彭紅霞,肖 豐
(1.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院,四川 樂山 614000;2.杰太針灸診所,美國 新罕布什爾州 03079)
疾病與自然醫學伴隨人類出現,有上萬年歷史。在太古時期巖層中已發現有五億年歷史的傳染性疾病細菌化石[1]。人類出現時就面臨傳染性病菌的威脅。近代自然科學和醫學的發展,顯微鏡、電鏡的發明,抗生素、疫苗的開發,成為人類防止傳染性疾病的一個又一個里程碑。盡管許多傳染性疾病已被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控制,但耐藥菌株與發生突變的微生物使其變得更加難以應付[2]。2020年初出現的以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和以呼吸系統癥狀為主要表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帶給世界各地一場巨大的災難,讓人類又一次措手不及,也再一次帶給人類思考:各地居民是否都知悉并嘗試了古代的和現代所有文明創造的醫學方法?換言之,各類自然醫學體系是否被全球化,并被人類吸納精華?
凡系統論及自然療法體系,都離不開中醫藥學。中醫藥學是自然醫學與自然療法中保存完好、系統性強、內容極為豐富的一個主要分支,對中華文明貢獻頗大,對世界各地也有程度不一的影響,并已有非常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性文獻備查閱與獲取。本文主要引述另外3種自然醫學,分析其應用。由于人類需要的共同性與生存環境的相似性,有一些中醫內容與方法可能與其他自然療法重疊或相通,很難截然劃開,但其理論系統或發展思路可能不一。若本文述及這類重疊內容,也許凸顯了這些內容應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筆者無意就這些內容作特別的文化與國別歸屬之述。
芳香療法指使用天然植物香料或其提煉的具有揮發成分的芳香精油以防治疾病的一種自然療法。該療法的產生有數千年歷史,源于幾個古代文明如中國、印度、埃及、希臘、羅馬等,主要用在化妝品、香水和藥品中。來自古埃及的芳香療法用途較多,有人稱埃及文明是“非常芳香”的文明,因為那里將植物香油廣泛用于按摩、沐浴、藥物、喪葬與宗教儀式等[3]。中國古代也有香薰、香枕、香佩等方法,使特定植物發揮功效,與古埃及的香療法有相通之處。到11世紀,歐洲人開始用蒸餾和擠壓的方法獲取性能強、易揮發的精煉植物油,將其用于治療疾病。約在同一時期(中國宋代),中國與南亞和阿拉伯許多國家的芳香藥物交流達到高峰。20世紀30年代,在法國形成“aromatherapy”一詞,該療法變得普及,在許多藥店可以買到精油,藥師們需要在精油產品與使用方面進行培訓。至20世紀80年代,芳香療法在美國得到廣泛傳播。
精油是通過蒸煮或壓榨從植物的各個部位(花朵、樹皮、樹葉或果實)獲取的、能產生特殊氣味的化合物而制成,其散發的特殊氣味經嗅覺吸入后,傳入并影響大腦活動,產生類似藥物的作用,起預防與治療效應。也有精油涂抹于皮膚并通過按摩發揮療效,與礦物油不同,精油的小分子特性使其更容易直接穿透皮膚,進入血液系統,達到治療的目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精油具有不同的作用,如常見的衣草精油可鎮靜催眠[4],薄荷精油可抗病毒、抗炎鎮痛[5],生姜精油可緩解嘔吐[6],佛手柑可減輕壓力、緩解焦慮[7],天竺葵精油可抗菌、抗氧化[8]等。由此可見,精油具有保健和治療的雙重效用,對情緒異常(焦慮、抑郁)、失眠、慢性疾病生活質量的改善、關節炎、頭痛、創傷、感冒、過敏、支氣管炎、多種皮膚癥狀和美容等均有效果。
在治療呼吸道疾病方面,芳香療法常用于流行性感冒、咽喉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香佩療法具有芳香辟穢、扶正祛邪的功效,對細菌及空氣中的自然菌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具有較好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能力,是防治傳染病的有效療法[9]。王湘茗等[10]認為,針對呼吸道感染患兒,在佩戴防感香囊后,其外周血淋巴細胞凋亡率明顯降低,可起到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芳香療法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療法,其作用機制主要有藥理學和心理學2種假說,藥理學假說認為各種芳香化合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產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作用于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從而影響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狀態[11]。精油的主要化學成分包括萜類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含氮含硫化合物4種。研究表明,精油中的多種萜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癌抑瘤、抗氧化等作用,精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也具有抗菌、抗病毒、抑制腫瘤生長、鎮痛麻醉等作用[12]。長期以來,芳香療法作為一種可較為舒適地解決一些健康問題的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希望有更多的關于其分子作用機制及臨床安全性的研究報道。
阿育吠陀(ayurveda)來自古印度的醫學體系,有五千年的歷史。Ayurveda梵文意義是生命的科學,強調把人視為一個整體,是包含軀體、心理與精神的和諧體,這一點與中醫的整體觀念基本一致。阿育吠陀提出三元體液理論,以3種體質類型或代謝能量特征(多莎)的區分作基礎,認為每個人都有1個主要的或優勢的多莎,但這3種多莎在身體各器官、各層次的分布程度卻是變化的。多莎分為瓦塔、皮塔、卡法3種類型。每種類型的多莎如果處于和諧平衡狀態,身體就保持健康、和諧、有能量。一旦這種平衡被打亂,身體即對外源性應激刺激變得敏感,如病毒和細菌、營養減少、過勞等。多莎的失衡就成為疾病第一時間的征象,包括心理和軀體的不適、不協調等,可以通過改善飲食或生活模式、改變環境等,以恢復多莎平衡,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阿育吠陀治療疾病的過程分為4個部分。①排毒:治療者通過將草藥放在鼻孔、肛門及皮膚,引出并清除胃、鼻竇、腸道毒物。②緩沖:關注精神意識層面(靈性)的康復范圍,結合草藥、禁食、誦經、瑜伽、呼吸鍛煉、沉思等,以躺在陽光下一段時間為好。③補養:主要在補,強化身體固有功能,采用經過煉制的草藥丸、粉、泥、片劑等,根據患者的疾病類型和癥狀使用,同時聯合瑜伽和呼吸鍛煉。④心理衛生與心靈康復:宣泄心理緊張情緒,改善情緒異常與無意識的負面信念,包括聲音療法、沉思、集中注意力、引導能量等方法。
阿育吠陀常用于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生殖健康、焦慮癥、風濕性關節炎、代謝綜合征及預防心血管疾病、提高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等[13]。其中,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流行性感冒、鼻竇炎、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阿育吠陀是通過激發人體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獨處、飲食調理、天然草藥等治療方式,提升患者的免疫力,以長期保持健康和諧的生活。最新研究表明,在印度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阿育吠陀在降低救治成本和緩解社會恐慌情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4]。
截至2018年底,印度約有阿育吠陀專科學院393所,阿育吠陀醫院4 035家,住院人數達到327人/千萬[15]。但不同于中醫藥學在現代的快速發展,阿育吠陀的全球化推廣稍滯后,主要在尼泊爾、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國家等應用。目前,關于阿育吠陀作用機制的相關報道相對較少,在臨床實踐中被認為最重要的是草藥,盡管還包括排毒法、冥想法、內視療法、嘛瑪急穴療法等治療方法,但其現代研究成果也主要是針對臨床療效及草藥活性成分的相關性研究。
順勢療法是將具有某種治療作用的藥物不斷稀釋和晃動,以達到最小的有效劑量,從而起到激活自身免疫系統的作用,稀釋和晃動越多則療效越強。有研究者認為,盡管順勢療法發展時間沒有中醫藥學和印度醫學那么長,卻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補充與替代療法(CAM)。該療法由德國醫生哈尼曼(1755—1843年)提出并應用。哈尼曼醫生基于其臨床實踐,歸納出3條規律:大劑量能引發某一組疾病癥狀的特定藥,小劑量時可治愈同樣癥狀;濃度越低效力越高;疾病對每個個體而言有其特殊含義。
19世紀初的醫學比較粗獷,如使用水蛭放血、含汞有毒泄劑等,當時的醫學發展背景較難明確區分正統醫學與順勢療法,在治療上效率低下,常常僅以病灶為中心,使用各種雜藥合治一種疾病,具有潛在的危險性。順勢療法往往需要醫生初診至少1 h,以患者為中心,被認為更安全、簡便、有吸引力,從而使順勢療法得到普及。至20世紀初,順勢療法成為美國醫生采用的主要醫療方法之一,21世紀初在歐美有復興之勢。在德國,所有醫學生都要修順勢療法的課程,大概有20%的德國醫生使用過該方法。在英國,順勢療法醫院和診所是國家衛生系統的一部分,并得到6代皇家族人的惠顧。
順勢療法雖然和中醫藥學屬于不同的醫學知識體系,但其基本的哲學理念和宏觀診治觀點相似[16]。“順勢”即順應自然之勢,與中醫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合。現在越來越多的醫者將順勢療法理念融入于臨床診治過程中,該療法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疾病治療中,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報道顯示,順勢療法被廣泛用于感冒、哮喘、變異性鼻炎等各種呼吸道疾病[17],及心腦血管疾病,如防治血壓的異常波動,改善認知功能,減輕各種頭痛癥狀,尤其在疾病發作時療效更佳,并認為此方法不僅可治療癥狀,而且具有長期治愈效應[18]。現代研究對順勢療法有效性的看法不一,但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看,順勢療法是無效的,只是起到安慰劑的作用。
以上3種自然療法與中醫藥學一樣有別于西醫學,都有相對獨立的醫學體系,但其臨床認知和診治手段均有差異。希望通過學習、借鑒其他醫學診治體系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的優點,提高自身臨床診治水平,為中醫國際化帶來一些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