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賀,王富春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周圍性面癱是由原因不明的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所致,以突發一側面部表情肌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額紋及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眼斜等癥狀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疾病。因神經損傷程度不同或失治誤治等其他原因,該病遷延日久可能會導致頑固性面癱。臨床對于頑固性面癱的病程分類目前尚無統一標準,根據臨床及各類報道,有將頑固性面癱病程分別定為1、2、3、6個月以上[1]。
王富春教授,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臨床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岐黃學者”獲得者,第6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吉林省名中醫。王富春教授臨床經驗豐富,從事針灸臨床、文獻研究30余載,在多年臨床工作中總結出牽正復位針法結合穴位貼敷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方案,針對頑固性面癱王富春教授運用針、藥、罐、貼等多種治療手段,療效較好。筆者有幸跟師隨診,聆聽言傳身教,受益匪淺?,F總結分享王富春教授治療周圍性面癱驗案1則。
目前現代醫學對周圍性面癱的病因沒有統一的認識,關于該病發病的機制有病毒感染學說[3]、血運障礙學說[4]、免疫學說[5]等。多數學者認為,周圍性面癱患者面部肌肉長期失用可能是因得不到合理的治療或面神經缺血缺氧的狀態未能得到改善,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由神經軸索發生炎性改變所致。
中醫認為,該病多由風寒之邪侵襲面部經脈所致,同時過勞或衛表不固,導致脈絡空虛,津液運行不暢導致夾雜痰濁、瘀血、氣滯,臨床往往多個病因相兼為病,若未能得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形成正虛邪亦虛,邪氣滯留經脈日久,面部經脈不能得到氣血的濡養,使得病程遷延不愈形成頑疾。
患者,女,32歲,2020年12月14日初診。主訴:左側口眼斜3 d。患者3 d前開窗午睡后出現左側耳后疼痛,面部麻木不舒,3 d后因面部麻木疼痛加重后就診,其間未治療??滔掳Y:左側額紋消失,不能抬眉,左側眼瞼閉合不全,嘴唇閉合時嘴角歪向健側,鼓腮漏氣,伴有耳后疼痛,無肢體活動障礙,睡眠不佳,飲食尚可,二便正常,舌紅,苔薄白,脈數。西醫診斷:周圍性面癱。中醫診斷:面癱(風寒型)。治則:祛風散寒,活血止痛。選穴:左側陽白、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四白、顴髎、下關、迎香、水溝、承漿、地倉、頰車、翳風,雙側合谷。操作:患者取仰臥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地倉及頰車選擇0.30 mm×40 mm華佗牌無菌毫針透刺(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進針深度0.8~1.2 mm,其余穴位選擇0.30 mm×25 mm毫針直刺,進針深度0.5~0.8 mm,以得氣為度,均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面部使用仙鶴牌紅外線理療燈照射30 min,眼部用棉條覆蓋。②中藥治療。處方:黃芪20 g,白芍20 g,川芎15 g,地龍15 g,防風15 g,丹參10 g,僵蠶10 g,黨參片15 g,熟地黃20 g,茯苓15 g。7劑,水煎,早晚溫服。③穴位貼敷。貼敷藥物丹參、桃仁、紅花、赤芍、川芎、雞血藤、伸筋草、透骨草、三七、延胡索以1∶1∶1∶1∶1∶1∶1∶1∶1∶1的比例和0.1%的石墨烯制備成石墨烯灸貼,針刺治療后貼于耳后翳風,每次貼敷6~8 h,每日1次。
2020年12月24日二診:患者左側耳后疼痛減輕,左側眼瞼仍閉合不全,面部疼痛,口角斜,舌淡紅,苔薄黃,脈弦。中藥、針刺處方如前,針刺結束后,沿面部肌肉循行方向閃罐,閃罐結束后耳后翳風仍給予穴位貼敷。
2021年1月20日三診:患者耳后疼痛消失,額紋較淺,左側眼瞼仍舊閉合不全,微笑時口角歪向健側。針刺處方在前診基礎上,加四神聰、頭維,水溝、承漿旁開1寸加針,進針時押手將面部肌肉壓向患側,針刺得氣后,行牽正復位針法(針刺得氣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單方向捻轉數圈,使肌纖維纏繞針身,當針下感覺輕微重滯后,緩緩將針柄向上或向外提拉,每穴每10 min行針1次,每次1~2 min),治療結束后,閃罐、穴位貼敷同上。
2021年2月24日四診:患者患側面部肌肉板滯,活動受限,示齒時口角歪向患側,考慮由于神經損傷過重,出現面癱倒錯現象。除針刺患側穴位外,加右側四白、顴髎、下關、頰車。針刺結束后,貼敷耳后翳風穴。
2021年3月19日五診:患者面部表情功能基本恢復正常,但眼周及唇周有細微感覺不適,要求繼續針刺治療。
3.1 選穴及針刺手法配伍 王富春教授認為,早期面癱治療時,針刺應盡早干預,但手法要輕,進針要淺。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選取四白、下關、迎香、地倉、頰車激發頭面部氣血,根據“面口合谷收”,選取遠端雙側合谷穴,其他選穴以陽經為主,共同激發頭面部經氣,以祛邪外出。三診時,左側眼瞼仍舊閉合不全,微笑時口角歪向健側,加針四神聰、頭維及水溝、承漿旁開1寸,行牽正復位針法,捻轉滯針可使刺激量加大,向上或向外輕微提拉,與痿廢的肌肉做相反對抗,可促進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復。
3.2 早期中藥扶正兼以祛邪 補陽還五湯具有補氣、活血、通絡功效,風寒之邪侵入面部經脈,衛表不固或平素機體正氣不足,導致面部經脈失養。方以補陽還五湯為基礎,加以經驗用藥及辨證加減,方中,黃芪配伍黨參、茯苓健脾益氣以扶正,使氣血化生有源;川芎為“血中氣藥”,行血而不傷血;丹參活血止痛;僵蠶兼能化痰;該病久病入絡,地龍性善走竄,可通行面部經絡;周圍性面癱以經脈失養為主,故用甘潤緩急解痙的白芍配以熟地黃,以達到濡養面部經脈的目的?!吨T病源候論》指出“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經筋偏急而不調,故令口僻也”,說明風邪侵襲足陽明胃經是引起該病主要的發病因素,故用防風散邪祛風。
3.3 面部閃罐溫熱法 二診時,患者左側眼瞼仍閉合不全,面部疼痛,口角斜,故給予閃罐治療。面部閃罐具有溫熱作用,可將深入經絡的風寒之邪從皮毛腠理吸引而出,給邪以出路,從而使面部經絡氣血得以暢通。另一方面,頑固性面癱多為氣血阻滯不通,閃罐法可激發陽氣,鼓動經脈引邪外出并濡養經筋。
3.4 穴位貼敷局部給藥 王富春教授認為,穴位貼敷能代替針刺起到長效針灸的作用,針刺治療結束后在面神經出口處即翳風進行穴位貼敷,可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翳風位于耳垂后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與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也是莖乳突孔的出口,主治頭面五官疾病,常配伍應用以緩解面癱患者耳后疼痛這一局部癥狀。翳風穴位下有腮腺、頸外靜脈、迷走神經、舌下神經、面神經干、舌咽神經和耳大神經等多種組織結構,特殊的解剖結構決定了其重要的臨床作用。
周圍性面癱可因病毒感染、受涼或自主神經不穩致神經營養血管收縮缺血而毛細血管擴張,組織水腫壓迫面神經引起。西醫治療該病以糖皮質激素、抗病毒藥物、營養神經藥物、血管擴張藥物等為主[6]。中醫認為,面癱起病多因過勞或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氣不固,風寒之邪侵襲面部經絡,致氣血瘀阻,經脈不利,出現斜。《靈樞·經筋》云:“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目口為噼?!蓖醺淮航淌谡J為,風寒型面癱一方面為機體正氣不足,易受風寒之邪的侵襲;另一方面寒主收引,易滯經絡閉塞不通,不通則痛。治療面癱選穴以祛風散寒為主,配以活血止痛的中藥貼敷于翳風穴,二者協同作用,以減輕患者病證。
牽正復位針法是王富春教授結合臨床經驗及滯針術創制的應用于面癱治療的一種針法。滯針術是將針常規刺入體內一定深度后加以手法單向捻轉致肌肉纏針,獲得較強刺激針感并造成人為滯針,從而提高針刺治療效果的一種手法[7]。牽正復位針法除捻轉外還增加了向上或向外提拉的力量,可加大對神經和肌肉的刺激量,從而有助于面神經功能的恢復。另外,施術的穴位均分布在面神經上,如陽白、攢竹、絲竹空、太陽、四白、顴髎、下關、迎香、水溝、承漿等均位于面神經周圍,針刺以上諸穴可活血通絡、祛風止痛,使癱瘓的面肌盡快恢復功能;地倉與頰車配伍可有效改善面癱中口角斜癥狀,透刺可提高肌肉及神經的興奮性,從而促進面部表情肌功能的恢復,既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又保證了針刺治療效果[8]。合谷為四總穴之一,善治頭面部疾病,有“面口合谷收”之說,具有遠端治療作用。翳風位于耳垂后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與足少陽經交會穴,也是莖乳突孔的出口,主治頭面五官疾病,常配伍應用以緩解面癱患者耳后疼痛這一局部癥狀。翳風穴下有腮腺、頸外靜脈、迷走神經、舌下神經、面神經干、舌咽神經和耳大神經等多種組織結構,特殊的解剖結構決定了其重要的臨床作用。
石墨烯灸貼以石墨烯為藥物載體,能提高藥物在機體的溶解度及靶向釋放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降低過敏率[9]。貼敷藥物中,防風解表祛風,減輕由外感風寒引起的疼痛;獨活可散里之伏風,與防風相配,共奏祛風止痛之功;甘遂有利水之功,可減輕面部神經的水腫;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桑寄生祛風濕,強筋骨;丹參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針藥并用,分期辨證,才能達到臨床最佳的治療效果。
王富春教授認為,該病早期應用激素僅能阻止面癱繼續發展,并不能起到較大的治療作用,且臨床觀察發現,早期應用激素的患者治療周期會更長,不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王富春教授在治療頑固性面癱時,主張多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臨床發現面癱發病患者以左側居多,王富春教授認為,大多數人右側活動量大于左側,故右側氣血更加旺盛,更不易受風寒之邪侵襲。另外,年齡差異也會影響恢復速度,青年人經脈氣血充足,神經功能恢復更迅速,而年老者經脈空虛,肝腎陰虧,氣血不足,故治療周期較長。同時神經損傷部位及損傷程度不同,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不同,尤其是年輕女性,對容貌的改變更容易焦慮失眠,故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其做到真正的身心康復。
面癱由正氣不足而感受風寒之邪所致,夾雜痰濁、瘀血、氣滯,臨床常多個病因相兼為病,治療時應注重疾病的分期,抓住主要病理因素,兼顧其他。發展期周圍性面癱,強刺激可加重面部水腫及神經損傷,嚴重者會形成面肌痙攣,故在早期刺激量不宜過大;平靜期及恢復期,病情趨于穩定,針刺可達到疏通面部經絡的效果,這一階段給予牽正復位針法可增加刺激量,此外,也注意安撫患者焦躁情緒,使其配合治療。穴位貼敷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具有雙重治療作用。石墨烯對穴位的靶向作用,能使藥物持續作用于腧穴,減輕患者的疼痛及水腫癥狀。該法取穴精簡,用藥得當,療效顯著,可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