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生,游宇婷,陳小紅(.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江西 樟樹 3300;.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廣東 珠海 59088)

書 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育人體系建設研究
作 者:李敏
出版單位: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7月
定 價:52.5元
ISBN:97875170451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新時代賦予思政教育在內容形式、任務重心和價值考量方面新的意義。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建設,有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兩個分支,包含升級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內容、創新多媒體交互式的教育形式、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保障機制等。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深受互聯網影響,因此思政教育體系建設要體現網絡思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橋梁紐帶作用,將高校、教師與學生緊密聯系起來,將政策支持、學科素養與思想情感有效融合,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育人體系建設研究》,以大學生思政教育時代理論與發展為基礎,從課堂、文化、網絡、管理和實踐角度闡述思政育人的主要內容,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與機制政策支持的重要作用,重點探索實踐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并延伸出義工服務對于思政教育載體的補充意義。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建設,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在政策宣貫、理論宣講、情感溝通、信息共享和服務管理方面,感受思政教育在塑造思想道德意識、引領正確道路前行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搭建符合自身辦學特色的思政教育平臺。隨著高校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高校應意識到平臺的歸屬教育含義不容忽視。將最新的時政要聞、學校大事及學生身邊事以平臺為載體通過手機電腦和宣傳陣地傳播,一方面符合大學生日常瀏覽信息的習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思政學習時間與空間。思政教育平臺內容甄選與形式構思是決定信息傳播時效的關鍵因素。政策要聞的精辟解讀、周邊大事的感同身受再加上獻言獻策的廣泛討論,能夠激發廣大師生對于思政教育的學習熱情。無論是思政課堂參考引用,還是日常瀏覽,平臺內容均可作為師生潛意識狀態下的首選。多元的情感溝通渠道,也是思政教育平臺存在的意義之一。社會大眾普遍采用的溝通方式,不易引起學校和教師注意。通過本校思政教育平臺表達自身所想所感,能夠引起師生的共同關注,對于感同身受的問題,必然引起共鳴,得到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反饋,有利于促進思政教學目標制定,找準學生真正需要的理論要點。需要特別指出,平臺內容呈現形式的設計,考驗著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和辦學實力。單純通過內容羅列來呈現,形式呆板,學生瀏覽興趣不高,無法發揮教育資源集中優勢,進而造成浪費。因此,應充分發揮高校在計算機網絡及應用領域的技術優勢,多采用視頻、音頻和多媒體形式的內容,擴大網絡帶寬和數據存儲總量,提高師生的瀏覽體驗。該書第四章,談到促進思政網絡陣地建設,指出通過網絡進行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現在大學生學習生活離不開互聯網,高校建設的思政網絡陣地更易引起關注,進而體現高校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
其次,建設具備優良業務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教師業務能力高低,直接決定了思政課程教育質量、實踐教學環節開展質量及教育平臺運行質量。教育內容與目標制定、教育形式及方案選擇,均離不開教師的親身參與。當前,思政教師的專業業務能力通過學科教研與培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對思政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提升計算機網絡應用水平。通過高效使用網絡,完成教案編寫、內容制定和材料準備,不僅能夠減少工作負擔,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提升內容質量。同時,思政教師網絡思維的建立與豐富,有利于幫助教師了解當前網絡熱門信息,拉近師生之間心靈溝通的距離,防止信息交互不匹配引發的溝通困難。通過業務素質的提升,提高教師責任擔當意識,使其積極參與學生參加的各項社會活動,用自身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的行為舉止。思政教師隊伍業務素質提升層次,歸根結底取決于高校對于思政教育重視工作是否落到實處,要從根本上改變高校辦學中“輕思想教育,重科研培育”的觀念,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真正融合,互相促進。該書第八章指出,不論是思政專業教師還是輔導員,思政教育的點和面是一致的,都應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態,把握學生整體的生活訴求和情感表達,通過自身業務能力提升,提高信息捕捉敏銳度和處理能力。
思政教育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只有準確把握新時代精神和脈絡,努力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構造實現信息互通和高效傳播的思政教育平臺,才能將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