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錢鍾書去講學,開價16 萬元美金,且交通、住宿、餐飲免費提供,還可偕人同往。如此優厚待遇,卻被錢鍾書拒絕了。
英國有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錢老有一本寫滿批語的《英文大詞典》,派人來購買,并予以重金。錢老說:“不賣!”
1979 年冬,錢老收到了他的著述4 冊《管錐篇》的8000 元稿費。一天,他把錢分裝進兩個口袋,一邊拍打著一邊對夫人楊絳說:“走,逛商場去!”路上,楊絳邊走邊提醒他:“注意提防小偷!”
這時有一人走過來向錢老借錢,錢老問他:“你要借多少?”那人說:“借1000 元。”錢老說:“這樣吧,不要提借,我給你500 元,不要來還。”過了幾天,這個人又來借錢,錢老如法炮制,依舊對折送人。
(摘自《老干部之家》)
現在,“聞雞起舞”這個典故成語指的是有志之士及時奮發,他源于河北籍古人。
主人公是東晉愛國將領祖逖和劉琨。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陽遒(今河北淶水縣)人;劉琨(270[一說272]-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二人同為司州主簿(司州在今河南洛陽一帶,主簿是管文書簿籍的官吏),且意氣相投,懷著共同的報國之心,同睡一床,經常談國事到深夜。有一天,祖逖和劉琨“共被同寢,(逖)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譯成白話文即:二人蓋一個被子睡覺,半夜里祖逖聽到外邊雞叫,就碰了劉琨一下說“這可不是壞聲音啊”,于是兩人不再入睡,而開始舞劍。
(摘自《可愛的河北》)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編演的《名相李德裕》,演繹的是真人真事。
李德裕(787-849)是唐初大臣,字文饒,趙郡(故里今河北趙縣封斯村,一說贊皇,劇中即謂今贊皇縣)人,憲宗(李純)時宰相李吉甫之子。他出身名門望族,歷任浙西觀察使、四川節度史、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等。曾被李宗閔排擠遠貶。武宗(李炎)即位后,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在位期間,排斥牛僧孺黨人,是“牛李黨爭”中的李派領袖。他主張大臣任用公卿子弟,以削弱藩鎮勢力,他討平了擅自襲位的澤潞節度使劉稹。宣宗(李忱)即位后,他遭牛黨人士打擊,被貶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卒于貶所。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留世。
《名相李德裕》一劇雖然虛構了一些情節,多有藝術加工,但其表現的人生脈絡卻是歷史事實。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百城:稱藏書富者為擁“百城”。《北史·李孝伯傳》:“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書田:以耕田喻讀書,所以書也稱“書田”。 典故出自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 “愿子繼自今,書田勤種播。”
經笥(sì):經,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導性的著作;笥,裝書的箱子。后人用“經笥”代指好書多,用“腹笥”喻博學。《后漢書·文苑傳·邊韻》:“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
萬卷:喻博學,后人用以代指數量驚人的書。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災梨棗:喻不好的文章、壞的書。古用梨木、棗木刻書,專刻質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讓梨棗木受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使鉛字倒霉。
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封建時代常用來代指書籍。宋真宗《勸學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五車:用五輛車載書,喻書多。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汗牛充棟:后人用“汗牛”“充棟”或“汗牛充棟”來借代極為豐富的藏書。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丹鉛:丹砂與鉛粉,古代點校書籍時所用。明代楊慎的著作即名《丹鉛錄》。后人亦用來借代經過點校或考證的書籍。
(摘自《閱讀時代》蘇 翔/文)
近來,聽有人介紹說:“一個建設項目計劃已曝光,共投資××元,占地面積××畝……”這段話中的“曝光”一詞,用得不妥。
“曝光”是動詞,有兩個義項,一是照相術語,指的是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紙在一定條件下感光;二是比喻隱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顯露出來,被眾人知道,是個貶義詞。如說“這個人的劣跡在報紙上被曝光后,受到眾斥責”。搞建設項目是有益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好事,不可使用“曝光”一詞。上例中可改為“一個建設項目計劃‘已出臺’或‘已實施’”。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