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飛
日前,著名科幻小說《三體》動畫版在網絡平臺播出,首日播放量破億,相關播放平臺股票大漲。但與此同時,《三體》動畫版的熱播也引來不少爭議,口碑呈現兩極分化狀態,從情節、人物設定到具體呈現方式均有批評的聲音,一些熱門劇評只打出1星評價。《三體》作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超級IP——其改編也承載著觀眾對于國漫的期待,該如何看待目前《三體》動畫版引發的爭議呢?
據筆者觀察,目前關于《三體》動畫版主要的爭議不是圍繞整體的制作和主要劇情的改編,不少原著黨都表示用“古箏行動”作為切入展開整個故事的想法很好,被吐槽的主要是一些細節的呈現,比如動畫版中的羅輯與原著相比太過于“表象化”,冷靜沉穩的性格特點沒有表現出來,似乎喪失了原著中人物應有的內涵,此外還有追車戲等場景設計的時間過長等等。
可以看到,大多數觀眾對改編的大方向表達了理解,這正說明了這版動畫改編方向上的正確性。每一個改編版本的制作方都有自己的思路,能贏得大多數觀眾在大方向上的認同已經不容易了。至于一旦切入到具體人物和行為的實體化時就出現問題,坦白講,也屬于正常情況。:目前的播放量表明,動畫版的《三體》在品質上是過關的,至少沒有什么欣賞障礙。動畫版每集時長在30分鐘左右,能夠容納的故事延展空間不大,因此想要具體品味動畫版的精彩呈現還要繼續往下看。
眾所周知,《三體》是一部世界一流的科幻小說,在國內銷量超過兩千萬冊,2015年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被眾多讀者評為我國幾十年來在世界上最負盛名且沒有之一的科幻文學作品。恰恰因為它太有名了,很容易造成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宣傳力度+自身原著知名度讓觀眾對其期待值拉得太高,很多人在預熱時就自動腦補了“這是我想要的樣子”,還有一部分人本身就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這部分觀眾無論是不是“原著黨”,以批判為共性出發點,只要動畫版中有任何問題就會被無限放大,而他們評判的標準通常是自己主觀設想的完美版本,容易產生落差感。
二是觀看人數太多,《三體》動畫版現在已經上了眾多軟件的熱搜,很多只知道《巨體》這個名字并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也會去看,自然眾口難調。不過,筆者也注意到,這部分觀眾恰恰是意見最小的,“甚至”表示這部作品在人物和場景的細節上表現得非常好。之所以如此,可能跟他們不是沖著原著“變現”去的,只是在看一部叫《三體》的國產動漫有關。
不同觀眾對《三體》動畫版的不同反應,背后其實也涉及到廣泛傳播的商業作品的評判問題。就像《熊出沒》《原神》等,雖然在各大平臺評分都處于水平線以下,但在市場表現上叫好又叫座。它們的受眾不存在“原著”這一概念,受歡迎的原因也只是因為“有趣、好定、印象深刻”。很多時候商業上的最廣為流傳的作品,很難講必須是思想深邃的作品或原著黨心中的“神”,迪士尼、漫威、復仇者聯盟、超級英雄等這些大片衍生出的動畫版也是如此,商業化和流傳度才是市場需要的硬核指標。
原著皮編本就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大家“噴”改編的熱門作品“德不配位”的“傳統”也可謂歷史悠久,日本很多熱門改編動漫也都被“噴”過“德不配位”。拋開所有爭議,筆者認為《三體》動畫版的推出至少說明:它破圈了,成為了主流文化,還是很多人看到的關于原著小說的第一部動畫。能推到這樣一個位置上的產品就會有爭議,何況小說改動畫本身就是業界難題,紙面上的文字折射入腦海中的想象力是無窮的,畫面上設計出的每一幀卻又是有限的。也許《三體》動畫版的確跟原著有差距,但這種大型II設計的體量和類型就決定了動畫版在改編時的一些取舍。
因此,筆者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講,不把《三體》 原著當成“圣經”捧讀,適當降低一些期待值,讓《三體》動畫面對更寬廣的人群,可能更有助于客觀看待這部國產科幻動畫。一邊罵不懂就不要“糟蹋”名著,一邊又恨鐵不成鋼地“苛求”,對國產動漫的發展和《三體》原著“實體化”都未必有益。作為觀眾,我們需要做的是在理性批判的同時,給國漫一些時間、一些耐心、一些寬容,無論對象是不是《三體》。▲(作者是監制、策劃人、 四味毒叔創始人)
環球時報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