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雯 馮亮 王文駿
淮海經濟區是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跨省經濟合作組織,成立于1986年3月15日。在淮海經濟區建立和發展中,其旅游研究逐漸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截至2020年4月,以“淮海經濟區+旅游”為主題,通過CNKI 進行文獻檢索,共獲取相關文獻35 篇,這表明對淮海經濟區旅游進行研究的學者較少,其旅游發展關注度不高。吳泓通過共生理論研究淮海經濟區旅游競合模式和機制。吳睿怡從時空角度,利用百度指數進行數據分析,系統研究淮海經濟區5A 級景區網絡關注度。曹曉曉對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進行專項研究?;春=洕鷧^旅游經濟研究逐漸受到關注,馮亮就區域內經濟差異演變進行研究,認為淮海經濟區旅游格局呈現“一圈一點一帶一片”的特點;周慧慧就淮海經濟區的旅游經濟聯系強度、隸屬度及城市旅游控制范圍進行系統研究。
從現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淮海經濟區旅游發展并未引起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且研究視角較少,鮮有學者對淮海經濟區A 級旅游景區的分布及空間格局進行系統研究。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淮海經濟區A 級旅游景區進行整理、分析,并對其景區空間格局進行研究,為區域旅游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淮海經濟區原主要范圍包括蘇、魯、豫、皖四省的20 個地級市,由于2019年1月國務院批復撤銷萊蕪市,因此本文中主要包括19 各地級市。根據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的文化和旅游廳等旅游官方網站發布的各省A 級旅游景區名錄,筆者通過逐一統計,截至2020年5月,淮海經濟區共計A 級旅游景區891 處,其中江蘇239 處,安徽106 處,山東525 處,河南21 處。
通過分別計算淮海經濟區以及區域內四省的地理集中指數和基尼系數,對A 級旅游景區空間結構進行系統研究,并且通過洛倫茲曲線進行驗證。
(1)地理集中指數
衡量某地區A 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集散情況,常用可以計算該區域地理集中指數,公式為:
公式(1)中:地理集中指數用G 表示,xi代表?。ㄊ校〢 級旅游景區數量,n 代表?。ㄊ校┑目倐€數,T 代表淮海經濟區(各省)A 級旅游景區總量,表示如若A 級旅游景區平均分布在淮海經濟區(各?。┑牡乩砑兄笖?。
(2)基尼系數旅游要素的空間分布可以通過基尼系數反映,其公式為:

公式(2)中:N 為?。ㄊ校┑目倲担籔i為 各?。ㄊ校〢 級旅游景區占淮海經濟區(各省)總數的比重;Gini 數值大小集中程度高低成正比。C 表示淮海經濟區景區分布均衡的程度。
淮海經濟區范圍內,各省A 級旅游景區數量相差較為懸殊,其中山東省A 級旅游景區525 處,占淮海經濟區總數的58.92%,而河南A 級旅游景區數量僅為淮海經濟區A 級旅游景區的2.36%(見表1)。從淮海經濟區各省A 級旅游景區數量在本省內的占比情況來看,山東省共有A 級旅游景區1227 處,淮海經濟區域內A 級旅游景區525 處。河南共有A 級旅游景區495 處,其中21 處在淮海經濟區范圍內。安徽省共有A 級旅游景區458 處,其中淮海經濟區占106 處。江蘇A 級旅游景區共計615 處,其中淮海經濟區內為239 處。由此可見,淮海經濟區內山東A 級景區數量最多,且占本省內A 級景區比重最高(42.79%)。河南A 級景區數量較少,且占本省內A 級景區比重最小。
研究表明,等級越高,景區旅游影響力大,淮海經濟區5A 級景區9 處,其中山東、江蘇分別擁有4 處,安徽1 處。山東、江蘇、安徽、河南4A 級旅游景區數量分別為84、70、22、12。因此,從省際旅游影響力看淮海經濟區內山東A 級景區影響力最大,江蘇次之,河南A 級景區影響力最小。

?
從市際A 級景區分布角度看,各市A 級景區數量及景區等級差異明顯。臨沂擁有A 級景區數量最多,濟寧次之,景區數量均大于100。A 級景區數量區間為50—99 的主要有徐州、鹽城、泰安、棗莊、日照五市。景區數量區間為11—49 的有連云港、淮安、宿遷、宿州、亳州、阜陽、蚌埠、菏澤。景區數量少于10的有淮北、開封、周口、商丘,其中周口擁有的A 級景區數量最少,僅為3 處。在旅游市場中4A 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具有較強的旅游吸引力,淮海經濟區各市中4A 級及以上旅游景區數量排名前五的分別為臨沂、濟寧、徐州、淮安、鹽城。各市內4A 及以上景區占本市比較高的為開封、周口、淮安、徐州。
淮海經濟區有A 級景區3 處、2A 級景區300 處、3A 級景區391 處、4A 級景區188 處、5A 級景區9 處。其中3A 級旅游景區所占比重最大(約43.88%),A 旅游景區占比最?。?.337%)。各省內4A 及以上景區分別為江蘇74 處、安徽23 處、山東88 處、河南12 處,在旅游線路景區研究中發現游客傾向于選擇4A 及以上景區,淮海經濟區4A、5A 級景區共計197 處,占景區總數的22.1%,因此,淮海經濟區旅游發展具有較強的市場潛力。
依據計算公式,淮海經濟區景區總數891 處,分布于4 省,即T=891,n=4 經計算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地理集中指數G=65.87,=50,G>。因此,從省際角度看,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分布較為集中。分別計算各省內A 級景區地理集中指數,研究發現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省內A 級景區均呈集中分布(見表2)。

表2 淮海經濟區各省A 級景區地理集中指數與基尼系數
本文通過對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基尼系數進行分析,能夠得出其空間分布的均勻程度。根據公式,淮海經濟區四個省份即N=4,計算得出Gini=0.7258,C=0.2742。然后,分別計算各省的基尼系數,江蘇、河南、山東、安徽N分別為5、3、6、5,Gini分別為0.9854、0.9141、0.9174、0.9369。由此可見淮海經濟區內A 級景區集中程度最高、空間分布均衡性低的是江蘇省,河南省A 級景區集中程度相對其他三省較低。
本文借助洛倫茲曲線對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空間分布進行驗證,以各省累計百分比為縱坐標、各省為橫坐標,繪制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洛倫茲曲線圖。由圖可以看出,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空間分布洛倫茲曲線圖呈下凹狀態(見圖1),這表明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空間上呈集群分布,符合淮海經濟A 級景區分布集中的結論。

圖1 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空間分布洛倫茲曲線
本文通過統計分析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的相關數據,基于地理集中指數、基尼系數、洛倫茲曲線,對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區際分布特征及空間格局進行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省際分布不均勻,各市A 級景區數量及景區等級差異明顯。從景區數量來看,山東景區數量優勢明顯,河南A 級景區數量最少。4A 級及以上景區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的旅游影響力,因此從省級影響力看,山東景區影響力最大,江蘇次之,河南最小。
第二,在A級景區五個等級中,淮海經濟區3A級景區數量最多,2A 級景區數量次之,4A 級景區位列第三。A 級景區數量市際分布中,臨沂、濟寧數量優勢明顯,市際旅游影響力位列前五的市主要包括臨沂市、濟寧市、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
第三,淮海經濟區A 級景區空間分布均總體呈集中分布態勢。此外,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省本省內A級景區也均呈集中分布態勢,但各省A 級景區空間集中程度不同。
第一,統籌旅游資源,實現協同發展。協調淮海經濟區資源管理,探索區域旅游資源共享與保護新戰略,如一方面可以線上強化各地旅游政務部門、經營部門等的關聯網站、友好單位關聯度,整合旅游信息,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推廣運營“淮海經濟區旅游一卡通”統籌區域旅游資源,實現旅游線下對接。此外,在區域旅游產品開發、旅游規劃制定中要充分考慮區域因素。
第二,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淮海經濟區在旅游資源類型上有著優勢,景區類型主要包含自然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宗教旅游資源、鄉村旅游資源等多種類型,針對特色旅游資源優勢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例如,淮海經濟區可依托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充分發揮“徐州—淮海戰役的主戰場”的作用,一方面以“決戰淮海”為主題推進紅色旅游景區跨區域合作,另一方面結合重要歷史時間節點、英雄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等,將各大要素進行組合、串聯,從而形成具有典型性的紅色旅游線路。
第三,有的放矢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交通運輸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區域旅游發展的強力支撐。以“一帶一路”為發展契機,著力推進淮海經濟區區域交通網絡的對接,打破省級邊界效應,提升城市交通便利性,加強縣域交通路網建設。此外,在完善旅游配套設施的同時,還應重視星級旅游廁所建設工作,不斷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建設,強化旅游指示標志的人性化、系統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