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文 李東娜 莊朋偉 郭虹 張艷軍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繼發于腦卒中之后的慢性中樞性神經病理性疼痛,其臨床癥狀主要為卒中后自發性疼痛、痛覺過敏、痛覺超敏和感覺異常[1],是導致患者腦卒中后焦慮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了患者卒中后恢復期的生存質量[2]。隨著腦卒中發病率和存活率的逐年上升[3],CPSP患者數量逐漸增加,目前關于CPSP發病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經炎癥、中樞敏化和去抑制三個方面[4],盡管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CPSP的發病機制仍不完全明確,對臨床有效藥物的研發帶來了一定困難。
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bactor,BDNF)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廣泛存在的一種基礎神經營養蛋白[5]。BDNF與其受體酪氨酸激酶受體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結合后,自身產生磷酸化,經過磷酸化的TrkB可激活下游多種信號傳導途徑而發揮生物學功能[6],研究表明,慢性疼痛過程中BDNF-TrkB通路的異常激活與痛覺過敏有著密切聯系[7],是疼痛傳導過程中的關鍵調節因子,但關于BDNF在腦卒后中樞性疼痛的發病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目前尚無研究。本研究擬基于丘腦BDNF信號揭示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發病機制,為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防治提供一定線索。
1.1 材料
1.1.1 儀器 大鼠MCAO線栓(2838A5),北京西濃科技有限公司;小動物麻醉機,美國Matrx公司;石蠟包埋機,轉輪切片機,德國Leica公司;倒置熒光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電泳槽,美國伯樂公司;凝膠成像儀,和信偉業科技有限公司。
1.1.2 實驗動物 SPF級8周齡雄性wistar大鼠60只,體質量270~300 g,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合格證號SCXK(京)2019-0008。飼養于天津中醫藥大學動物中心。
1.1.3 試劑 Neun抗體(ab177487),驢抗山羊IgG H&L(Alexa Fluor?488)(ab150129),驢抗兔 IgG H&L(Alexa Fluor?647),英國Abcam公司;Iba1抗體(NB100-1028),Novus Biologicals;BDNF抗體(PB9075),TrkB抗體(BM4759),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β-actin抗體(GB15001),武漢賽維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ABAA Rα(sc-376282),圣克魯斯生物技術;HRP標記的山羊抗兔IgG H&L(A0208),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T8170),尼氏染色試劑盒(G1432),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動物分組和造模 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動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參考HYAKKOKU等[8]的造模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大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SHAM組)10只,腦卒中模型組(CPSP組)50只。術前1 d運用熱板法測定大鼠熱痛閾值,作為基礎痛閾值。采用大腦中動脈阻塞線栓法(MCAO)建立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沿右側頸內動脈插入線栓并向前推進,直至大腦中動脈起始部被阻斷,60 min后緩慢拔除線栓,恢復供血,造成腦卒中模型,假手術組僅分離頸總動脈。造模后兩小時參照Zea Longa評分法評估模型[9],評分為1~3分的大鼠視為腦卒中造模成功,術后3 d再次測定熱痛閾,以術前1 d測量值為參考值,篩選出熱痛閾下降超過50%的大鼠[10],納入模型組(CPSP)。
1.2.2 大鼠熱痛閾測定 利用熱板法測定各組大鼠術前1 d、術后3、7、14、21、28 d熱痛閾值,將大鼠置于50℃的熱板儀上,以30 s為上限值,以舔后足或連續縮足為觀察指標,測試完畢,將大鼠放回籠中,間隔至少15 min后重復測試,測定3次,取后兩次平均值為熱痛閾值[11]。
1.2.3 腦組織TTC染色、HE染色和尼氏染色 術后3 d,從模型組和假手術組隨機選取1只大鼠處死,取其腦組織,-40℃冰箱冰凍10 min,棄去腦干,每2 mm切一片,切成均勻的6~7片,室溫避光用2%的TTC染液,室溫避光處理30 min,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24 h,拍照采集圖像[12]。術后28 d處死大鼠取其腦組織,4%多聚甲醛固定,經脫水后石蠟包埋切成5 μm薄片,固定于載玻片上,烘烤后,二甲苯脫蠟透明,梯度酒精水化,部分切片進行HE染色[13],蘇木素染色5 min,鹽酸酒精分化,氨水返藍,伊紅染色1 min,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鏡下觀察;另一部分切片進行尼氏染色[14],60℃尼氏染液染色30 min,95%酒精脫色,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鏡下觀察,對丘腦VPL區尼氏體進行計數。
1.2.4 Neun免疫組化檢測和IBA1、BDNF免疫熒光檢測 術后28 d處死大鼠取其腦組織,4%多聚甲醛固定,經脫水后石蠟包埋切成5 μm薄片,固定于載玻片上,烘烤后,二甲苯脫蠟透明,梯度酒精水化,部分切片進行Neun免疫組化檢測,檸檬酸鈉熱修復,滅活內源過氧化酶,山羊血清封閉后,滴加兔源Neun(1∶200)4℃過夜孵育,洗去一抗后,37℃孵育HRP標記的山羊抗兔二抗(1∶50)30 min,DAB避光顯色,蘇木素復染后脫水封片。鏡下觀察并采集圖片,使用Image J分析平均光密度值。另一部分切片進行IBA1、BDNF免疫熒光檢測檸檬酸鈉熱修復,TritonX-100破膜,驢血清封閉,滴加山羊源 IBA1(1∶1 000)和兔源BDNF(1∶200)4℃過夜孵育,洗去一抗后,室溫孵育驢抗山羊和驢抗兔熒光二抗(1∶1 000)2 h,DAPI染核,抗熒光淬滅封片劑封片,鏡下觀察并采集圖片。
1.2.5 Western blot檢測丘腦 BDNF,TRKB 和GABAAR蛋白的表達 術后28 d處死大鼠取丘腦組織,-80℃冷藏,加入裂解液后剪碎,提取總蛋白,BCA蛋白定量,100℃5 min使蛋白變性,取一定量的蛋白樣品進行凝膠電泳,電轉至0.45 nm PVDF膜上后,5%脫脂牛奶封閉2 h,一抗4℃孵育過夜,恢復室溫,TBST洗膜5次,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二抗室溫孵育2 h,TBST洗膜5次,加入ECL熒光顯色。采用Image J軟件進行結果分析。
1.2.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結果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實驗數據圖形用GraphPad Prism 5.0軟件進行繪制,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卒中模型評價 TTC染色結果如圖1、表1所示,正常大鼠腦組織被染成紅色,梗死腦組織被染成白色,與假手術組相比,模型組丘腦VPL區可見明顯白色梗死區,涉及疼痛處理的腦區在tMCAO術后3 d受到損傷,證明tMCAO模型可以損傷大鼠丘腦。造模后,CPSP組與SHAM組相比神經功能評分升高,大鼠出現神經功能損傷,腦卒中模型造模成功。
表1 腦梗死面積與神經功能評分值Tab.1 Infarction area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s

表1 腦梗死面積與神經功能評分值Tab.1 Infarction area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s
注:與SHAM組比較,*P<0.05
組別SHAM組CPSP組腦梗死面積(cm2)0 5.52神經功能評分值(分)0 2.14±0.69*

圖1 腦卒中造模結果Fig.1 Results of stroke modeling
2.2 MCAO術后大鼠熱痛閾變化 50只大鼠進行MCAO造模后,術后死亡14只,共36只存活,大鼠熱痛閾值的變化如圖2、表2所示,術前各組大鼠熱痛閾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MCAO造模后,11只大鼠出現熱痛閾下降的情況,發病率為30.55%,與臨床發病率一致[15],將其納入CPSP組,測定其術后熱痛閾值,結果表明術后因MCAO導致的大鼠熱痛閾下降癥狀持續了至少28 d。
表2 MCAO術后大鼠熱痛閾變化Tab.2 Development of heat pain hypersensitivity induced by MCAO ±s

表2 MCAO術后大鼠熱痛閾變化Tab.2 Development of heat pain hypersensitivity induced by MCAO ±s
注:與SHAM組比較,*P<0.05;與SHAM組比較,**P<0.01;與SHAM組比較,***P<0.001
組別SHAM組CPSP組術前1 d 19.88±3.45 18.88±2.6術后3 d 20.62±2.89 8.73±3.27***術后7 d 21.41±3.53 9.84±2.45***術后14 d 17.89±1.44 10.5±2.33***術后21 d 15.93±3.94 10.2±2.79*術后28 d 17.39±4.33 9.97±2.59**

圖2 MCAO術后大鼠熱痛閾變化Fig.2 Development of heat pain hypersensitivity induced by MCAO
2.3 丘腦HE染色、尼氏染色、Neun免疫組化染色 大鼠丘腦VPL區的病理損傷如圖3、表3所示,尼氏染色結果顯示,SHAM組大鼠丘腦VPL區神經元排列規則,胞體較大,呈椎體形或橢圓形,CPSP組丘腦VPL區正常神經元排列紊亂,尼氏體數量減少,染色變淺,尼氏體數量顯著降低(P<0.05)。HE染色結果顯示,SHAM組腦組織均勻,神經元排列整齊、致密,胞核無固縮、變形,CPSP組腦組織損傷明顯,可見組織結構排列紊亂,細胞核形態紊亂,大量神經元細胞固縮,胞核消失。Neun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與SHAM組相比,CPSP組丘腦VPL區Neun陽性表達顯著減少,平均光密度值顯著降低(P<0.05)。
表3 尼氏體計數和Neun免疫組化平均光密度值Tab.3 The number of Nissl bodies and average optical density value of IHC ±s

表3 尼氏體計數和Neun免疫組化平均光密度值Tab.3 The number of Nissl bodies and average optical density value of IHC ±s
注:與SHAM組比較,*P<0.05,***P<0.001
組別SHAM組CPSP組尼氏體計數/mm2 233.57±10.65 142.29±8.38***Neun免疫組化平均光密度值146.24±5.44 135.65±3.41*

圖3 丘腦VPL區尼氏染色、HE染色和Neun免疫組化染色Fig.3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rat thalamus(VPL)
2.4 丘腦BDNF、iba1免疫熒光染色結果 免疫熒光結果如表4、圖4所示,丘腦VPL區存在小膠質細胞與BDNF共表達,與SHAM組相比,CPSP組丘腦VPL區iba1與BDNF陽性表達增多。表明小膠質細胞激活后分泌的BDNF可能與MCAO術后的痛覺過敏有關。

圖4 丘腦BDNF、iba1免疫熒光染色結果Fig.4 Results of IBA1 and BDNF immuno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表4 丘腦BDNF、iba1陽性細胞計數Tab.4 Numbers of iba1+and BDNF+cells ±s,個/mm2

表4 丘腦BDNF、iba1陽性細胞計數Tab.4 Numbers of iba1+and BDNF+cells ±s,個/mm2
注:與SHAM組比較,***P<0.001
組別SHAM組CPSP組iba1陽性細胞數109.72±21.38 158.4±20.67***BDNF陽性細胞數308.33±23.20 433.58±16.28***
2.5 丘腦BDNF、TRKB和GABAAR蛋白表達結果 大鼠丘腦BDNF、TRKB、GABAAR蛋白表達的結果如表5、圖5所示,與SHAM組相比,CPSP組大鼠BDNF、TRKB蛋白含量顯著升高(P<0.05),GABAAR蛋白含量顯著降低(P<0.05)。
表5 丘腦BDNF、TRKB和GABAAR蛋白表達結果Tab.5 Expressions of BDNF、TrkB、GABAAR ±s

表5 丘腦BDNF、TRKB和GABAAR蛋白表達結果Tab.5 Expressions of BDNF、TrkB、GABAAR ±s
注:與SHAM組比較,**P<0.01,***P<0.001
組別SHAM組CPSP組BDNF 0.69±0.01 1.31±0.01***TrkB 0.77±0.07 1.24±0.07**GABAAR 1.13±0.09 0.71±0.07**

圖5 丘腦BDNF、TRKB和GABAAR蛋白表達結果Fig.5 Expressions of BDNF、TrkB、GABAAR
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是腦卒中后一種常見的并發癥,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是腦卒中并發癥中研究較少的一種并發癥,痛覺過敏是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主要癥狀之一[16]。HYAKKOKU 等[8]和TAKAMI等[17]證明tMCAO可以引起大鼠和小鼠的疼痛傳導纖維Aδ和Aβ纖維發生變化,可能與CPSP的發病機制有關,但并未對其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tMCAO復制大鼠腦卒中缺血再灌注模型,運用神經功能評分進行模型評價,同時使用熱板法對腦卒中模型大鼠術前術后的熱痛閾進行測定,觀察大鼠術后熱痛閾值的變化。結果表明,MCAO術后,大鼠神經功能評分升高,大鼠腦卒中模型復制成功;熱板法結果顯示,腦卒中模型大鼠術后有一部分出現了痛覺過敏的癥狀,且與臨床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發病率相似[15],表明通過tMCAO可以成功建立起CPSP動物模型。
丘腦是疼痛傳導通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約有50%左右CPSP患者存在丘腦損傷[18],尤其是丘腦腹外側核的損傷[19],極有可能引起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發生。目前絕大多數關于CPSP的研究均定位于丘腦的功能障礙上,尤其是腦卒中后中樞神經系統疼痛傳導通路中興奮與抑制的失衡,具體表現為中樞敏化和去抑制[20]。本研究首先使用了TTC染色評估tMCAO造模后大鼠術后3 d的腦梗死面積,在明確丘腦腹外側核存在損傷后,通過尼氏染色、HE染色和Neun免疫組化染色進一步考察丘腦的損傷,結果表明與SHAM組相比,CPSP組丘腦VPL區組織損傷明顯,尼氏體數量減少,Neun陽性表達降低,表明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模型大鼠丘腦VPL區出現損傷。
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bactor,BDNF)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一種重要的神經生長因子,研究表明,BDNF的異常表達與痛覺過敏有著密切聯系[21],在神經病理性疼痛中,脊髓和背根神經節中的BDNF表達升高,BDNF激活其受體TrkB,降低K+/Cl-突觸后轉運體(KCC2)的表達[22],導致Cl-外排減少,而 GABA 的中樞抑制性功能的發揮主要依賴于激活離子型GABAA受體引起的Cl-內流,KCC2的表達降低嚴重影響了GABA的中樞抑制性功能[23],最終導致細胞內氯離子含量的升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的失衡,脊髓背角神經元興奮性升高,最終導致痛覺過敏。小膠質細胞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固有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密切參與痛覺過敏的發展[24],神經損傷后,受損的初級傳入神經釋放趨化因子、信號分子和蛋白酶激活脊髓中的小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中的BDNF表達升高,從而增強脊髓傷害感受回路的興奮性[25]。本研究采用了免疫熒光染色檢測了丘腦VPL區丘腦小膠質細胞的激活與BDNF的表達,同時運用Western blot檢測了丘腦BDNF、TrkB的蛋白表達,結果表明與SHAM組相比,CPSP組丘腦VPL區小膠質細胞的數量與BDNF表達增加,且出現小膠質細胞與BDNF共表達現象,Western blot結果顯示,與SHAM組相比,丘腦BDNF、TrkB表達顯著增加,表明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模型大鼠丘腦BDNF、TrkB表達增加,且增加表達的BDNF是與小膠質細胞的激活有關。此外本研究發現與SHAM組相比,CPSP組丘腦GABAAR表達顯著降低,表明丘腦內除了受到BDNF/TrkB間接導致的GABA抑制功能減弱外,GABAAR的表達量降低將直接導致GABA抑制功能降低,中樞去抑制。目前尚未有文獻報道此現象,GABAAR有可能是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發病機制中的另一個關鍵環節。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免疫熒光技術和Western blot技術對腦卒后中樞性疼痛模型大鼠丘腦的小膠質細胞,BDNF,TRKB,GABAAR含量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腦卒后中樞性疼痛模型大鼠丘腦小膠質細胞數量增加,BDNF,TRKB蛋白表達增加,GABAAR含量減少,丘腦內疼痛傳導信號興奮與抑制平衡被打破,提示丘腦內BDNF的升高可能是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發病過程中的關鍵病理環節,可能為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提供新的治療靶點和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