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堯天 張偉通訊作者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感染監控科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1)
臨床實踐中,手術科室屬于醫院感染的高發地。對術中及術后感染情況的監測工作不到位,或是未及時采取相應預防與控制措施,極易對患者預后及整體醫療效果產生較大影響,患者若出現嚴重感染情形甚至會危及生命。有基于此,本研究結合前瞻性監測方法,通過結果目標制定——臨床小組劃分——信息反饋——效果評估程式的構建,以此分析在手術科室之中實行目標性監測的臨床應用效果[1]。
此次研究對象來自2021 年1 月至2021 年12月入我院外科系統接受手術治療的32374 例患者,其中男性18675 例,女性13699 例,年齡23 歲~69歲。采取目標性檢測方法對所有患者的手術切口予以監督控制,以實現手術科室感染發生率的降低。研究所遵照的感染診斷標準主要以國家衛建委醫政司所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衛醫發(2001)2 號)為主。
研究主要運用前瞻性調查方法。院內感染監控科選擇1 名專職人員,按照2 次~3 次/周的頻率對外科病房予以隨訪,將患者住院全過程的各方面信息記錄下來,同時發現已出現的感染病例,通過事先制定的應對方案對其予以干預。需要進行詳細記錄的內容包括:一是患者的基本信息;二是患者術中以及術后的具體情況;三是醫院內的整體感染情況。上述資料均需經過相應分析處理錄入到計算機系統中,為后續的每月匯總分析奠定基礎。感染率的計算:病例(例次)感染率=醫院感染患者人數(例次)/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患者日感染率(例次)=醫院感染患者人數(例次)/同期住院患者日數×1000‰。各類導管相關感染率計算:呼吸機相關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機患者肺部感染人數/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機日數×1000‰;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人數/同期患者中心靜脈插管日數×1000‰;導尿管相關感染率=導尿管插管患者感染人數/同期患者尿道插管日數1000‰。
具體實施流程如下:(1)制定結果目標:參考依據選擇2020 年全年手術科室的感染率0.37%,所確定的結果目標為2021 年控制到0.20%以下。(2)劃分臨床小組:將臨床醫生負責的床位組視為一個臨床小組,專職人員與其共同開展對感染病例的具體診斷,并經過專題探討確定抗生素的使用方案,及時排查預防控制機制與措施中的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予以持續調整。(3)信息反饋:定期將院內自制的反饋表發放至臨床科主任與醫生,由其匯報諸小組實際感染情況,以此進行組間比較,進而明晰感染原因,為科學預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據。(4)效果評價:應定期對院內控制感染率的措施予以效果評估,并召開相關討論會議加以總結[2]。
將2021 年(即實施目標性監測后)手術科室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與2020 年(即實施目標性監測前)狀況予以比較。手術切口細菌培養標本主要來自下述幾個方面:其一為淺表切口感染的炎性滲出物;其二為深部穿刺液;其三為引流液。
實施目標性監測前,2020 年本院手術科室感染患者79 例,感染率為0.37%;實施目標性監測后,2021 年本院手術科室感染患者52 例,感染率為0.16%,顯著降低。經過統計學處理,表明這一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施目標性監測前后手術科室感染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侵入性導管相關感染情況比較[(%)]
通過對患者手術切口感染標本的分析,共分離出81 株細菌。其具體構成情況如下:革蘭陰性桿菌占到總菌株數量的69.53%,革蘭陽性球菌占到總菌株數量的26.68%,真菌則占到總菌株數量的3.79%。而革蘭陰性桿菌的構成情況為大腸埃希菌占到43.85%,肺炎克雷伯菌占到15.08%,銅綠假單胞菌占到12.34%,陰溝腸桿菌占到11.61%;革蘭陽性球菌構成情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占到51.81%,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占到23.24%,腸球菌占到21.44%。真菌類型主要為白色假絲酵母菌。
根據有關學者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每年大約出現500 萬例感染病例,手術科室感染一經出現,輕則對患者預后產生不利影響,徒耗醫療資源,重則威脅到患者的生命。資料表明,醫院對手術科室感染予以監控所耗經費可由較小程度感染率降低所節約的費用全面覆蓋。作為手術科室感染控制的先導環節,感染監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次觀察研究的結果充分表明,在手術科室中采取目標性監測手段,使得醫院感染率由2020 年的0.37%下降至2021 年的0.16%,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目標性監測在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能夠切實提升醫院的醫療質量,減少因感染而導致的醫療資源及患者資源的額外支出[3]。
產生這一結果,究其原因,即在于目標性監測方法通過科學的程序設置,使之形成了內在聯動效應,進而提升了醫院手術科室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效率。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然需要注重下述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制定結果目標方面,所制定的目標結果應是切實可行的,緣其直接對醫護人員的后續工作予以方向指導;其二是實施過程方面,需要對消毒、隔離、無菌處理、抗生素使用等環節的工作予以充分重視,在醫療措施的持續改善過程中解決好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其三是則體現在信息反饋上,這也是開展目標性檢測至關重要的內容,對于相關人員所排查出的不足之處,科室人員應對其予以分析,從而為其后續工作開展奠定基礎;其四是效果評估方面,各臨床提升所負責的臨床小組實際感染率情況需要定期進行匯總,使得醫護人員注意到內在危險性,真正讓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步入到良性發展軌道之中。
對各項感染防控措施予以定期評估尤為關鍵,能夠明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不足之處及深入發展方向,對于總結感染防控經驗、提升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年齡同醫院感染率呈正向相關關系,其原因主要在于,老年患者群體的組織器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許多臟器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除此之外,隨著年齡的提升,老年患者群體血液中的IgG、IgA 等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會呈現出下降的發展趨勢,進而致使其免疫功能出現弱化;與此同時,老年患者群體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肺氣腫等慢性疾病,此類病癥通常還伴隨著食欲不振、營養不良等癥狀,均會削弱患者的機體防御功能。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老年患者群體在醫院后易產生感染。
此次觀察研究的結果顯示,本院呼吸機相關肺部感染率較高,較之于相關標準更高。相關肺部感染率提高會大大增加醫院感染暴發的概率,因而需對之予以及時有效干預。為此,應于當月下發對應呼吸機相關肺部感染SOP,并告知醫護人員對其予以嚴格執行:(1)調整患者病床高度,以30°~40°為宜;(2)按照4 次/日的頻次協助患者進行口腔護理,確保其口腔處于清潔狀態,其間不存在潴留分泌物等;(3)強化呼吸道管理,確保其呼吸道始終處于通暢狀態,在開展吸痰操作時需注重無菌執行,降低外源性感染風險;(4)注重手部衛生與環境護理,進行各項操作前均應對手部予以消毒處理,同時需要定期對手術室予以消毒滅菌[4]。
實踐中,可以下述幾個角度開展針對醫院感染防止的相關工作:(1)對病房管理相關工作予以充分重視。立足于防控視角,醫院作為患者較為集中的場所,屬于病原菌污染風險較高的區域,故而防控舉措當從下述兩個方面進行:其一,對易感染人群進行有效保護,即控制易感因素對患者可能產生的影響,具體而言以侵入性操作者為例,應注重對其規范操作的監督;其二,健全醫院消毒隔離工作機制,對醫護人員的感染防護意識予以持續強化,使之在日常工作中嚴格遵循相應規章制度,做好“兩個避免”,即避免患者與患者間病原體的傳播感染,避免醫護人員將病原體傳播給患者。(2)對患者的原發疾病、基礎疾病予以及時有效治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3)抗生素的使用務求科學合理,結合患者的藥敏結果信息為其選擇合宜的抗生素類型,以期實現抗生素使用效果的最大化,降低耐藥菌株產生的概率,從而避免二重感染。(4)指導患者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日常多飲水,堅持安全原則的前提下開展各項康復活動,通過早期適量活動促進自身排尿、進食,能夠對醫院感染的預防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醫院手術科室管理中應用目標性監測,可以對感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予以及時排查,從而使得手術科室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更具針對性與前瞻性,切實降低感染率,建議在臨床實踐中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