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婷 李曉茹
(1 寧夏石嘴山市健康教育所 寧夏石嘴山 753000;2 寧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寧夏石嘴山 753000)
ISO9000 定義的質量控制是“質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滿足質量要求”,質量管理是管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適用企業,同樣對臨床醫學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1]。在臨床醫學檢驗重要環節,會發生因質量控制意識弱化、未嚴格執行檢驗流程、患者受藥物影響、設備缺乏維護保養、未做好相應監督檢查、檢驗員人為工作經驗習慣等主客觀原因,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影響臨床治療的情況。此次選取112 例患者,分析應用管理學中“PDCA”“頭腦風暴法”“6S”等質量控制的工具和技術對臨床醫學檢驗重要環節的質量控制影響。
將2021 年9 月~2022 年7 月需采取臨床醫學檢驗的患者112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6)和對照組(n=56),其中甲狀腺功能檢測49例,性激素檢測34 例,血清C 肽檢測29 例。
觀察組男性27 例,女性29 例;年齡21 歲~67歲、平均(46.12±6.29)歲。
對照組男性28 例,女性28 例;年齡22 歲~66歲,平均(46.36±6.25)。
兩組數據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操作。
觀察組采用管理學的工具和技術對重要環節進行質量控制:
1.2.1 為確保試驗取得成功,組建質控試驗團隊,根據此次試驗制定方案。
1.2.2 將觀察組患者分3 輪檢測,1 輪完成后使用“流程圖”優化一次步驟。
1.2.3 每輪過后通過“頭腦風暴法”查缺補漏,對檢驗員開展全面質量培訓,增強質量意識,提高對工作的重視度和積極性,熟練掌握優化后的檢驗操作流程。
1.2.4 采用“6S”管理,規范材料、環境、行為等,打造整潔舒適的工作環境。
1.2.5 檢驗前,強化信息核對,提前告知患者檢查步驟和注意事項,檢查檢驗設備,確保試劑有效。
1.2.6 檢驗中,嚴格按新流程操作。質控人員隨機檢查檢驗員操作規范、統計問題。
1.2.7 檢驗后,做好復查。對錯誤數據采用“魚骨圖”追溯原因,及時糾正錯誤,按照“PDCA”在下一批次試驗改進流程或方法。
將兩組患者臨床檢驗的滿意度、質量控制影響因素、檢驗準確率和檢查差錯、質量控制效果作為觀察指標。
(1)使用調查問卷記錄和對比患者滿意度,總分100 分,滿意80 分-100 分,基本滿意60 分-79 分,不滿意≤59 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2)質控人員利用檢查表(Check List)記錄發現的問題并分析質量控制影響因素。
(3)根據質控過程采集的數據和檢驗結果,對比每組患者的準確例數,檢驗差錯包括樣本不合格、不按規定時間送檢、檢驗單出錯。
(4)對比患者采用兩種方法后的檢驗結果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為癥狀消失;有效為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為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表示,結果采取χ2。計量資料()表示,結果采用t,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滿意度96.43%高于對照組的83.93%(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檢驗滿意度對比[n(%)]
觀察組檢驗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檢驗差錯發生率1.79%低于對照組的14.29%(P<0.05)。見表2。

表2 兩組準確率與檢驗差錯對比[n(%)]
觀察組質量控制效果顯著,顯效、有效55.36%、42.86%均高于對照組的48.21%、37.50%,無效為1.79%低于對照組的14.29%(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質量控制效果(,分)

表3 兩組患者質量控制效果(,分)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觀察組 56 31(55.36) 24(42.86) 1(1.79) 55(98.21)對照組 56 27(48.21) 21(37.50) 8(14.29) 48(85.71)χ2 4.529 P<0.05
根據此次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通過采用管理學的工具和技術對臨床醫學檢驗操作的重要環節開展質量控制會使檢驗結果更為有效,觀察組滿意度為96.43%高于對照組的83.93%;觀察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檢驗差錯發生3.58%低于對照組的14.29%(P<0.05);觀察組患者質量控制效果顯著,顯效、有效55.36%、42.86%均高于對照組的48.21%、37.50%,無效為1.79%低于對照組的14.29%。因此,建議結合科室實際采用更多的管理學工具和技術,按照以下幾方面對臨床醫學檢驗全流程開展質量控制。
按照ISO1702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標準,建設和管理醫學實驗室。按照《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強化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2]。按照“6S”標準,創造良好的試驗環境。
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計劃,嚴格落實。成立科室質量控制組,科主任任組長,確定質控人員,定期和隨機相結合開展質量檢查,確保各項制度和辦法得到有效落實。
引入管理學知識,組織全員學習,從管理學的角度逐步掌握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理論和操作,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內部定期組織開展質控評比,積極參加醫院間質量評價活動,推進質量控制水平不斷提高[3]。經常組織開展質控培訓,建立質控人員檔案,提高質控人員業務素質。
使用管理工具“核查表”,記錄檢驗過程中人員失誤、數據錯誤等各類問題出現次數,逐步優化崗位職責,調整人員配置,將質控工作納入崗位目標考核。
科內各專業實驗室也應建立二級質控組織,輪流安排人員按照科室總要求負責質控工作,做到及時糾正錯誤、準確記錄信息,做到“從數據倒推到每個人操作人”。
應用“全面質量管理軟件TQM”“質量追溯管理軟件QTS”“質量管理體系軟件QMS”等質控管理軟件,協助做好質控數據采集整理,提高質控水平[4]。實驗室升級視頻監控等原有安全設備,提高清晰度、強化音頻采集,記錄工作全過程,為后期質控追溯加強保障。
按照“PDCA 戴明環”的思想對檢驗前中后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檢驗前按上次經驗做好試驗準備[5]。檢驗中分析現狀,發現新問題,找出影響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質控人員要如實記錄各項數據,做好監督檢查,針對主要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并執行。檢驗后檢查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總結成功經驗,優化流程和標準。對尚未解決或產生的新問題循環到下一個PDCA 解決。
打通各類醫療設備管理軟件接口,實時顯示儀器設備、試劑耗材使用、維護、庫存情況,強化設備損壞、試劑過期等提醒功能。優化儀器維護時間、試劑采購批次,定期做好設備校準,新引進或維修后的儀器須校正合格后才能用于檢測。
綜上所述,采用管理學的工具技術對檢驗操作的重要環節開展質量控制,可降低檢測結果的影響因素,保證檢驗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檢驗結果準確率和工作效率,較常規質控工作有較大提升。在實踐中應長期通過應用管理學的工具和技術,對臨床醫學檢驗全流程優化,積累的大數據將為全科室、全流程和人員優化起到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