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
(北京市豐臺區花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北京 100070)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世界范圍內的疾病譜已經發生了變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成為危害公眾健康,尤其是中老年群體的突出問題[1]。慢性病患病率高,并發癥多,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2 型糖尿病多在中年及之后發病,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均屬此類[2]。此類患者體內胰島素的產生能力并沒有完全喪失,甚至部分患者胰島素產生過多,但是并不能完全發揮降血糖作用,處于胰島素相對缺乏的狀態,口服藥物刺激胰島素分泌治療有效[3]。近年來,2 型糖尿病的發病出現逐年年輕化的趨勢,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除家族遺傳因素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肥胖和不規律飲食等均可加大2 型糖尿病的罹患風險[4]。作為常見病和慢性病,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是群體血糖控制情況不容樂觀。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重視,提高糖尿病的控制率,是需要臨床不斷努力的方向。在患者漫長的血糖控制過程中,院外管理對于控制和延緩2 型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社區應當成為糖尿病控制的主戰場。
本次研究篩選轄區202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的104 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雙色球法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研究組52 例,對照組52 例。
其中女性46 例,男性58 例;年齡50歲~70 歲,平均(62.35±2.27)歲;患者病程1 年~23 年,平均(8.59±3.96)年;合并高血壓82 例,高血脂47 例,心腦血管疾病31 例。經比較,各組患者背景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1)確診為2 型糖尿病者;(2)本社區常住人口者;(3)認知水平正常,可以理解科普內容,并于醫護人員正常交流者;(4)有治療的積極性,依從性好者。
排除標準:(1)精神狀態差,無法有效配合治療者;(2)伴精神系統疾病或精神病史者;(3)神志不清、合作性差者;(4)伴其他內分泌疾病者。
對照組:常規治療。醫護人員不定時回訪,了解近期控制情況,囑患者病情變化時,及時就醫。
研究組:對患者實施定期專業指導和患伴互助。
定期專業指導:由本社區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對患者進行糖尿病相關的教育和指導,每周兩次。內容如下:
(1)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和危害。
(2)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3)如何進行糖尿病自我管理。
用藥指導:介紹治療糖尿病的常見藥物和作用機制。在目前近百種糖尿病治療藥物的前提下,醫生如何選擇適合個人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案,當前的方案對患者的治療作用和有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長期用藥的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掌握在治療過程中發現不適等情況時的緊急處理措施,并及時告知經治醫生。強調堅持、長期、合理用藥對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運動指導:運動增加人體能量消耗,可以直接加速血糖的代謝,長期堅持體育運動可以增加人體的免疫力,有助于提高人體胰島素水平,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從而降低遠期并發癥的可能。根據患者病情和性格,結合運動喜好制定運動類型和運動量。
飲食指導:患者的膳食結構與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發展關系密切,尤其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嚴格的飲食控制是血糖控制的關鍵內容。
(4)血糖正常值,以及如何進行自我監測、監測的頻率及注意事項等。
(5)低血糖的表現、危害以及預防和處理方法。
(6)足部護理的重要性,進行足部護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7)常見累及器官,以及早期癥狀和表現,教會患者早期發現,及時就診。
(8)保持良好的情緒。以聊天和提問的方式,調動患者參與,提高患者接受度。
患伴互助:建立互聯網+的模式,通過與其他糖尿病患者的交流,提高疾病相關知識、經驗,獲得更好的情感和社會支持。主要的形式有:(1)小組互助。由患者自愿結組,每周組織1 次或按照患者時間、意愿適當增加。成員可以納入醫護人員。以討論的方式交流彼此的經歷、面臨的問題等,給予訴說者宣泄和解決,給予其他成員啟示和情感或實踐支持。提出的問題可由醫護人員進行解決,提高全體患者的認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治療的信心。(2)網絡互助。患者交換聯系方式,借助電話、微信等進行聯系。建立微信群,及時交流感受和經驗,并在醫護指導下進行。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半年后兩組患者指標比較:患者治療前空腹血糖(FPG)、餐后2 小時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均改善,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更加明顯,各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本研究重點強調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維持血糖管理的認知水平和重視程度。研究發現[5],患者糖尿病知識水平和自我管理行為具有相關性,對疾病及其危害的認識,對并發癥的了解和畏懼,可以促進患者對自我的要求和約束,但這種認知需要建立在正確的疾病知識和在自身積極態度的引領下。
目前多數社區采用的是不定期或者間隔時間較長的糖尿病指導,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6]。雖然患者積極性較高,依從性較好,但是限于授課形式和老年人精力、認知水平等客觀問題,效果有限[7]。有的患者課上注意力差,或者出現走神等情況;有的接受能力較差,不能完全理解所授內容;或課上聽懂、理解,但是抓不住重點,課下無法運用??傮w效果不理想。有人認為[8],這種教育形式主要在短期效果,長期效果有下降趨勢。這種傳統的以專業人員講授為主的健康教育,患者只能被動地接受,對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知識有一定的幫助,但對于患者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和改善代謝指標的長效性方面作用有限。且指導缺乏周期性,長期作用有限。
治療半年后兩組患者指標比較()

治療半年后兩組患者指標比較()
FPG(mmol/L) 2hPG(mmol/L) HbA1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2 8.41±1.38 7.53±1.23 12.52±3.25 10.34±2.54 8.93±2.01 7.88±0.84研究組 52 8.37±1.41 6.20±1.09 12.49±3.30 7.72±2.06 8.87±2.04 6.34±0.77組別 例數
本研究增加健康教育指導的頻次,每隔3 天~4天進行一次再教育,連貫性強,容易形成系統性,不斷強化患者認識。同時變患者被動接受為患者參與,共同探討,收效良好。通過定期指導,可以加強規范化管理,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改良生活方式,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監測,提高患者對并發癥的認識和關注度。
但是醫護人員是疾病治療的專家,而不是心理專家和生活的專家。有研究將病友互助運用到慢性病的治療和長期管理中,取得了確切的療效[9]。結果顯示,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識、自我管理行為、自我效能。研究顯示[10],以病友間經驗分享為主體,以患者能力提高為中心的病友互助有助于促進健康教育對象健康行為的建立。病友的互助是患者的社會支持,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視,2010年開始在全世界推廣。現代網絡的發展給這種病友支持帶來了便利和更多的可能,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的病友交流,可以及時糾正錯誤,解答疑惑。有相關的調查顯示[1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現行模式管理下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識水平較低、自我管理行為水平和生存質量皆有較大提升空間。在現有患者特點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考慮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生理特點,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結果,制定適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可行性強、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結果證實,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定期專業指導,結合病患互助,可以顯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 小時血糖水平,減低糖化血紅蛋白,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