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飛 蘇清倫通訊作者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附屬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0)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斷裂是骨科常見病之一,其表現為常伴有關節腫脹、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故此,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與術后康復訓練很重要[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后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實施神經肌肉電刺激+早期康復訓練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 繩肌功能的影響,內容如下。
將2020 年1 月~2022 年6 月到我院診治的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后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字分組法平均分兩個組別。
一組常規組(30 例),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齡17 歲~61 歲,平均(36.21±1.64)歲;病程時間2年~3 年,平均(2.50±0.11)年;交通意外傷10 例,運動損傷10 例,其他10 例。
另一組研究組(30 例),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16 歲~60 歲,平均(35.89±2.11)歲;病程時間2 年~3 年;平均(2.50±0.11)年;交通意外傷8 例,運動損傷11 例,其他11 例。
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數據間差距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影像學檢查確診前交叉韌帶撕裂者;接受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治療者;能正常交流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合并后交叉韌帶和(或)側副交叉韌帶損傷者;認知障礙者;正在參與其他研究者。
常規組(早期康復訓練干預):首先,對患者實施踝泵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屈伸運動。在運動時,動作要用力,速度要緩慢,每天練習6 組,每組進行25 次該運動。其次,待術后2 周可加大訓練力度,其被動屈曲角度在100°左右,然后指導其進行伸直患肢以及強化肌力的相關康復訓練。術后的3 周~4周,可加大訓練力度,其被動屈曲角度在110°左右,并在患者運動期間幫助其調整步姿。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在患者進行訓練之后要對其患肢予以冰敷,冰敷時間為15 分鐘。
研究組(神經肌肉電刺激+早期康復訓練):在常規組基礎上加用神經肌肉電刺激。術后第3 天開始進行,取患者的仰臥且頭部中立位,將準備好的電極貼在患者的肢體上。然后將電刺激的強度、頻率、間歇時間、自動刺激以及脈寬等相關數據進行設置,上述數據設置依次為20 毫安~30 毫安、30 赫茲、10秒~15 秒、30 分鐘/次以及30us,該組每天要實施1次神經肌肉電刺激,兩組均接受6 周的治療。
1.3.1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調查對比。關節功能評價采用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IKDC 評分表),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關節功能改善效果越好[3]。
1.3.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對比。醫務人員要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在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情況,評價分數越高則越好[4]。
1.3.3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評分調查對比。以SAS評分表與SDS 評分表,分析所有患者經不同方式護理之后的精神狀態情況,兩個量表的評分20 分-80 分,分數越高,焦慮和抑郁情況越嚴重[5]。
1.3.4 兩組患者滿意度調查對比。利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評估表,將其發放到患者手中,由患者親自填寫評估表,以此來評估不同干預模式下患者的滿意度評分情況。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就越好。
1.3.5 兩組患者的雙側 繩肌等長肌力調查對比。采用TMG 肌肉狀態測試分析儀,采集受試者雙側 繩肌等長肌力。
通過SPSS 22.0 版本的數據軟件進行本次研究所得數據處理,t 和χ2檢驗組間數據,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針對數據的研究主要依賴于P值,臨界值為0.05,小于0.05 則為研究具有意義存在。
研究組的IKDC 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30 37.23±5.12 78.01±4.11常規組 30 38.47±5.22 68.72±6.23 t 值 - 0.92 6.81 P 值 - 0.35 0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對比()
組別 例數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研究組30 24.24±1.54 17.13±1.05 17.51±1.24 12.24±1.59常規組 30 22.23±0.13 15.24±1.04 15.24±1.53 11.25±1.75 t 值 - 7.12 7.00 6.28 2.29 P 值 - 0 0 0 0.02
研究組SAS、SDS 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評分對比()

表3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評分對比()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0 44.47±3.70 32.21±3.20 45.54±3.18 31.47±0.70對照組 30 44.20±2.14 40.10±2.74 44.45±3.20 36.61±2.14 t 值 - 0.34 10.25 1.32 12.5 P 值 - 0.73 0 0.19 0組別 例數
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患側 繩肌等長肌力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雙側 繩肌等長肌力對比()

表5 兩組患者雙側 繩肌等長肌力對比()
繩肌等長肌力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0 31.31±4.21 24.43±1.34對照組 30 31.20±3.17 20.21±2.31 t 值 - 0.11 8.65 P 值 - 0.90 0.00組別 例數
關節韌帶損傷在臨床上是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受損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1)奔跑中突然減速;(2)突然改變運動方向;(3)高處跳下且膝關節著地;(4)接觸性損傷,例如踢足球扭傷等。患者關節韌帶損傷后,其伸屈活動受到限制,導致其不能劇烈運動[6],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當前,臨床上對患者常采用關節鏡進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治療,關節鏡的特點是操作精細、創傷小等。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采取有效康復訓練,能使患者的關節功能快速恢復。但還要為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例如踝泵練習、股四頭肌等長練習、直腿抬高練習以及側抬腿和后抬腿練習等等。但是要避免過度勞累及超負荷運動,減少康復訓練中的關節損傷,適度加強膝關節穩定性訓練,并加強雙下肢肌肉的平時力量訓練,保持機體各關節的靈敏與穩定[7]。神經肌肉電刺激的作用有以下幾種:(1)刺激失神經支配肌肉,保持肌肉的性能與質量,從而利于運動功能的恢復。(2)刺激其平滑肌,從而提升平滑肌的張力。(3)刺激運動神經可激活較多的肌纖維,從而肌肉發生收縮,增強其肌力[8]。在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時,也要對患者實施神經肌肉電刺激。神經肌肉電刺激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療法,低頻電流可以刺激患者的神經元,神經肌肉電刺激不僅可以促進受損神經修復與再生,還能使患者傳導功能得以恢復,從而達到想要的效果[9-10]。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滿意度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及患側 繩肌等長肌力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SAS、SDS情緒評分均低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將神經肌肉電刺激+早期康復訓練運用在前交叉韌帶重建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情況,還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改善患側 繩肌等長肌力,降低其焦慮、抑郁的情緒,值得臨床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