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海
(格爾木市河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科 青海格爾木市 816099)
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具有較強傳染性的肝臟疾病,不僅影響患者肝部機能,同時也會對患者機體多系統功能造成影響。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提示[1]:格爾木地區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較高,對有效檢出的需求較為迫切。而公開發表的臨床文獻研究成果證實[2]:指向病毒性肝炎疾病患者盡早推進開展處置干預環節,能確保獲取優質效果。鑒于此種情況,臨床治療工作領域對檢測提出了高效、精準的要求。但病理學檢查效率較低,無法充分滿足臨床檢測的需求?;诖?,臨床研究中提出了使用血常規聯合生化常規推進開展聯合性檢查技術方法,且此種檢查盡管已然獲取較好效能,但是依然需要在臨床實踐中加以運用[3]。本項研究圍繞血常規聯合生化常規檢查技術方法指向病毒性肝炎檢查過程中獲取的效果推進開展集中化研究分析,且圍繞我院患者展開對比性研究分析,測算報道如下。
經我院醫學倫理學專職工作機構規范化審核批準,回顧性梳理2020 年1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35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觀察組,擇取本院同時期進行血液檢測的健康志愿者35 例為對照組。
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43 歲~76歲,平均(57.22±5.32)歲。
觀察組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齡43 歲~74歲,平均(58.24±5.10)歲。
兩組的基礎資料未見差異(P>0.05),且調查研究開展前,經由相關性法律文獻獲取到完全徹底授權。
入選標準:(1)遵照《常見病診治重點與難點叢書:病毒性肝炎》(孫玉鳳、王娜、姚冬梅;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中設計的診斷標準被確診成病毒性肝炎疾病者;(2)基于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檢查與診斷環節,且具備完整化且詳細化的臨床病歷記錄資料者;(3)臨床行為依從性相對較高者。
剔除標準:(1)合并發生肝功能損傷,容易對檢查結果造成影響者;(2)合并腎功能不全,且出現臨床癥狀者;(3)合并精神障礙或語言功能障礙,無法進行充分溝通者。
選取格爾木地區確診為病毒性肝炎的患者100例進行臨床診斷情況分析。其中男性50 例,女性50例;年齡42 歲~80 歲,平均(61.02±4.23)歲。
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與生化檢查。血常規檢查:護理人員于清晨取患者空腹靜脈血2 毫升。采血完成后,上下顛倒混勻(EDTA—K2),防止血細胞發生凝集。最后使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邁瑞BC5390)進行檢測。同時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AU—680)進行血液生化檢查。于檢查開始前一天,護理人員提示患者注意清淡飲食。開始檢查當日的清晨對患者進行空腹采血,共采集靜脈血液檢驗樣本5.00 毫升。要接續指向血液檢驗樣本推進開展離心技術處置環節,將離心速度技術參數項目設定成3000 轉/分鐘,將離心過程持續時間技術參數項目設定成10 分鐘。在推進完成離心技術處置環節之后,取上清液進行檢查。
對格爾木地區確診的患者分別進行血常規與生化檢查后,由科室2 名主任級醫師進行聯合診斷。
(1)統計患者血常規檢查與生化檢查情況。血常規指標包括:白細胞(WBC)情況、中性粒細胞情況、血小板計數(PLT)情況及淋巴細胞情況。生化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清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及清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G)。
(2)統計測算基于聯合檢測技術條件下獲取的檢出率測算數值。
擇取統計學軟件SPSS21.0,若P<0.05,差異存在意義。
觀察組的WBC 數量測算數值,淋巴細胞數量測算數值高于對照組(P=0.001);觀察組的PLT 數量測算數值與中性粒細胞數量測算數值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兩組血常規檢查結果統計測算分布()

表1 兩組血常規檢查結果統計測算分布()
組別(n=例數) WBC(109/L) 淋巴細胞(%) PLT(109/L) 中性粒細胞(%)對照組(n=35) 7.24±1.02 30.54±5.36 172.04±32.15 68.25±5.04觀察組(n=35) 5.04±1.33 39.88±6.34 101.58±22.33 54.77±6.53 T 7.765 6.656 10.649 9.668 P 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的TBIL、ALB 和ALT 測算數值均高于對照組(P=0.001);觀察組的A/G 測算數值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兩組生化檢驗結果統計測算分布()

表2 兩組生化檢驗結果統計測算分布()
?組別(n=例數) TBIL(μmol/L) ALB(g/L) ALT(U/L) A/G對照組(n=35) 14.32±5.34 47.53±5.31 30.77±7.24 1.66±0.44觀察組(n=35) 25.68±6.55 40.88±3.06 111.63±22.14 1.01±0.18 T 7.953 6.419 20.537 8.089 P 0.001 0.001 0.001 0.001
聯合診斷技術的檢出率測算數值超過90.00%,低于病理學診斷技術,差異無意義(P>0.05)。見表3。

表3 格爾木地區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檢出情況統計表[n;%]
臨床研究提示[4]:不同檢查指標所提示肝炎信息不同。當病毒性乙肝患者出現WBC 統計數值顯著下降的情況時,可推斷患者的發病原因為肝硬化,或骨髓造血功能異常。而當病毒在機體內發展,對骨髓造血產生侵蝕時,患者染色體也會受到一定損傷,且會出現分化的問題,從而導致患者肝功能出現問題。而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造血畸形的問題,而造血畸形又會導致患者的病情進一步加重[5]。而當血常規指標PLT 表現出大幅度上升的情況時,提示患者可能發生了慢性病毒性肝炎,且這部分患者也容易出現脾臟功能亢進的問題。而隨著病癥的加深,患者也容易出現骨髓損傷。而病毒性肝炎也會導致患者出現造血功能障礙,從而導致肝臟中產生一定的血清ALB,而由于ALB 的半衰期長達22 日至26 日[6],因而當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會出現ALB 升高的情況。當ALB 水平發生相應的變化后,機體內的MG 水平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同時臨床肝臟血清檢查研究也提示:當發生病毒性肝炎后,患者肝細胞分泌的物質逐漸進入到血清中,對肝臟的合成能力造成影響,導致肝臟合成物的濃度降低,使得肝臟能夠正常代謝的物質無法在肝臟受損后進行正常的代謝[7],代謝物停滯在血液中,從而導致血液濃度增加。
本次研究針對血常規檢查與血生化檢查病毒性肝炎的臨床價值作出集中分析,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的WBC 數量測算數值,淋巴細胞數量測算數值高于對照組(P=0.001);觀察組的PLT 數量測算數值與中性粒細胞數量測算數值低于對照組(P=0.001)。觀察組的TBIL 測算數值、ALB 測算數值和ALT 測算數值均高于對照組(P=0.001);觀察組的A/G 測算數值低于對照組(P=0.001)。相關性研究結果證實血常規檢查與血生化檢查的臨床情況。本次研究所提示的檢查結果與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臨床特征基本一致,能用于作為診斷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標。最后,本次研究還分析了格爾木地區病毒性肝炎的檢出情況,研究結果提示:聯合診斷技術的檢出率測算數值超過90.00%,低于病理學診斷技術,差異無意義(P>0.05)。此項檢查研究結果證實血常規檢查技術聯合生化常規檢查技術的應用效果,超過90%的檢出率能相對充分地支持滿足臨床檢查基本要求。此項研究結果與其他臨床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充分突出了血常規檢查與生化常規檢查的臨床檢出效果[8]。
綜上,使用血常規檢查與生化檢驗能夠有效提升臨床診斷率,其基于格爾木地區病毒性乙肝患者檢查工作領域能支持獲取優質效果,適宜在臨床檢查工作領域加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