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輿涵, 蘭明強,李亞運,郭 賢, 林虹霞, 劉小勇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22;2.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災害環境人員安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601;3.安徽建筑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
帳篷是1種簡單快捷的特殊建筑形式,多用于旅游、工程施工和救援等方面,尤其對于突發災害救援,帳篷因其搭建快速的優點,在搶險救援方面扮演重要角色[1]。由于帳篷經常作為過渡性建筑而非常規性建筑使用,考慮其運輸成本和生產方式,市面上的民用救災帳篷多使用PVC 或PU涂料層面料制作,這使得帳篷透氣性較差,帳篷室內環境惡劣。因此,針對救災帳篷開展環境適應性研究,對于提升帳篷技術含量,改善帳篷內部居住環境,提高災民過渡時期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對于建筑物內部熱環境分布研究,一般采取自然環境下測量與觀察的手段,即在一段時間周期內,對目標建筑物不間斷地測量獲得數據,該方法在帳篷熱環境分布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Zhang等[3]使用特制后向反射材料作為帳篷的外表面開展實驗,發現該材料可有效降低帳篷外表面溫度,改善帳篷內外環境;Xu等[4]使用縮小模型的方法優化帳篷結構,減少熱傳遞,并從理論上分析不同結構優化帳篷散熱原理;Crawford等[5]通過低溫嚴寒實驗開展帳篷內部溫濕度變化研究,建立評估帳篷內環境居住改善與生活舒適度的實驗手段;王濤[6]通過實際災區調研,結合當地氣候對帳篷濕熱環境劃分不同季節、不同材質與不同天氣工況,詳細研究災害環境中帳篷濕熱環境舒適性能;李源等[7]結合風雨雪等天氣條件,對整體折疊框架式帳篷進行研究,分析不同雪荷與風荷作用下帳篷結構的應力分布規律,為優化帳篷結構提供理論依據;于海龍等[8]基于大風自然條件開展大尺寸救災避難帳篷實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風荷與雪荷應力實驗的數值模擬。目前,針對帳篷的研究大部分在自然條件下進行,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不間斷測量,以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導致時間成本較高且易受未知因素如天氣、季節、風速等影響。此外,傳統實驗需要較長實驗周期,在1個實驗周期內,每天太陽輻射能和溫度都在不斷變化,不易精準控制周圍環境溫度,不能同時開展多種溫度工況實驗。
鑒于此,本文擬綜合考慮我國常出現的高低溫度環境[9],采用氣候溫度模擬艙室,以溫度調節風口作為帳篷內環境溫度影響控制手段,代替自然光照等不可控因素,通過對流換熱方式精確控制溫度,深入研究帳篷內部熱環境分布,以期為改善帳篷內部環境條件提供技術支持。
實驗系統如圖1所示,主要由大尺寸氣候調節環境艙、民用救災帳篷、溫度傳感器及數采裝置組成。該實驗系統能夠準確模擬帳篷周圍發生的動態溫度變化。
圖1 實驗系統Fig.1 Experimental system
大尺寸氣候調節環境艙由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提供,艙室規模為6.0 m×4.5 m×3 m,能夠模擬高低溫、濕熱、雨雪冰凍等災害環境。民用救災帳篷尺寸均為2.5 m×2.5 m。將帳篷布置在環境艙室中央位置,其表面劃分為側頂面(左/右)、側面(前/后/左/右)以及底面7個平面,其中底面與艙室底部壁面貼合,不計入數據統計范圍。熱電偶10個,分別布置在帳篷內部各壁面交線的交點處,數據采集頻率設置為1 min/次。
本文實驗系統使用的環境艙包含4個用于調節溫度變化的送風口,每個送風口尺寸為0.15 m×0.6 m,風口溫度變化率恒定,約為0.5 ℃/min,送風風速穩定,約為0.05 m/s,相比于整體艙室規模,該風速對艙內熱環境變化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工況條件設置如表1所示。高溫條件和低溫條件是已記錄的自然環境溫度極限變化[10],根據中國氣象局記錄,高溫條件代表夏季等相對溫暖時期,此時,日平均氣溫大約在 22 ℃~35 ℃ 之間,綜合考慮極限溫度和環境艙使用成本,選擇地面極端高溫50 ℃、極低溫度-20 ℃作為模擬條件。
表1 實驗工況設置Table 1 Setting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
本文研究重點是帳篷內外熱交換引起的溫度變化,因此使用Ansys Fluent代碼同時進行帳篷外部仿真研究。
k-ε湍流模型適用于室內送風口的連續穩態氣流,因此本文選用該模型進行研究。艙室壁面設置為絕熱無滑移壁面類型,仿真軟件難以滿足溫度連續變化模擬的功能,由于本文研究使用的環境艙室送風口溫度隨時間規律性變化,因此,本文采用UDF的方式控制風口溫度。
在模擬工作中,帳篷外表面同樣設置10個溫度監測點,位置與內表面實驗工況一致,這些監測點可以評估帳篷外部熱環境傳熱效果。網格劃分如圖2所示。
圖2 網格劃分Fig.2 Grid division
在正式實驗之前,需要對已經劃分的網格進行網格獨立性驗證。本文研究使用計算機配置為CPU Intel I9-10980XE ,內存128 G,滿足一般仿真需求。為節約計算時間成本,本文劃分3種尺度網格,如表2所示。以帳篷前側面頂點為例,在不同尺寸的網格內進行計算,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由于網格1的尺寸較大,計算結果明顯偏離,網格2與網格3計算結果趨于一致,考慮計算成本,選擇網格2的數量作為本文計算用網格。
表2 網格設置Table 2 Setting of grid
圖3 不同網格尺寸溫度變化Fig.3 Temperature change of different grid sizes
對于帳篷內外各表面溫度,實驗測點布置如圖4所示,取各面交點處傳感器溫度均值作為該表面溫度[11]。
圖4 實驗測點布置Fig.4 Layout of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points
低溫工況與高溫工況的數值模擬與實驗監測點數據對比如圖5~6所示。低溫工況時,實驗與模擬溫度變化過程均為先下降后上升,高溫工況溫度均為先上升后下降,這表明帳篷內部熱環境變化與外部趨勢相同。對比數據發現,除帳篷后表面,實際實驗時,低溫工況帳篷內的溫度比數值模擬帳篷外圍溫度更低,這說明低溫下帳篷內部熱環境變化更明顯,出現冷室效應;高溫工況同樣帳篷內部環境溫度較外圍高,出現溫室效應,此時內部各面溫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右側面、左側面、右面、左面、前側面、后側面,峰值在右頂面,為44.13 ℃。對于帳篷最靠近風口側面,直接受風口熱對流影響,風口吹出的冷風或熱風頻繁作用于該表面,使得該面的內外溫度未有明顯區別。
對于低溫工況,沿帳篷縱向中心線(Z=3.0 m)建立溫度切面,得到圖7所示溫度云圖。由圖7可知,當模擬時間小于40 min,由于帳篷的蓬圍結構,使冷風接觸到帳篷后側面并沿此面上升,冷流逐漸運動至帳篷頂部區域,此時帳篷內部溫度明顯高于外部;當模擬進行到40~100 min時,帳篷內部溫度比外部流場溫度高,但內外溫差逐漸減小,這是由于冷流沿帳篷后面向上運動后,通過帳篷門窗進入蓬圍內部,而冷空氣密度比熱空氣密度大,所以冷空氣先聚集在帳篷內部下方,熱空氣則集中在上方[12];當模擬時間大于100 min,由于熱空氣與下方以及門窗開口附近的冷空氣作用,熱量逐漸降低,根據熱力學理論,冷卻后的空氣體積變小,這使得帳篷外更多的氣體流入到帳篷內,帳篷整體溫度更低,冷室效應出現直至模擬結束,這與圖5中實驗溫度數據比模擬數據峰值更低現象一致。
圖5 內外表面溫度對比(低溫工況)Fig.5 Comparis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rface temperatures (low temperature case)
圖8為高溫工況溫度云圖,其艙內空氣運動趨勢與低溫工況基本一致。在前40 min,送風口出風溫度不斷上升,使周圍空氣受熱膨脹,并沿蓬圍結構上升,溫度較低的空氣受高溫空氣影響,通過帳篷門窗進入內部聚集;模擬大于40 min,由于艙內整體環境溫度不斷上升,低溫空氣不斷受熱;模擬至120 min時,帳篷內外溫度基本趨于一致,此后溫室效應開始出現,在140 min時尤為顯著,大量高溫空氣滯留在帳篷內部,溫室效應持續到模擬實驗結束。
通過模擬在帳篷中心沿Y,Z軸建立高度區域線如圖9所示,研究帳篷內部溫度隨高度和橫向距離變化情況。高溫工況中心溫度分布如圖10所示,在升溫初期,各區域溫度分布較均勻,當實驗進行至140 min時,地面附近溫度306 K,當高度增加到1.7 m時,溫度增加到311 K,相當于正常成年人頭部和腳部溫差5 ℃,此時帳篷還處于門窗全打開工況下,若門窗全關閉,溫度會進一步上升。低溫工況中心溫度分布如圖11所示,對于低溫工況下,降溫初期帳篷內溫度均勻,隨環境艙進行內循環,冷風從門窗進入帳篷內部,頭部和腳部溫差3 ℃,120 min時帳篷內部0.6 m橫向平面出現266 K低溫。高0.6 m處橫向區域分析如圖12所示,當帳篷門窗全打開時,內部同一高度溫度對稱分布,在中心時溫度最低為265 K,與實驗溫度變化趨勢相同,其中實驗數據帳篷中心溫度比模擬溫度更低,這與圖7氣流運動規律相印證。同理,高溫工況也是中心區域溫度相對較高,可見夏季高溫時,應避免在帳篷中心生活。
圖6 內外表面溫度對比(高溫工況)Fig.6 Comparis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rface temperatures (high temperature case)
圖7 低溫工況溫度云圖(Z=3.0 m)Fig.7 Temperature cloud diagram (Z=3.0 m)
1)使用大尺度環境艙能夠精確控制溫度,通過使用對流換熱方式,在環境氣候艙內模擬帳篷內外熱環境變化可行,該方法既可消除不穩定性實驗因素影響,也能有效縮短實驗周期。
2)采用極限溫度實驗方法,復現帳篷在極端高低溫環境中熱舒適性變化,帳篷特殊的篷圍結構會導致高溫環境下帳篷內部溫度高于外界,在低溫環境下帳篷內部溫度低于外界。
3)通過實驗與模擬對比,高溫工況在帳篷中心區域頭部和腳部區域溫差達到5 ℃,低溫工況溫差為3 ℃,在進風口高度范圍,帳篷內部溫度對稱分布,區域溫差8 ℃,中心處于不利位置。由此可見,溫度過高或過低時,應避免在附近工作生活。研究結果對目前通用救災帳篷熱舒適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圖8 高溫工況溫度云圖(Z=3.0 m)Fig.8 Temperature could diagram in high temperature case when Z=3.0 m
圖9 帳篷內部高度區域線Fig.9 Internal height area line of tent
圖10 高溫工況中心溫度分布Fig.10 Centr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high temperature case
圖11 低溫工況中心溫度分布Fig.11 Centr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low temperature case
圖12 橫向區域溫度分布(Y=0.6 m)Fig.12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ransverse area (Y=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