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周航航
根據《2017年海島統計調查公報》,我國共有海島11000余座,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0.8%,其中超500m2的海島約7300座,海岸線總長超14000km[1]。雖然海島資源豐富,但部分海島的開發未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缺乏“獨家賣點”,仍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部分海島旅游地的空間開發利用存在以下問題。
1)過度追求發展速度,壓縮規劃周期和時間,缺乏長期完整的布局和規劃,規劃建設及發展路徑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只發展旅游景區、度假酒店,旅游產業鏈短,對整體經濟帶動有限,與其他產業關聯性不強,難以實現整個海島生態產業鏈的良性閉環[2]。過度追求眼前利益而缺乏對長遠發展和協同發展的考慮,使規劃管理工作對規劃建設與發展的宏觀調控效果明顯下降,長期處于無序狀態。
2)部分規劃設計缺乏對自然山水環境的尊重,空間布局形態缺乏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回應,整體性較弱,保護力度及保護意識有待提高,盲目、缺少評估的開發利用會對原有規劃格局和自然生態產生重大影響,使海島原有的空間格局被破壞。
生態旅游型海島是以生態旅游為主導產業,以旅游服務為核心,向其他相關產業延伸擴展,借助高新技術,在保證生態健康循環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布局和發展的海島旅游地。
海島擁有陽光、海域、沙灘等,資源優勢明顯,天然宜居的海洋度假環境和輕松舒適的海島生活氛圍別具一格,得天獨厚的條件有利于發展海洋公園、海洋牧場、海洋特色文創等旅游產品,一些有原住居民的海島旅游地還擁有獨特的人文優勢。
受經濟發展限制,陸地長距離、大規模的管道輸送存在諸多困難,海島上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亟需進一步改善,缺乏防災減災能力;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居民生活與生產條件艱苦,經濟發展滯后;部分海島同質化嚴重,景區與漁村之間缺少合作定位,甚至處于互相牽制、競爭的狀態;有限的規模也使其存在一定的資源短缺問題,某些區域范圍狹小的海島地域結構簡單,土地和淡水資源匱乏,土壤貧瘠[3]。
隨著“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沿海地區在財政支出、資本引入等方面得到支持,海島旅游地發展前景廣闊;水上運動項目的普及,高端優質休閑度假產品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都對生態旅游型海島的開發具有積極作用,其良好的發展態勢可有力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生態旅游型海島可為追求慢節奏生活的城市居民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體驗,其活力有待激發。
自然生態景觀是海島旅游地進行開發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但機遇與風險并存,部分海島保護力度不足,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破壞了其原有的生態平衡,使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了其可持續發展。
1)找準功能定位 在功能定位方面,海島的自然特色可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如大海、山體和沙灘等,應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海島擁有的各項潛力,尋找合適的功能定位,結合“海島+”發展模式,“因島而異”地構建清晰合理的發展框架。雖然旅游服務業在生態旅游型海島的產業中占主要地位,但是一些必要的規劃功能不可缺失,以保障海島旅游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生活質量,促進產業間的良性循環。在生態旅游的基礎上,需將規劃功能定位進一步細化,從旅游項目、產業結構的終端出發,針對不同季節、不同主題、不同人群,在時間性、廣泛性、特殊性等方面,結合海島自身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優勢資源等綜合考慮規劃布局,與周邊島嶼聯動,形成“一島一主題”的格局,產生集聚效應,在整體結構、空間布局、土地利用、水陸交通、空間尺度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布局體系(見圖1)。

1 生態旅游型海島產業體系(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確定規模容量 應形成新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規劃基礎設施,滿足島上常住居民在中心區域的工作和休閑需求;另一方面,對于外來的旅游人群,需針對旅游集中期考慮增加規劃容量的問題,結合濱海風貌塑造和其他各類需求,基于大海、沙灘等自然資源條件進行規劃設計,最大化地實現相鄰島嶼共享。
3)塑造特色格局 海島具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和多樣功能需求決定其空間格局具有多樣性和混合性,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注重多樣化,同時保證生態敏感區的建設與維護,使建筑與環境融合,尺度與環境協調(見圖2)。可從功能布局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建立分區密度模型,建立密度由城區到海濱、由城區到山地逐漸減小的整體利用模式,同時形成疏密有致的規劃景觀;旅游片區需根據旅游項目特質進行多樣化開發,并不僅依賴沙灘發展;常住居民生活片區的主要用地功能是居住、商業、文娛等,為保證生活場景的多樣性及創造性,需盡可能地在同一地塊設置多種復合功能;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原則,考慮海域、沙灘、森林、淡水的各種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多方位地將這些因素納入設計考慮范圍,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互融共生,可提前對規劃地塊進行科學劃分,如可利用建設區、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區等,并對缺乏保護與監管的區域運用科技手段進行全時段、全方位的規劃控制;考慮區域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和旅游淡旺季的空間彈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規劃發展相結合,構建科學合理的特色格局。

2 空間分區演變模式(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旅游服務業無疑是海島規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突破點,故應建設符合游客期許的遠離車流、尾氣的慢生活海島[4]。而近年來,一些自然風光突出的海島為滿足游客自駕游的需求,不惜破壞生態環境開山辟路,道路建設缺乏全面性規劃和實用性考量,這類海島的道路體系多隨地形而筑,表現為有機自由但使用不便。因此,規劃布局時需梳理道路骨架,注重肌理形態,打造綠色便捷的交通體系。綠色便捷的交通體系是打造生態旅游型海島的首要條件,主要分為島內交通規劃和對外交通聯系兩方面內容。從入島旅游人群的需求出發,島內交通規劃應以1條相對完整的道路環線作為主線,貫穿整個海島不同主題的旅游片區,一方面統籌整個島內的旅游資源,形成特色產業,真正為生態旅游服務;另一方面避免人流、車流過大時出現擁堵現象,提升環境品質和游客體驗,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建筑布局是海島旅游地生態空間格局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需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和分析論證,充分考慮規劃控制指標與海島旅游地的地形地貌。合理的建筑布局不僅在生態空間格局中發揮巨大作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以實現效益最大化,而且可節約規劃用地、節省建設投資、創造豐富有趣的公共空間。建筑布局方式可采用組團式、街坊式和單體式等,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控制引導,對小片區進行框架式管理[5]。海島內建筑的建設總量有限,針對建筑密度和容積率的考量不同于人口眾多的內陸城市,更應注重建筑與海島周圍環境的關系,并結合海島特殊的氣候因素,如降雨量、風向等,運用“負建筑”理念,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形成獨特的構筑模式。
在生態空間格局的構建中應盡量避免造成海洋污染,努力修復海島旅游地環境,因而,加強對節能環保材料的運用十分必要,應重點運用于生態旅游型海島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中,如游客中心,服務站,海景別墅等??蛇x用地域性建筑材料,本土材料與現代建造技術的融合不僅可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促進生態良性循環,而且可彰顯地域文化的魅力。
海島建筑可采用全智能化設計,將衛星監測、智能服務等技術運用于海島防災減災中,建立海島的數字化體系,運用海上浮橋感應屏幕和智能講解器進行科普宣傳,推進海島數字化建設[6]。從生態自然到休閑小城,從海域沙灘到綿延山體,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海島信息化體系,實現建筑與海島、建筑之間、建筑內部的互聯。
本文針對海島旅游地規劃設計策略展開研究,通過對生態旅游型海島進行SWOT分析,歸納海島以生態旅游為主導產業進行開發設計需注意的內容。從確立發展定位和整體性目標、打造綠色便捷的交通體系、采用適應氣候的建筑布局方案、運用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注重空間格局的信息化等方面提出海島旅游地生態空間格局的構建策略,以對海島旅游地規劃設計的完善和優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