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周梓卉 李振興 陳 紅 石鐵矛
住宅建筑的形態與國民經濟發展聯系密切,同時受當時的國家政策等方面影響。1949年至今,沈陽市工人村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形成期、輝煌期、衰落期、轉型期4個階段。
1949年,我國國民經濟處于恢復期。1952年,在“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城市建設方針的引領下,沈陽市開始建設鐵西工人村和三臺子工人村,以滿足工人的生活需求。該階段的工人住宅多以簡單、經濟、實用為主,工人村圍合式組團的空間設計可有效控制邊界,滿足工人的心理需求。
1952—1957年,沈陽市憑借雄厚的工業基礎迅速恢復生產,大力支援全國。大量的投資、遍地的工廠使其成為我國工業的脊梁。
為保證大量工人的日常生活,在鐵西工人村陸續修建了160多棟工人宿舍樓,此后,其他企業在該村附近建設工人宿舍,共計近萬戶家庭搬入工人村。1956年,陵北工業區三臺子工人村與大東工業區和睦路工人村開始投入建設,成為20世紀50年代建筑民族化風潮的典型。60年代初,形成沈陽鐵西、三臺子、和睦路三大工人村。此時,工人村成為當時最豪華的住宅小區,代表了沈陽市工業的輝煌,是一代沈陽人的回憶。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許多國企受到沖擊,大批工人下崗,曾經輝煌的工廠逐漸破敗,“下崗一條街”成為工人村的新外號,工人村的地位一落千丈。
2002年,為使老工業區走出困境,沈陽市政府提出“東搬西建”政策。拆除原有的2,3層蘇式住宅,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高層住宅,并在其旁邊建設工人新村。2012年,工人村被列為工業遺產類歷史風貌區:在鐵西工人村建設工人村生活館,真實完整地再現昔日勞動者的生活場景,成為鐵西工業進程的重要歷史見證;三臺子工人村提出建設“工人村保護區”,打造高品質宜居示范區,賦予片區新活力;和睦路工人村陸續被開發商拆除。
2.1.1 空間規劃形態與居民生活品質
早期的工人村住宅為典型的蘇式建筑。蘇式建筑強調院落的圍合效果和秩序感,忽略了居住建筑的使用功能。圍合式布局在寒冷地區可有效阻擋風沙,但東西朝向嚴重影響室內采光和通風,降低居民的居住舒適度。同時,“鑲邊式建筑”易給人壓抑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早期工人村“形式大于功能”的設計思路,過分強調形態而忽略了使用功能。隨著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工人長期在家中待業,居住環境舒適度變得尤為重要,若無良好的通風與采光導致室內環境陰冷潮濕,則會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品質。
2.1.2 設施綜合性老化與居民生活需要
受早期規劃思想和建設工藝等方面的限制,工人村住宅建筑在安全性、節能性、便捷性等方面已無法滿足時代需求?;A設施年久失修,房屋配套設施嚴重老化,給居民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因居住人口增加,住宅內私人空間變小,居住空間擁擠不堪。
2.1.3 社區精神的消失與居民認同度
在工業轉型的動蕩時期,工人村也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人村原有的“工人階級大家庭”單一社會結構早已不復存在,單位集體住房無法滿足個別家庭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隨著改革開放推進,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打破了工人村社區內原有的平衡,矛盾逐漸顯現,社區歸屬感降低。隨著大批工廠企業倒閉,工人村內住宅逐漸轉變為流通的住宅產品。
2.2.1 規劃空間形式,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早期的工人村圍合式院落結構代表著工人團結、凝聚的精神,是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體現。更新規劃保留工人村部分質量良好的建筑、院落結構清晰的組團,對南北朝向的建筑空間進行保留并加固,保證其安全性,將“L”形及東西朝向的建筑建設成工人生活館。工人村組團內綠化豐富,夏天綠樹成蔭,按照原樣對內部設施進行翻新,為老年人和兒童提供休閑活動的場所。
2.2.2 改善基礎設施,滿足居民生活需要
在原有用地上建設工人新村,既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又保留了居民原有的生活空間和生活圈,使居民回遷后仍能找到從前的記憶,有更強的歸屬感(見圖1)。新村內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更寬敞的居住空間,可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見圖2)。對保留下來的公共建筑進行修復,還原糧站、郵局、幼兒園等公共設施的原貌,并投入使用。工人村雖已不是最初模樣,但勞模精神永遠存于人們心中。

1 工人新村(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 工人新村內的文化娛樂設施(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2.3 維護社區精神,增強居民歸屬感
延續工人村記憶,對培養居民的團結互助精神、提高鄰里意識、增強社區認同感、提升歸屬感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整理與工人村記憶相關的人文史跡,以弘揚“勞模精神”為主題,延續工人村的集體生活記憶,利用開敞空間設置展示舞臺,保留工人村標語等特殊意義的符號,喚醒人們對工業歷史的記憶;其次,從更平民化、大眾化的角度入手,對建筑場所等進行更新,通過工人村的文化氛圍感受沈陽市的工業歷史、工人精神,在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中,曾經關于工廠的記憶并未走遠,工人團結奮斗的精神仍流淌在人們的血液中。
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來源于其歷史沉淀,工人村作為我國最早的工人住宅樓群,既是一代工人的生活記憶,又是城市歷史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人村的興衰史不僅是沈陽城市變化的縮影,而且是一代又一代沈陽人奮斗的真實寫照。工人村的發展反映出當年沈陽市工業的輝煌及工人階級勝利的喜悅;工人村的衰落反映出沈陽市在工業轉型時期的艱辛,工人的生活落差也是沈陽市發展的落差。保護工人村的工業歷史文化是沈陽城市發展的需要,若無工業歷史印記,沈陽市城市記憶將出現斷層,工人村既是當時工人生活的寫照,又是工人集體團結奮進的精神歸屬,“不怕吃苦、團結奮斗”的精神將一直影響著沈陽市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