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 尚彩玲 趙中建
養老合作社作為養老社區的衍生物,屬于新型養老社區形式,常應用于農村留守老年人居多的地區,依據村情發展而來。其主要強調具有自主能力的老年人之間的互助觀念,基本配備的工作人員與管理者均由其內部老年人承擔[1]。其作為互助性服務組織,引導老年人提供無償互助服務,有效緩解因家庭成員陪伴缺失帶來的空巢現象對老年人產生的消極影響,促進社會全面和諧發展[2]。
養老模式主要有3種:機構養老、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養老合作社采用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街道為寄托、相關機構為補充的形式,居住區內共享配套設施,便于老年人與不同年齡段人群接觸,既滿足家庭觀念較重的老年人養老需求,又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后疫情時代是指疫情并未完全消失,仍處于疫情反復的時期。該時期延續時間較長,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3]。基于此背景,探討后疫情時代的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問題[4]。
后疫情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轉變,活動范圍受限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個人活動空間的需求范圍,歸納與統籌周邊空間的功能,策略性地將多元功能集約體現在同一場域中,達到環境空間尺度上的平衡。
后疫情時代下社區在城市發展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基于此,從養老合作社的建筑空間、邊界空間、核心空間、防疫空間與運作模式5個方面提出空間營造策略。
“彈性”一詞源于力學中彈性變形的概念,在建筑領域中是指能滿足空間動態變化的需求,即具備可塑性。建筑的彈性設計在常規功能的基礎上拓寬其功能屬性,以可變的附屬性功能應對特殊時期的變化,解決確定性與變化性之間存在的矛盾。1995年,約翰·哈布瑞根首次提出在建造與設計住宅時可將墻體分為支撐體和可分體2個部分:支撐體指建筑物中固定結構的個體,可借助量化、標準化的生產形式進行構筑,提供建筑的骨架系統;可分體是機動可變的,其形式由使用者參與決策,是構成設計內容多樣化的有效方式。該理論后經逐步完善被稱為“SAR理論”[5]。
社區內空間的功能設定涵蓋范圍各不相同,不同的使用時間區間內使用者的行為模式、行為尺度和面積均有差異,結合上述影響因素將建筑結構框架化,界定建筑內的固定體與可變體,以改變墻體方位,為狹窄的室內空間創造更多的可用面積,從根本上解決標準化和多樣化的矛盾,同時也為建筑的彈性使用提供了便利條件。對內部功能進行模糊化處理,即不再設限空間的使用功能,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功能定位,如出現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時提供預先設置的隔離場所。為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對常見公共場所中的空間布局進行特殊處理,規定合理的社交尺度,界定安全的社交距離。
以某養老合作社概念設計為例,因其預計使用時間較長,故規劃時未對建筑空間進行詳盡的功能區分,空間主要由基礎構件組合而成,使用者可自行規定功能范圍進行功能定位,在此過程中將建筑的靈活性發揮至最大化,該設計形式在養老類建筑空間中的應用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見圖1)。

1 某養老合作社概念設計局部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分析空間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定位,為實現場地的階段性更新,設計時對空間進行留白處理。設計留白即在空間規劃設計中無需完成整體,僅實現其中大部分設計,其他局部的設計任務由使用者參與完成,與上述彈性設計存在呼應關系,兩者皆服務于未來動態發展。在一定的界限范疇和價值意義上,由使用者參與完成的設計作品可從更多的社會角度體現使用者的切身需要,使設計更加持久穩定并貼合使用者的行為習慣。
在武漢疫情期間及災后重建階段,市政府協調土地規劃問題以緩解社會發展壓力。由此,設計師應思考“平戰結合”問題,即滿足日常使用的場所在特定時期下可轉變為突發性疾病所需的空間。如預留火神山、雷神山等模塊化醫療救治場所,該形式即對空間取舍后進行部分留白處理。
在養老合作社規劃設計中,留白處理可應用于場地周邊,即預留出部分綠地空間供老年人支配,此區域在平時具有共享性,可種植小范圍農作物;在疫情期間具有短時間的獨占性,能迅速轉變功能屬性,如草坪轉換為生態綠地,為施行防疫措施提供場地,成為臨時救助的專屬用地。養老合作社的圍墻采用半包圍形式,兼顧安全性及與周邊的互通性,既為合作社劃分了邊界范圍,又模糊了具體的邊界線,與周邊環境融合統一。
集約化在建筑中主要體現在功能和空間層面,以提高空間使用效能為主要設計導向,落實于“集”與“約”2個方面考量[6],發掘土地存在優勢,融合場地空間橫向與縱向2個維度的特征,最大程度地結合場地原貌展開設計。在此過程中需保障空間品質,嚴格控制建筑密度,避免因建筑單體間密度過高而造成日照率低、通風性差的現象。為有效提升時間效能,在規劃中應明確空間的具體位置與到達此地的固定路線,強調其空間導向性,道路設置以簡潔為主,杜絕空間與路線互相干擾,避免增加使用的時間成本,以規避追求空間豐富性后的“因小失大”現象。梳理整合場地空間布局與建筑形式,在有限的空間尺度內實現效益最大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市對居住區實施緊急封閉處理,社區提供防疫物資、藥品和反饋居民信息等,有效減少了居民與外界接觸的頻率,抑制社區內外人員流動。該時段住戶的需求由社區介入實現,保障了其日常生活。
養老合作社的功能核心是為老年人提供休閑養老空間,滿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動需求,使其便捷地享受養老服務。基于老年人的需求和防疫的要求,將功能要素集約性地體現在區域中,使功能配比平衡。在進行建筑外觀造型及平面布局設計時,以追求建筑的高利用率為主導,節約建筑用地,為邊界預留更多的空間。
模塊化設計趨于對空間單元模塊的組合、拆解與替換,對使用功能層面較相似且重復率較高的內部空間進行模塊疊加設計,以減少對單一空間的獨立設計頻率。為實現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在內部結構上呈排列式分布,避免不必要的空間穿插形式,旨在貼合模塊化設計的三大特征之一——通用性,在特殊時期可對模塊進行重組與替換。模塊單元之間既存在相對獨立性,又具備互換性,以滿足功能與環境的雙重屬性要求。在特殊時期拆解劃分體量較大的結構空間是為了有效緩解空間壓力,適應不同時期的實用功能需要。
方艙醫院的快速搭建采用模塊化設計,其對環境包容性強、適應性高與容納范圍廣的特點尤其適用于緊急救援服務。內部采用同質化管理,以有序的層級調動病人共同參與管理,在疫情期間以最少的社會資源有效緩解空間壓力。
短時間內可實行的應變策略是突發性事件的普遍要求,在疫情發生時,可將模塊單元設置于養老合作社周邊預留空地和內部大型空間中,模塊化設計在實操過程中可有效降低時間與經濟成本,快速建立防災御災設施和儲存倉庫,降低多元化空間組織的難度。
在疫情反復時期,人們經過遠距離場所變更后,需進行短期隔離以排查無癥狀感染的可能,社區可面向周邊的居住區提供就近的隔離服務。使區域的防疫設施與周邊地區建立聯動關系,通過5G、互聯網技術與智慧醫療設備等硬件設施實現聯合管控,以基層社區參與治理的方式提升社區自身的價值。
研究從養老合作社的建筑空間、邊界空間、核心空間、防疫空間與運作模式5個方面提出空間營造策略,為今后養老合作社規劃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