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奉化分局 胡明杰
寧波市奉化區規劃測繪設計院 孫藤峰
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奉化分局 周 薇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創新成為最重要的驅動力。在此背景下,產業轉型成為奉化區城市發展的重要命題。當前,奉化區工業發展的各種矛盾突顯,發展粗放、布局零散、環境惡化等問題顯現。近年來,寧波著力打造工業強市,首個“中國制造2025”示范城市花落寧波,寧波將構建“3511”新型產業體系。同時,隨著奉化“撤市設區”,其未來必將承接市區擴容后外溢的部分工業,有機會依托更廣闊的平臺謀求發展。從全國經濟新形勢、寧波工業強市戰略及自身發展機遇看,奉化區工業轉型提升的責任重大、影響深遠。
奉化區隸屬浙江省寧波市,位于浙江省東部沿海、寧波市區南部,是寧波六區中最年輕的城區,發展潛力巨大。自2016年“撤市設區”以來,經過5年發展,截至2021年,奉化區共有工業企業7084家,其中規上企業437家。產業類型主要包括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2021年工業生產總值為547.66億元,一、二、三產的產業結構比例為6.4:59.8:33.8。從過去10年的情況來看,奉化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一直在50%左右。
奉化區現有9個成規模的工業集聚區,其中三橫區塊、尚橋科技工業園、濱海新區屬于省級經濟開發區,其他園區均以鄉鎮街道為運營主體,模式落后、招商引資能力差且缺乏創新活力(見圖1)。

1 奉化工業園分布
經摸排調研發現多數園區存在龍頭企業缺失等問題,園區以中、小企業為主,規上企業所占比例均不高,基本不超過35%,產值上億的企業數量則更少。與寧波市其他各區縣相比,奉化區規上企業的產值處于較低水平,園區規模等級不高。
早期工業園區(江口經濟開發區等)的規劃和建設一般按照“單純工業區”定位,具有典型的“孤立型”特征,具體表現為:工業園區在園區規模迅速增長的同時,忽略與周邊區域功能的協調,產業服務等配套功能未完善,園區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市政設施用地及生活居住用地嚴重不足,“有業無城”現象明顯,難以滿足未來發展需要;規劃建設之初缺少必要的城鄉統籌措施,工業用地與村莊建設用地混雜,影響環境質量,破壞城市風貌。
奉化區地均利稅和產出效益在寧波各區均處于較低水平,土地利用較為粗放。區2021年地均利稅僅為7.47萬元/畝,產出效益為3284萬元/公頃。
對比寧波其他地區,奉化區差距極為明顯。從產業結構上看,奉化區各工業園區主導產業類型雷同、優勢不明顯,產業鏈單一。此外,奉化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增加值為6.64%,對比寧波的12.8%,差距較為明顯,自主技術創新水平不高。
3.1.1 工業空間整合優化
奉化工業用地規模未來十年約有2~3km2的增量規模。同時,結合奉化目前的城市空間布局,工業區的空間優化方向為“西優”“東進”“北聯”“南控”“中調”。①“西優”,西部溪口是奉化發展大文旅板塊的重點、奉化佛教名山建設的主戰場,應優化其工業布局;②“東進”,東部用地相對平坦,具有較完善的交通支撐體系,適宜打造“西居東產”的中心城區空間格局,作為未來奉化發展工業的重點;③“北聯”,北部是寧奉同城橋頭堡,軌道帶動土地價值提升,重點做好工業就地轉型和品質提升;④“南控”,南部位于縣江上游,三面環山,容易形成靜風,應控制工業發展;⑤“中調”,調整以東郊、三橫工業園為代表的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在大成路北側區塊配置創新科研產業,將其打造為創新產業和人才的集聚地。
3.1.2 構建“2+2+2”工業園區發展格局
“2+2+2”工業園區發展格局具體為:①兩拓展,東部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和濱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兩大園區的規模拓展;②兩優化,溪口和尚田兩大特色產業園的存量優化;③兩提升,北部產業轉型示范區和中部科創產業集聚區兩大功能區的轉型提升(見圖2)。

2 “2+2+2”工業園區發展格局
1)兩拓展 東部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以尚橋科技園、西塢科技園為主體,既是奉化區重點打造的工業平臺又是工業用地增長的重要區域,規劃依托甬臺溫鐵路及寧波南部樞紐的貨運功能,打造綜合型高鐵產業組團。濱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以濱海新區、翁岙工業區為主體,以產城融合為近期規劃目標,依托比亞迪、強基精密制造等重點項目,打造高端裝備和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組團。
2)兩優化 溪口和尚田兩大特色產業園以“產業升級”“土地集約”為主線,控制零散工業用地持續擴張,加速低小散工業的退出力度,并在片區內規劃1~2個小微產業園以推進存量工業集約利用。
3)兩提升 北部產業轉型示范區和中部科創產業集聚區靠近主城區,緊鄰地鐵站,土地價值較高且周邊配套相對完善,具有較好的“退二優二”“退二進三”潛力。規劃從兩方面著手,通過存量更新適度提高產業用地開發強度,梯次引入新興產業;臨近居住組團和軌道站點的高價值地段,通過工業改造實施“眾創轉型”,進行較高強度TOD開發,打造集居住、商務辦公、公共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空間。
傳統工業園應從純粹的產業組團逐步轉向產業新城,需建立與當前城市高度融合、高效運行的城市實體,通過居住功能、服務功能的植入,建立完整清晰的城市發展結構。工業園需以產業帶動園區發展,通過完善各類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增加綠化景觀空間,提升園區運行效率,形成集生產、休閑、居住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城市系統。
傳統工業園區的企業共享的僅為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企業之間極少產生關聯,呈現“孤島”狀態,缺少專業化的合作與分工。工業共生作為現代工業園打造的先進理念,指的是園區企業既要依托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又要通過加強產業協作,提升產業鏈,打造企業之間的共同協作模式,形成工業共生體系,實現產業集聚。傳統工業園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根據園區定位、企業規模與類型,有選擇性地實現工業共生,促進產業集聚。
江口民營科技園區位于中心城區西北側,處于錦屏街道、江口街道和蕭王廟街道的交界地帶,用地面積82hm2,屬于“兩提升”區域的工業區,區內目前有1處村莊、98家企業,其中規上企業22家。
1)企業效益低下,亟需轉型提升 園區總體產出水平較低,畝均產出為127.7萬元/畝,畝均稅收僅5.7萬元/畝,遠低于寧波同類工業園區的產出。園區內僅有亞吉機電入選浙江省“畝產效益”評價第一檔企業名單。
2)土地利用低效,亟需提升效率 現狀工業用地容積率約1.0,開發強度較低,其中部分廠房或空置或零散出租給小微企業,浪費空間較多。
3)城市功能低端,亟需完善配套 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85%以上,園區建設忽略與周邊區域功能的協調。產業服務等配套功能缺失,園區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研發用地及居住用地嚴重不足,河道駁岸粗獷,景觀風貌較差。
4)交通體系不完善,亟需加快建設 現狀內部次干路缺失,支路斷頭情況較多,交通未形成體系。此外,貨運、客運、慢行等交通體系混雜,區內交通組織亟需厘清,道路網亟待完善。
4.3.1 產業轉型策略——共生協作
通過對奉化區中心城區工業集聚區的研究得出,江口民營科技園未來應發展為奉化區生產型服務業基地、2.5產業集聚區。通過建立低層次產業退出機制,逐步將低、小、散制造企業騰挪集聚至小微產業園,通過用地調整和空間改造引入生產型服務業,建立明確的企業準入機制,地均產出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畝產論英雄”文件要求進行控制。
企業的招商引入依托工業共生網絡,重點打造2家精細化核心企業,形成主體產業鏈,強化與小微產業園內眾多中小企業間的有機聯系。同時,發展商業地產、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逐步完善“生產—服務”鏈條。
4.3.2 功能復合策略——功能多元
將江口民營科技園打造為集工業生產研發、居住、商務商業等功能于一體的工業轉型示范區,逐步推進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配套發展貿易咨詢及科研等生產型服務業為工業服務,并通過規劃居住、商業等城市服務功能為園區提供多樣化動力,同時完善“新區級、單元級和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配套體系。規劃方案按照“北工南居”進行空間布局,形成“一帶、兩心、三區”的功能結構。
4.3.3 效率提升策略——高效集約
按照高效集約的用地原則,科學合理地提升開發強度。將新型產業用地容積率控制在2.0~2.5;一類工業用地容積率控制在2.0左右;居住用地容積率控制在2.0~2.5;商業商務用地容積率控制在2.5以上。
4.3.4 交通對接策略——互聯互通
建立完善的道路網系統,保證對外出入順暢,客貨組織分離。梳理路網與水系、開發地塊之間的關系,構建整體慢行系統。建立完善的公交路網、慢行路徑及交通接駁體系,形成集合區域居住、工作、旅游、休閑等功能的綠色網格。
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奉化工業集聚區的轉型提升要解決集聚度低、主導產業不突出、土地產出效率低、創新驅動力不足等問題。本文從整體層面對工業園轉型提升的問題和對策進行分析,由于各工業園資源稟賦、發展情況差距較大,提升策略應因地制宜、分類引導,與其發展實際相適宜,江口民營科技園的改造經驗可為其他工業園區轉型提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