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旖旎,袁 磊
(1.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2.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60)
廣州是座有著2 200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是展示與延續廣州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也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廣州的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也在不斷完善和細化。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布廣州成為全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景觀保護規劃》中首次提出點、線、面結合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實施細則,明確規定由市規劃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共同確定應保護的文物古跡、傳統民居,并制定有關保護措施。1996年在廣州市上報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作為其中的重要專項規劃加以完善和深化。2014年《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式出臺,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提出全面規范的要求。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荔灣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時對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高度重視文化保護。2021年,廣州貫徹落實《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在全國率先出臺《廣州市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在廣州市“十四五”規劃及各類政策文件中,歷史文化保護均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歷史文化街區提出全方位保護。本研究探索在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大背景下,依據相關規劃,對南華西歷史文化街區品質提升提出更新策略。
當前,我國對歷史文化街區更新路徑進行了廣泛研究,大部分以對街區整體保護及修復為主,同時通過功能提升、景觀設計、建筑活化等設計手段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的品質。
杭州南宋御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杭州上城區,全長4.3km,總面積約87hm2。南宋御街歷史文化街區在進行更新保護時,通過挖掘文化價值,不僅保護了原有的歷史價值,還激發了街區活力,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提供了借鑒。
在杭州南宋御街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設計中,還原“路河網格”傳統肌理以及空間格局,把水系引入御街,設計了一系列“起承轉合”的內部空間景觀。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通過新舊結合,修繕明清遺留的老房子,保留近代西洋建筑、民國建筑等,增加新穎的構筑物,并采用不同的建筑設計手法,保持建筑空間的完整性與統一性,使新舊建筑和諧統一。
廣州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廣州26片歷史文化街區中首個實施更新的街區項目,不僅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廣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的一次積極探索。
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在更新改造時,積極探索更新路徑。①保護舊城原始肌理,修復文保建筑,提升老區環境質量,對于街區內原有建筑,保留居民、保留私房,延續根脈,對建筑進行立面翻新及修繕;②促進文化產業復興,合理置換商住空間,騰挪產業空間,強調產業導入,并引入高端現代產業,挖掘、延續歷史文化特色,實現文化和產業的雙重復興;③多方共同締造,推廣“政府服務、多方參與、共同締造”微改造模式,政府、居民、社區規劃師等多方參與,實現老舊小區微改造共建共治共享。鼓勵吸引社會企業參與,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通過以上更新路徑不僅保護了街區整體空間形態和文化價值,也極大提升了其空間品質,激發了街區活力。
南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廣州市海珠區,規劃范圍西起洪德路,東至海幢寺。街區總體設計范圍為47.80hm2,保護范圍總面積為29.24hm2。其中,實施方案范圍為12.50hm2,核心保護范圍為22.68hm2,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6.56hm2。包括珠江和漱珠涌歷史水系、古樹名木,5處市級文保單位、5處不可移動文物、22處歷史建筑、49處傳統建筑線索、4條騎樓街、23條傳統街巷等歷史環境要素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見圖1)。

圖1 南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素
南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具有以下特色:①豐富的歷史資源,如南華西路和同福西路2條完整的騎樓街,紅磚洋房歷史建筑,潘氏大院、海幢寺、敬和里民居群等文保單位及漱珠涌;②歷史文化街區內的街巷肌理、河涌水網保持相對完整,能體現出街區完整的歷史文化特色;③滿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廣東木偶戲和廣彩、彩扎、咸水歌、南華西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藝術。
1)街區內的歷史建筑因年久失修,結構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部分歷史建筑缺乏修繕,作為居住功能,人口密度過大,對文物保護不利,缺乏其應有的歷史價值。
2)雖然歷史文化街區內的街巷肌理較為完整,但散亂無章,主要巷道不通暢,步行系統不緊湊;傳統的麻石街道肌理較好,但主要以滿足居民日常通行需要為主,缺乏街道特色。
3)街區歷史水系存在河涌水網,但有些已由地蓋板改為道路,如歷史河道漱珠涌已變成暗涌并鋪上石板蓋,缺乏文脈特色,且沿河休憩空間環境雜亂。
4)街區內基礎設施不足。街區內的電力、電信線路沿外墻敷設,私搭亂拉現象較多,且缺乏完善的市政設施;同時,街區內缺乏公共停車場,停車設施不足,車輛沿路違章停車,嚴重影響道路的通行能力。
按照《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要求,設計團隊基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提出南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設計理念,在保護為主的基礎上提升街區空間環境與街道品質,塑造人本尺度下的精細空間。
在物質要素方面,分別從騎樓街、河涌脈絡、街道肌理、建筑等方面提出保護和提升策略(見圖2)。

圖2 南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要素保護示意
1)騎樓街 在保護的基礎上提升其空間品質。在保留南華西路、同福西路、洪德路騎樓街整體風貌的基礎上,修繕其沿街立面,裝飾其路牌背面,并對騎樓街的產業進行活化,引入新的商業業態。
2)河涌脈絡 將漱珠涌打造為開放、高品質的帶狀公共活動空間,通過拆除蓋石板、清理河道、改造兩岸建筑立面,增加公共空間,以恢復沿河水岸空間。通過鋪裝、綠化強化、水道景觀等設計手段,刻畫漱珠涌景觀水系脈絡。通過復興歷史空間,打造漱珠涌門戶節點,溯源漱珠涌水鄉文化。
3)街道肌理 依據《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街區內的騎樓街和其他傳統風貌街巷提出分級的保護、更新方針和措施。重點保護街區內歷史風貌完整的傳統街巷,保護和逐步整治歷史風貌較完整的傳統街巷,控制沿街可改造地段的建設,改善街道的綠化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具體措施為整治街巷環境,拆除沿街私搭亂建,整治改造雨篷、外凸防盜窗等,統一布置的路燈、指示牌、雨篷、空調機位、垃圾桶等應與傳統風貌相協調。在保護的前提下,采取多種技術方法,逐步改善街道的基礎設施條件,將占用街道空間且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電線桿、變壓器、沿墻外敷的電力、電線等市政設施進行入地或移位。保護街道的綠化環境與特色,對綠化環境較差的街道,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前提下,結合少量風貌和質量均較差的建筑的更新與整治,沿街增設綠化和小規模的廣場。
4)建筑 對街區保護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進行分類保護,分別采取修繕、改善、整治和更新等措施。對于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進行保護或改善。對于街區內其他建筑,根據對歷史風貌的影響程度提出保留、整治、改造要求。
除物質要素的保護外,項目也提出對非物質要素的保護與傳承。如保護和傳承地塊內的廣彩、彩扎、咸水歌、南華西詩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對歷史建筑的活化以及重組騎樓街的商業業態,恢復漱珠涌沿岸線性空間,延續和活化南華西街歷史特色,還原其水鄉風情。
1)探索新的實施路徑 把握社會公眾的多元訴求,采用“市—區—街道”三級聯動方式,實現從方案編制到實施階段的共同締造。探索“市—區—街道”權責分配和規劃師全程參與的新實施路徑,在實施過程中實施“市—區—街道”的權責分配界限,市級層面制定方案,區級財政撥款,街道具體實施,規劃師團隊全程參與實施方案的溝通協商,鼓勵居民與政府、社區規劃師之間的互動。
2)自下而上探索多元主體 成功的社會治理需要循序漸進的公共參與,將公眾參與貫穿于更新規劃和管理運營等重大決策的全過程十分重要。在探索歷史街區的更新路徑時需發揮多方作用,如政府、居民、商戶、投資者、設計師、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等多方的配合和協助。政府全程給予各方面的支持、補貼;居民為南華西街改造提供意見,積極參與改造,構建社區公約;本地商戶在政府的引導下參與店面改造和業態更新;投資者結合文化產業提升、打造品牌;設計師深入社區,從公共利益出發提出精細化、高品質設計方案;媒體及時宣傳報道、廣泛喚醒社會公眾對社區品質提升的關注和集體記憶;非政府組織協助促進多元利益主體的合作,承擔部分宣傳、溝通、協調和監督工作。通過多方參與,形成互相反饋的機制,共同為街區的更新改造提供更好的路徑。
3)多重并舉的資金制度 除了在技術層面上的探討,在資金制度方面也應設立相應機制,鼓勵吸引多種資金來源參與街區保護;資金一方面來自地方財政,由政府安排年度資金支持街區保護,優先用于歷史建筑修繕、基礎設施改善工程、民俗文化活動開展等。另一方面可吸納社會資金,借助企業及個人資金,拓展基金來源,設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基金和城市更新專項基金,借助社會力量為街區更新提供保障,并引入其他社會力量,多方參與街區的保護。
南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通過依托現有區位條件、歷史文化資源和片區生活特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植入特色產業;未來街區將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服務產業及科技交互產業,通過產業活化提升街區品質,促進商業生活融合共生(見圖3)。

圖3 南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騎樓產業植入效果
1)文化資源與科技產業相結合 在街區原有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構建與科技產業交互的平臺,形成“步行可感知+虛擬可漫游”的深度體驗,通過VR展示街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并結合騎樓街重要節點布置不同主題的燈光秀。
2)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業產業相結合 將原有較落后的商業功能置換成新的業態,如藝術家工作室、小型博物館、歷史與藝術展覽館,營造豐富的街區藝術氛圍,吸引游覽街區的人群,并通過麻石路徑優化,在社區內開辟7個公共空間,麻石路徑沿線通過整理堆放雜物等方式,開辟6個社區內部公共空間,增加休憩停留空間。在原本閑置空間中植入新業態,活化建筑使其成為公共服務業態。
3)文化資源與旅游服務產業相結合 通過對公共節點進行打造,設計旅游與生活融合的廣場與綠地,打造公共活動中心,并串聯街巷小道,形成慢行活動空間。通過旅游活動策劃,串聯歷史建筑,形成文化游路徑;提升視覺形象,實現慢行系統優化與構建旅游導覽系統,進而實現街區的功能轉型和品質提升,形成內在發展的核心動力。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更新與保護的關鍵,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既要思考如何對街區進行更好的保護,也需思考如何促進街區的發展與更新。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和探索需要多方共同協作,也需要更有效的政策管理,而不能僅停留在空間形態上的探索。城市的發展應基于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片區的復興也應保持傳統文化的價值特性,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也應尊重它的歷史文脈,要將其貫穿于整個城市規劃的管理中,結合空間維度、時間維度以及功能維度,形成全方位、長期的保護體系。城市只有尊重歷史,注重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才能有效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