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艾婧
(漢嘉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1)
住宅區景觀是指住宅建筑以外的環境景觀,通過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相融合,形成住宅區景觀。在住宅區的開發過程中,已將景觀列為重要考慮因素,優美的居住環境、人性化的園林景觀布局已經成為評價住宅區品質高低的重要標準。舒適宜人的園林景觀不僅令居民在忙碌之余感到身心舒暢,更能為居民提供日常休閑場所,并且能有效地調節局部氣候,優化空氣質量,降低外界噪聲,使得居住環境更舒適。在住宅景觀的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地形地貌、氣候環境、人文環境、當地植被等各方面的因素,由此可見住宅景觀的設計并非易事。
從古至今,我國的景觀空間營造追求“天人合一”,每個時代或許有各自的風格,但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義是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個原則可以總結為:通過以人為本的空間營造,達到人與自然形成統一的整體。人工營造的硬質構筑物固然要有,但滿足功能使用即可,并且應思考如何將這些人工痕跡巧妙而完美地融入當下的自然景觀中。
住宅景觀所面對的人群主體是歸家住戶,所以應該更多地了解居住人群的實際需求,包括運動健身、文化活動、休閑娛樂、孩童嬉戲等活動空間有效滿足居民精神上的要求,促進住宅區的和諧發展。
住宅區往往是以建筑為主體,住宅樓成為場所中景觀營造的先決條件。設計師應當探索如何用景觀元素,如園路、綠化、亭廊、地形、水體等,將建筑之間的空間連接起來。同時要注意滿足居民最便捷的歸家路線,最舒適的活動、交流、嬉戲場所,這樣景觀空間就與建筑空間完美地相互交融了。
營造意境與美感,是現代人居景觀所追求的要點。在中國傳統園林中,藝術與園林是統一的,園林景觀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我們將園林景觀理解為為大地作畫,藝術美感與景觀空間的結合,可以讓人感受到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住宅景觀的“美感”追求是非常重要的。現代住宅景觀要表現出符合藝術規律的“美”,更要用科學來控制美的尺度,兩者相輔相成。“美”具體體現在材料的運用、細部細節的打造、空間的創新、品位及格調的打造、親人的尺度把控等細節中。
住宅區的景觀設計因為受到主體建筑、場地形態、使用人群等元素的制約,需注意以下原則。
①景觀設計中相關指標是否滿足規劃批復要求,若不一致,是否已取得相關部門審批確認,重點應核查項目開口位置、綠地率、門衛房、停車位、消防通道、消防登高面、回車場等主要節點;②主要活動區或兒童活動場與住宅距離應≥10m,避免噪聲影響底層住戶;③主要活動廣場與相接的地面或路面有高差時,應設置無障礙出入口;④平臺臨界邊的護欄應滿足規范及安全要求(高度要在1m以上);⑤主要園林小品及大規格主景觀樹應盡量與地下室柱網主要承重柱吻合,滿足荷載以保證安全性。
①應根據場地光照、土壤、朝向等自然條件,選擇生長健壯、病蟲害少、養護管理方便、對人體無害的植物材料;②充分發揮植物材料的各種功能和觀賞特點,喬、灌、地被、花、草等合理配置,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生相結合;③植物配植應滿足住宅建筑對通風、采光的要求,喬木栽植位置應距離住宅建筑窗立面5.0m以上;④注意植物種植的位置,與建筑、地下管線、高壓線等設施的距離應符合要求,必要時應避讓;⑤現代建筑一般都有地下室頂板,避免使用深根系或穿刺性強的植物;⑥屋頂花園綠化要注意滿足屋面結構荷載,不宜選用速生喬木或灌木,宜選用耐曬、抗風類植物品種。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如何利用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提升小區景觀在空間、環境上的舒適度,是當前勢在必行的趨勢。當今住宅小區一般可以使用的海綿技術手段主要有:雨水花園、生物滯留池、透水路面、生態樹池、綠色停車場等。
水晶地鐵公元小區位于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作為廈門首批地鐵上蓋小區,其交通十分便捷,小區出入口與地鐵口無縫銜接,建筑1層裙樓及地下1層由商業組成,小區步行可達的距離便將居住、購物、商務、休閑等功能緊密相連。因此小區涵蓋了居住、商業、交通等功能,這無疑是小區的一大亮點與特色,但同時也是對景觀空間分布設計的一大挑戰。
水晶地鐵公元小區景觀設計面積為20 242m2,場地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形空間,場地中建筑由4棟高層及一長排商業裙樓組成(見圖1)。如何運用景觀元素銜接建筑之間的空間,并將居住、商業、交通等功能有效聯結,同時又能合理分隔,從而利用狹長形空間揚長避短,創造出宜人的居住空間,這些問題成為此次設計的重點與難點。

圖1 小區平面
3.3.1 設計風格
結合主體建筑外立面線條的韻律感、流線感,再考慮到地鐵時代的速度感與現代感,將這些元素抽象、提煉、簡化,形成設計語言符號,將景觀設計風格定位為現代簡約風格,色調定為高級灰白色調,設計以線性元素為主,將場地通過園路合理分割與串聯。
3.3.2 功能分布
“居繁華中央,享一方靜隅”,根據場地特點,景觀設計將小區的功能分為2部分:快生活繁華空間——商業前廣場,慢生活靜隅空間——住宅區景觀。商業區與生活區合理分割開來,同時又有較強的聯系,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滿足小區的私密性。
1)商業前廣場 景觀設計恰到好處地弱化硬朗的建筑線條,并伴隨不同的時間與角度而不斷變化,帶來尺度宜人的舒適空間。合理分布了綠化、集散場地、通過性通道、商業外擺空間,使得空間緊湊而不乏味。
2)住宅區景觀 高層建筑在四周形成圍合,為景觀預留空間去契合自然。設計意在使人直接感受到行走其中的悠閑與趣味。城市的氣息被阻隔在外,小區中只留下愜意從容、靜謐放松的時光。根據建筑的空間形態以及小區所涵蓋的各年齡層人群需求,小區景觀劃分為陽光大草坪區—室外客廳廊架區—歡樂兒童游戲區—架空層活動區—環園跑道健身區,并用特色線性鋪裝園路,將各個區域合理串聯(見圖2)。

圖2 小區鳥瞰
1)自然親切的互動交往 營造充滿意境的空間體驗與舒適恰當的空間尺度,為鄰里文化塑造最佳交互平臺,使人們回歸質樸的鄰里交往,成就新生活的鄰里關系,室外客廳廊架區就為住戶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無論在炎炎夏季亦或潮濕雨季,都有讓人獨處休息或與朋友促膝而談的理想庇護所。我們所期待的鄰里互動、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一切快樂的感受都在五官所及間不經意發生,身居繁華都市間卻能棲居于自然,正是現代都市人想要的理想生活。
2)突出兒童游戲區的創新模式 兒童游戲區作為使用頻率最高的場所,要形成良好又和諧的氛圍,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就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在保證安全性的基礎上,在設計上有所突破,強化個性化設計。在兒童游戲環境的設計上,打破傳統僅有滑梯組的模式,在設計理念上進行創新,強化兒童的感知能力、探索能力。可根據兒童的年齡段來區分游樂區域:幼兒游樂場,學齡兒童游樂場,少年游樂場。除了傳統的沙坑、器械外,可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行為特點來設置游戲設施項目,提高兒童的參與度。如本次兒童游樂區就設置了秋千、微地形攀爬區、鉆地洞探索區、新式滑梯組、跳房子、聽筒傳聲器等游樂器械,孩子們每天都可以在此探索到世界的神奇。同時,兒童游戲區中應考慮到陪伴兒童的成人所需的使用功能,因此休息區和成人運動器械健身區必不可少,通過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力求在兒童場地的設計中,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需求,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3)突出色彩運用 地鐵公元小區在色調上以黑、白、灰為主要基調,但是在此基礎上,在局部區域,如兒童游戲區、環園跑道健身區等區域,對地面及景觀小品的色彩運用也采用了自由、豐富、靈活的配色手法。采用不同顏色與質感的材料,通過科學搭配營造出不同氛圍的園林景觀,例如跑道采用綠色,帶給人生機盎然的體驗,兒童活動區采用黃、橙、藍,帶給人活潑愉悅的觀感。從整個小區空間角度上看,色彩是全方位的,空間每個層次的色彩處理均不一樣,帶給人們更豐富的景觀感受。
4)重視可持續發展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追求最終將回歸自然舒適、健康環保方面。風景園林本身就是與自然有著密切關系的行業,肩負著保護自然、管理自然、恢復自然、改造自然、再現自然等使命。所以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將自然生態以優美的形式呈現給居民,保證整個景觀系統是一個不斷發展、延續的狀態。在本次小區的景觀設計中,采用了部分透水鋪裝材質,如透水磚、透水混凝土,以達到海綿城市滲水要求。在道路收邊方式中,采用無邊界的方式,解決了傳統道牙阻擋雨水排入綠地形成內澇的問題。在綠化設計中,面積較大的綠地都采用了雨水花園的形式,通過淺凹綠地,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土壤,能夠起到調節、補充地區水資源和補給地下水資源的作用。并且還可以降低暴雨地表徑流的洪峰,通過吸附、降解、離子交換和揮發等過程減少污染。以上措施都是為了讓整個小區景觀系統向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調節局部區域的生態功能。
住宅小區景觀設計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正因為景觀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更應該從本質的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設計。在探索住宅區景觀設計過程中,核心是需要為人們創造出宜居的舒適空間,要因環境、地勢、文化等因素,充分考慮到人的需求與生存環境的協調關系,結合小區的綜合需要,將休閑、娛樂、活動、健身等各方面需求形成綜合性的運用,使居民的居住環境與品質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努力創造出宜人、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