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彬
(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公共藝術藝委會,湖南 長沙 410001)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因此當社會結構、人們的價值觀、地域條件、公眾需求、產業結構、文化理念等因素發生改變后,城市也會隨之改變,而且在不同的階段,城市自身也會發生改變。”
城市肌理和歷史特性所呈現的文化現象體現了該地區在各個歷史階段形成的獨特文化肌理,可以說是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對一個地方的認知和記憶。每座城市的景觀具有雙重性,同時包含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體現。可以說舊城區的這些景觀猶如一面棱鏡折射出舊城區歷史各個階段的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人們也因此從這些景觀中得到對該地區更深入的了解。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城市規模呈現高速擴張的趨勢。但是,近幾十年在城市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忽視了舊城原有歷史文化特點的保留,大規模的模式化建筑生成,導致城市面貌單一。而由于原本的城市規劃問題,許多舊城區原住居民聚集,而周邊不斷新建、擴建的住宅,使舊城區成為城市的遺留問題。部分城市從提升用地使用效率的目的出發,對現存老城區域進行了深度改造,而其中藝術城市概念的提出為舊城區改造提供了一種新視角。
1.2.1 文化性
歷史城鎮、歷史街區、古老建筑是城市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標志,老城悠久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整座城市眾多的歷史記憶。城市肌理和歷史特性集中反映了社會情感和人文精神。因為舊城區具有文化性特征,所以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保護歷史建筑、保存和延續老城文化,充分利用老城區異質共生的文化特質,是城市更新保護的新方式。
1.2.2 延續性
新舊元素的并存是城市景觀的重要構成。環境是動態性的,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狀態,環境中的事物也在不斷更替延續。在舊城區中,文化、建筑、自然等景觀都具有延續性,一些景觀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蘊含了舊城區的文化基底、歷史記憶。延續性是城市和社會存在的重要保障,能將之前的一些信息傳遞下來,并將它們傳遞到以后。
1.2.3 完整性
城市是有生命的,宛如一個巨大而完整的綜合體,其風貌具有完整性特點,城市從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體現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過程。城市也是有歷史的,“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演進特征,從而構成了城市的文化生命體征”,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景觀是城市文化生命的重要載體,人們能夠從中了解該地區在各個階段的發展和演變情況。
1.2.4 異質共生性
在舊城區改造過程中,許多城市曾經一度以推倒重建的方式推動城市更新的進程,也曾一度糾結于舊城區文化肌理的傳承保護和通過城中村改造以改善民生的矛盾之中。而后,舊城區的異質共生特征為城市更新方式提供了新路徑。舊城區城市肌理和歷史特性與當代城市的共生合體,在歷史和現實的時空交疊之中其既是城也是村,既非城也非村,在密集嘈雜的當下生活現實底下暗藏著古老歷史的空間線索和時間記憶。
目前,國內對舊城區景觀進行了許多研究,從理論到實踐中均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本文首先從前人的研究成果中總結了舊城區景觀的發展和特征,為本文對藝術介入舊城區景觀改造的案例研究提供了啟示。舊城區的城市肌理和歷史特性所呈現的文化現象,更多的是記憶層面,即這是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對一個地方的認知,所以從藝術介入主體的思考角度來看,我們所做的是為進入社區提供一個契機,發展的主體是公眾,為藝術介入舊城區改造提供一個發展的可能性。公眾參與其中,會改變事件的一些流程,也會改變一些我們可能想象不到的方式,并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整個過程中,公眾是真正的決定者。
20世紀50年代,湖南長沙后湖還只是虎形山和桃花嶺的地表水匯聚在此的一條排水渠道,因為水質好,被當地居民用于養魚。之后經過多次人工掘湖,后湖的水域面積達到千畝,因為這是岳麓山地表水流入湘江所經過的最后一個湖,所以得名“后湖”。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湖因背靠河西大學城,有山有水且租金便宜,所以這里便吸引了眾多藝術培訓機構駐扎,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藝考生培訓基地。每年的9月初至藝考結束,數以萬計的考生聚集在后湖以及其周邊,帶動了后湖藝術產業的迅速發展。但由于后湖村缺乏長期規劃、違章建筑眾多、生態環境惡化等原因,藝術培訓機構開始撤離,后湖逐漸變成破敗不堪的城中村(見圖1)。

圖1 改造前的后湖
長沙后湖屬于典型的城中村,景觀空間、建筑與基礎設施均較老舊破敗,缺乏規劃與設計。①建筑的安全性和美觀性較差,因為后湖主要是居民自建房且違章建筑較多,因此建筑物的整體結構簡單。另外,與798藝術區的大型廠房建筑不同,后湖的舊廠房建筑規模小、密度大,因此建筑內部存在采光不足、通風欠佳等問題。②整體環境臟亂差,由于疏于管理與治理,后湖的人工湖整體水質變差,逐漸變為一條臭水溝。③基礎設施落后,村內的道路狹窄而破敗,勉強容納一輛車通行,易造成交通擁堵。此外,電線隨意穿插密布,不僅缺乏美觀,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筆者參與了后湖藝術區的前期改造工作,并作為青年藝術家入駐,因此對后湖前期改造有較為深入的了解。由于后湖所在區位原始的文化背景(畫室聚集)以及水系條件,藝術介入該區域的設計改造側重于藝術家、藝術活動以及文創產業的引進,從而將臟亂的城中村打造成為重煥生機的藝術園區。在設計過程中,著重于水系治理、道路規劃、建筑景觀再生以及人文景觀再造。
1)梳整原有生態系統,營造生態景觀 后湖由800畝魚塘組成,由于下水系統、排污系統設備老舊,周圍生態惡劣,一到夏天臭氣熏天,周圍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湘江,造成對整個湘江河的污染等。通過排污處理,將后湖中淤泥清理出來,通過沉淀技術,將淤泥的水分蒸發干凈,再將制成肥料,實現環保。水凈化處理是將以前的死水換成活水,同時養殖了各種水生凈化植物、動物等,使后湖形成了自然的生態系統(見圖2)。

圖2 后湖全景
2)梳理交通系統,改善交通條件 后湖以魚塘為基礎,老百姓依湖建房聚集聚居,早期建房沒有規劃,村民隨意建房,道路狹窄,生活較為落后,屬于標準的城中村。改造后的后湖通過拆除危舊房屋、修建新的道路、安裝路燈等,使整個后湖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提高。
3)保留歷史建筑,延續歷史文化 在后湖改造的同時通過調研實地考察,對留存下來的一些老房子和有歷史文化的建筑進行保護和修繕。在對歷史建筑保護的同時,既保護了原生建筑的形式,也留住了村莊的歷史,留住了后湖漁人的記憶。
1)統一建筑外立面 在后湖改造時,將老舊的房屋外立面重新加固,加固時選用紅磚為藝術園區的主要色調,用清水紅磚白膩子粉作為聯合劑,選用上等紅磚進行嚴絲合縫的砌筑,在保留美感的同時,又與園區綠樹相互呼應,從湖對岸看來,好似萬綠叢中一片紅,給人愉悅的藝術美感。
2)藝術元素融入建筑設計 在改造外立面時,藝術家參與其中的創作,利用拆除的老舊房屋中的物件重新組合拼接創作,制作出爬山虎概念的作品,如青年藝術家蕭彬的《爬山虎》作品(見圖3),立于后湖藝術園區最高點位,形似抽象的火焰熊熊燃燒。另外作品《星座》,利用星座的圖形,用廢舊的材料制作出一個個生動的星座點貼于紅磚的外立面上,既打破了紅磚墻的單調,又豐富了遠去的藝術感覺,也成為人們打卡拍照的好點位。

圖3 藝術家工作室以及作品《爬山虎》
1)藝術名家入駐園區 湖湘藝術名家的入住使園區藝術高度得到提升,同時入住的一批青年藝術家使得園區更具活力,老帶青,藝術氛圍濃厚,經常開展藝術交流與藝術論壇,使園區成為湖南藝術的活躍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湖南藝術的發展和進步。
2)文化藝術活動 后湖藝術園區的美術館每年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展覽活動、藝術沙龍,尤其是湖南油畫學會每兩年一屆的青年藝術家提名展影響最大,為湖南的現當代藝術輸送了新鮮血液,也為湖南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后湖藝術區的定位,讓后湖藝術區成為與北京798藝術區、成都藍頂藝術區、上海莫干山藝術區一樣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園區。
3)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是發展新動能的源泉,以“科創+文創”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地區更新。后湖藝術園區擁有岳麓區最強區位優勢和高校人才庫,以藝術創作交易、湖湘文化展示、藝術休閑娛樂、高新技術服務業等不斷迭代的產業升級,成為湖南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后湖周邊的省美術館、岳麓區文化館、圖書館、58眾創、麓客眾創、錦繡瀟湘等文創配套產業項目相繼落地。據統計,已有超400家科創、文創企業落地后湖,助力轄區產業集聚,文創、科創成果在這里熠熠生輝,有力地帶動了地區更新。
城市就像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必須不斷更新與發展,舊城區如果只為了保護傳統而限制更新活動,就會使城市失去活力,但如果一味地開發,忽視歷史繼承問題,也會使城市失去內涵。如何在適應社會發展,為現代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的同時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是舊城區改造設計中需要擁有的人文關懷,而藝術的手段恰好為改造舊城區提供了一種更好的思路。后湖區域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讓藝術在其景觀改造設計中起到首要作用,在該項目中藝術不僅是一種手法,而且是整個區域的規劃定位。整個區域本就存在藝術家聚集和藝術培養的人文氛圍,因此更側重對于建筑、景觀的實體改造。而在具體的改造中,保留了許多舊城區一些具有特色的廠房、工廠生產設備等空間景觀,通過生態再造和藝術創造實現了建筑再生。
藝術城市的力量相對于城市的龐雜構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對于后湖這個區域來說,藝術為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成為其代名詞。如果說在城市的不同發展階段所要面對和解讀的問題是不同的,則在城市的不同發展階段,藝術力量介入的姿態和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