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明,李蕓玲
(1.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2.南昌市青新小學,江西 南昌 330022)
裝飾藝術和其他藝術都是人們評價的對象,民居室內陳設直接反映了評價者的文化修養、藝術情趣、審美心理等。裝飾藝術評價是審美觀念系統化所形成的思想體系,是較為復雜的思維活動。要求評價者特別是專業評論工作者,相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多學科的基礎知識、藝術家的才能、美學家的修養、工程師的水平和傳達裝飾藝術審美感受的能力。為了盡量減少評價誤差,滿足每個人對民居室內陳設裝飾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知,通過對下屋村民居室內陳設與裝飾藝術的表述,建立一個全面的民居室內裝飾藝術評價系統尤為重要。
中國傳統民居受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其室內裝飾迥然相異,但總體而言,民居室內陳設與裝飾藝術類型均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空間界面裝飾、室內家具陳設、室內裝飾配件。從空間界面中的天花、墻面、地面到家具陳設中的床榻、桌凳、柜架、屏風等裝飾,再到室內飾品中具有實用或者欣賞價值的藝術品,這三部分的有機組合所營造的民居室內裝飾藝術具有不同的風格。對室內豐富而多樣的裝飾藝術進行分門別類,評價的時候首先要看室內呈現的裝飾類別是否豐富,其次要從整體到局部觀察每個單件裝飾品的藝術審美價值,最后將具體的民居結構、室內布局、空間功能3個維度的屬性與民居室內裝飾類型有機聯系起來,逐一評價裝飾藝術的豐富性、恰當性和裝飾性。
民居室內的界面裝飾豐富了室內背景,家具裝飾增添了家具的藝術性和功能性,室內裝飾品則注入了更多民間審美取向。對于這三部分的體驗,如果給人的內心帶來了認同感和滿足感,那么就是一個相對完美的室內陳設和裝飾表現。民居室內陳設與裝飾評價的藝術特征,一方面涉及裝飾品的美學價值,另一方面涉及裝飾物之間創造出的審美意境。
1.2.1 物以載道
“物以載道”體現了民居室內陳設與裝飾的一種藝術追求,“器物”是物質層面的,是有形的、具體的。“道”是精神層面,是無形的、抽象的。所以在民居室內陳設與裝飾中,具體的“器物”通過藝術加工的形式可以賦予其道德文化和象征意義,這一過程中的藝術加工包括陳設和裝飾物外在的色彩、形象等。
民居室內界面、家具和陳設品的若干顏色共同構成了整個民居室內環境色彩,能反映當地民居的地域品格,才能夠讓人們對某一處民居的印象更加深刻,色彩的力量已經作為第一視覺性的裝飾元素呈現給大眾。比如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的古建筑,大多沿襲了徽派建筑風格,為表現室內色彩的儒雅古樸,通常會采用灰、褐等明度低的顏色,所以,器物的裝飾色彩并不是矯揉造作地進行布置,而是要合理恰當地反映出民居的地域品格。
民居室內陳設與裝飾包含一定的文化意蘊,裝飾圖案多以吉祥紋樣為主,豐富了裝飾物的內涵,并經過變異、組合等手段,傳達特定的道德觀念和人文理念,使其藝術性和精神性達到高度統一,這些帶有一定寓意的陳列和裝飾物,烘托了室內的藝術氛圍和情感意境。
1.2.2 以自然為宗、以境為尚
中國傳統民居室內陳設與裝飾追求天人合一,講究意境美,因此以自然為宗、以境為尚是中國傳統民居裝飾設計追求的最高境界,而這種特定的追求自然與意境的美需要借助陳設和裝飾來獲得。上乘的陳設和裝飾所營造的意境,不僅要被一般人所接受、所贊嘆,還要能夠發人深思,通過豐富的聯想與想象領悟這一意境妙在哪里,從而得到啟發與教育。以自然為宗、以境為尚是對民居裝飾藝術的整體歸納,而不是對某一裝飾品的研究,追求自然美、意境美是民居室內陳設裝飾所要集中體現的某種情懷和主題思想。境界美的表現方式也大抵如此,并不是空洞的概念,民居室內意境和氣質的營造就是裝飾藝術追求的至高點。因此,進行裝飾評價的時候把物以載道和以境為尚的藝術特征納入裝飾評價指標的思維,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認知,也符合藝術特征這一特定體系。
在中國傳統民居廳堂陳設和裝飾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對稱式的陳設裝飾,這并非一種偶然的現象。在古代也專門有記載居室布置、裝潢、器物的陳列和擺設的文獻,比如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到:“鐘磬不可對設、瓶缶忌成對,談到懸畫齋中只可置一軸于上、若懸兩壁及左右對列最俗。”而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出“忌排偶”,他并不籠統地反對對稱,反對的是那些左右相似的機械對偶,對于高低錯落、虛實有致的照映他是贊同的。上述論述都道出了古人對對稱式陳設和裝飾的看法,但這都屬于主觀思維與評價判斷。通過一些客觀、科學的追蹤技術來研究關于民居內裝飾與陳設的對稱布局及色彩搭配與人們審美體驗過程、視覺心理變化的影響,讓評價系統更加具有科學性。
人們在研究傳統民居建筑的工藝技術與室內陳設裝飾時,時常忽視裝飾構件潛在的物化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清代遺留的下屋村民居中,很多存在于民居室內裝飾圖案中具有物化功能的設計構件,實際上已經取得了很好的裝飾效果,實現了其物化功能。研究下屋村的傳統民居,可以借鑒傳統民居建筑的生態技術經驗與建造技藝,有效地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下屋村的傳統民居陳設與裝飾的物化功能,可以從傳統民居室內環境的以下幾個要求來進行探索,深入挖掘傳統民居建筑與室內裝飾陳設中所采取的多重措施,也可為當今建筑裝飾設計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在我國傳統民居中,中堂通常作為迎客之用,直通天井庭院處,背面有走廊相通,天井處常在地面與地板間加之陶瓷盆,用以積存濕氣,或者以砌溝的方式,使濕氣不能夠直接散發到居室內,起到一定的驅濕防潮作用,這也是室內裝飾的精華部分。屋主人往往喜歡在廳堂室內布置一些體現喜好和把玩的裝飾,如中國傳統木制或竹制家具、國畫、對聯等,這些物件大都是經不起潮濕侵蝕的。建造師運用自己的智慧將門窗通過鏤空雕花的形式營造更大的通風截面,以增加通風采光,進而除濕防潮,在梅雨時節也可以有效地抵御風雨的侵襲。消除通風死角的同時,也為房屋增添藝術元素,使之更加美觀。除此之外,下屋村民居對落地木質立柱底部進行保護處理,在每根立柱的落地處都設置一個石質柱礎,這種雕刻精美的石柱很好地起到防潮除濕作用。這些由各種不同盆體圖形和鹿紋卷草等吉祥圖案裝飾的柱礎,構成了下屋村傳統民居室內裝飾的一部分(見圖1)。

圖1 柱礎
下屋村民居建筑取材除了磚瓦石材外,大體選用木材,漏窗多用木雕進行裝飾,雕工精美,起到通風調節空氣的作用。在下屋村民居中,有的民居朝陽房間的窗戶尺寸設計得相對大些,其他的窗戶尺寸設計得相對小些,主要是為了保持室內溫度,減少室內的熱損失,建立合理的空氣流動通道。下屋村有的民居在臨近房頂的屋檐兩端用木雕或石雕將天井前的門廊降低,這種十字形交叉設計的窗格,既使屋子變得更加美觀,又減少了屋頂經過暴曬后的熱傳導作用。這種木雕、石雕窗格,既能增加空氣流通、防潮除濕,還起到了抵御強光照射的作用,使室內溫度得到顯而易見的控制,同時具有審美功能。
下屋村的裝飾物構件基本上分為立式、掛式和遮蓋式三種,用來抵擋陽光照射。設置在廳堂中的飾物以立式的屏風居多;設置在窗戶上的飾物常為各種材質的掛式窗簾,其中以竹簾居多;設置在天井上用以遮擋烈日的竹篷則為遮蓋式。這些鏤空雕飾的室內門窗,可卸、可開、可關,再加上大小不同的天井,形成“穿堂風”小氣候,在炎炎夏日里,為下屋村民居起到了降低室溫、增加空氣對流的作用,讓居民不再燥熱難耐。
獨立于建筑的裝飾當屬居室內外的植物了,其有別于富麗堂皇的靜態雕刻裝飾擺件,顯得更加生機盎然。盆栽花卉與盆景常把水系中的水以及雨水引入室內,既可飲用、洗刷、澆花、養魚,還可以用于滅火等,在下屋村一般將這些雨水留存在缸中。在當地人的傳統思想觀念里,水為財,儲水寓意鎖住財氣,下雨時雨水落入缸內俗稱“流銀”,取聚財之意。雨水從天降入缸甕中叮叮咚咚的聲音形成一種富有詩意的音響效果。在家中設置聚水池缸,與盆栽植物、盆景擺設在一起,形成一個小景觀,具有靜態的美感。
居室內還可利用地板下的氣流來調節室內溫度,人們熟知地板下的空氣溫度一年四季相對較穩定,為了營造適宜溫度的小氣候,巧妙之處是將地板下較穩定的氣流引入室內,形成室內冬暖夏涼之感。這種調節室溫的理念,實際上與近代利用地下熱泵技術調溫有異曲同工之妙。民居屋頂為坡形結構,最高處離地面超過4m。民居建筑所采用的溫控措施是下屋村幾代村民幾百年所累積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且不產生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屋村古民居外的圍墻大都高于頂,既起到防火作用,又具有防止熱氣直接導入居室內部的緩沖作用,有利于室內溫控。夏天為防止室內溫度過高,建筑外墻表面通常刷成白色,而墻體則砌成空心或采用節能的竹編等材料,這些措施都對室內溫控起到很好的作用。近代的建筑材料十分豐富,可以為室內溫控提供更多的選擇,還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達到室內控溫的效果。通過民居原有的控溫系統與現代節能系統相結合,以此作為思考的起點,優化民居室內環境,為創建宜居的綠色住宅建筑提出可供參考的設計措施,改善民居內陰暗潮濕的環境。
為了使中國傳統民居中的裝飾結構在室內環境設計中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運用主客觀相結合的手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研究,此種評價模式和方法能夠為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有效的優化措施,為傳統民居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當前,應該積極把握傳統民居保護的發展機遇,在傳承和發展文化的同時,使傳統民居建筑滿足現代農村的發展需求,有效改善人居環境,處理好人與環境、社會、自然的關系,使民居保護與改造朝著科學有序的方向發展,為保存過去與發展未來尋找最佳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