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鵬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過去,城市主要呈水平生長,鐵路、公交、廣場、商業、住宅等功能區域各占一塊地,大量消耗土地資源。如今,各種功能垂直疊加、空間融合,不僅節約了土地,而且極大提升了城市的運作效率等。“軌道+物業”開發互相融合,實現軌道交通與城市的有機統一,促進城市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車輛基地綜合開發一體化工作具有專業性強、涉及專業多、接口復雜等特點。
按車輛段場坪和周邊城市地面的豎向關系劃分,車輛段可分類為高架形式、地面形式、下沉式(半地下形式、全地下形式)。相較傳統地面式車輛段,下沉式車輛段在豎向上占用城市空間更少,基于建筑限高可進行綜合開發的建筑量更大。部分地區由于現狀地形的限制,選擇車輛基地下沉形式有助于減少回填土方工程量,節省工程造價,同時因地制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干預。
車輛基地周邊城市環境的自然條件、交通狀況、開發情況、城市功能等,對車輛基地的上蓋開發影響重大。通過車輛基地綜合開發一體化設計,建立高效合理的立體功能系統,有助于提升車輛基地在城市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福州市軌道交通2號線工程竹岐停車場位于閩侯縣竹岐鄉蘇洋村內,距2號線工程起點蘇洋站西北側約200m,為帶上蓋開發的下沉式停車場(見圖1,2)。

圖1 福州竹岐停車場剖面示意

圖2 竹岐停車場鳥瞰實景
1)上下聯動,整合功能布局 竹岐停車場蓋上物業為民用建筑,蓋下建筑為工業建筑,兩者的使用功能要求完全不同。本項目通過消防性能化專題研究,采用了下沉式開敞消防環道、蓋下消防疏散過渡區域、蓋板3小時耐火極限、庫房加強消防措施及電氣化設備(電力工程車、干式變壓器、電氣化廚房)等措施,滿足消防設計要求。蓋下部分在滿足軌道交通工藝布置要求情況下,圍繞提升上蓋開發價值的主題,進行布局優化調整。同時結合消防開孔引入自然光,對蓋下通風、照明、色彩與噪聲控制做了專題研究,改善地下作業環境(見圖3)。

圖3 竹岐停車場蓋下實景
2)優化布局,最大化騰挪白地空間 從功能性及經濟性的角度合理分配列車股道規模,滿足運營需要;停車場洗車線結合用地條件,采用“八”字往復式洗車;蓋下停車場采用集約布置,辦公管理用房輕量化,建筑單體均布置在蓋板下方等。通過以上方式,最大程度利于地形形狀,騰挪出白地供物業開發。
3)精準定位,合理確定綜合開發業態 倡導垂直都市立體開發,踐行高強聚合的“軌道+上蓋”一體化開發模式。竹岐停車場為匯聚多功能的都市綜合體,各功能在垂直空間上相互疊合,主要包括物業開發以及交通樞紐兩大功能模塊。物業功能包括商業、辦公、酒店、住宅,交通功能包括地鐵車站、公交樞紐、社會停車場等。在地鐵車站及車輛基地正上方豎向疊合,實現“地鐵+上蓋”一體化技術綜合應用,提前預留、分階段建設,高度協同融合;實現多種交通模式、商業及生活等設施無縫銜接的城市綜合體。竹岐停車場與地鐵蘇洋站及周邊白地區域共同進行上蓋物業開發,為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首個車輛基地和地鐵站上蓋聯合開發的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生活、生產、生態互相融合,居住、商業、公服、交通有機滲透,為城市有機體。
普通房地產開發項目可能是住宅區、購物中心、寫字樓,而TOD項目是集公共交通、服務配套、城市產業、宜居社區、消費場所、城市文化、景觀公園等多種功能元素于一身的“微型城市”,創造提供特色化城市公共空間。
廣州地鐵蘿崗車輛段上蓋開發項目集地鐵交通、居住、商業、教育等功能于一身,促進形成軌道交通聚集效應,打造“樞紐+社區+商業”新型城市發展布局。產品包括超高層住宅、復式住宅、高層住宅、情景洋房,獨棟商業、商鋪,并把廣州圖書館·星樾分館搬進社區,館內藏書超30 000冊,更有健身、會談等一站式功能。項目自身配套齊全,將近5 000m2商業體量、圖書館、政務中心、生鮮市場等(見圖4)。

圖4 廣州地鐵蘿崗車輛段上蓋開發功能分區
廣州地鐵官湖車輛段項目總用地約31.3萬m2,總建筑面積約136萬m2。根據物業開發的高層住宅、多層住宅、商業、教育配套、公建配套、車庫等多種業態及規模,結合蓋下的包括運用庫、檢修庫、地鐵綜合樓、員工通道等功能,進行蓋上與蓋下一體化設計,形成高效的立體空間組合(見圖5)。

圖5 廣州地鐵官湖車輛段上蓋開發功能分區
2.2.1 重視城市空間連續性
下沉式車輛段基地綜合開發設計應重視城市空間連續性,關注視線通廊、遵循風向等城市規劃因素,規劃設計與城市空間形態呼應。竹岐停車場布局充分考慮依山傍江的特點,利用景觀結構系統將中心廣場、組團綠化、公共配套、活動廣場連接,使居民能共享各組團的公共空間。
竹岐停車場綜合開發整體規劃上,將旗山與閩江水的意向相互交織,形成迎來送往、積聚人氣的商業及換乘集散地,配合豐富的自然景觀,營造山水之間的宜居社區。以自然為紐帶,將山和水在空間上相連的同時,也成為人流往來的重要通道。
2.2.2 巧妙處理蓋板和周邊高差
下沉式車輛基地上蓋物業地面層通常略高于周邊城市道路,蓋板和城市道路的界面處理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采用“臺地”和綠化等形式,柔化生硬的城市界面。結合挑臺及退臺、步行空間、外立面構架等多種形式,削弱蓋板體量的同時豐富蓋下沿街社區文化生活界面。上蓋建筑和周邊地下空間及白地聯合開發,采取“空中連廊”等措施,打造有機的空間格局。
車輛基地綜合開發項目一般空間尺度大,很容易形成城市孤島問題,應理順蓋上、蓋下出入交通與周邊交通系統的關系。
1)以人車分流、蓋上和蓋下交通流線相互獨立為原則 竹岐停車場地塊周邊設置完整的城市道路系統,人行流線和車行流線分離,且和蓋下的流線互相獨立。人車分流首先可以減少車輛對地面居民活動的影響,增加舒適度,同時利用下沉式車輛基地的優勢,汽車直接從市政道路經過一小段坡道進入蓋上物業車庫,汽車不在小區地面上行駛。地鐵商業一層局部設置P+R停車場,地下一層停車庫,滿足交通接駁和車輛停放要求。小區設置完善的車行和人行系統,白地部分車直接進入地下室,上蓋部分轉換層考慮地面停車(見圖 6)。

圖6 竹岐停車場綜合開發機動車流線分析
2)建立舒適的慢行系統 步行或騎行在慢行道上,成為很多城市人忙里偷閑的享受;隨著慢行系統不斷完善,“步行+騎行”的出行慢生活,提高地鐵站和家之間“最后一公里”的歸家環境。竹岐停車場地鐵站附近的公寓、集中商業、江濱路商業直接對外開放,住宅由內向外形成連續的步行系統。充分利用下沉式車輛基地的特點,在上蓋開發出入口處設置坡道及扶梯等設施,有效連接城市慢行系統,使得慢行系統有接續性。項目與地鐵無縫連接形成無界文化社區,實現了出行無憂,塑造新型生活模式,引領城市發展。
竹岐停車場結合帶上蓋物業開發場段項目特點為,上蓋高層區域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墻體系,上蓋多層區域采用框架全轉換體系。考慮竹岐停車場與蘇洋地鐵站緊密相接,停車場咽喉區及出入場線蓋板范圍內墻柱與蓋下蘇洋站區間側壁進行合建設計,實現了場站設計一體化。考慮蓋上蓋下分期建設的時序問題,上蓋物業開發過程中對蓋下停車場安全影響至關重要,本工程進行了詳盡分析及評估,出具了地鐵保護安全評價正式報告并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根據竹岐停車場蓋下布局與結構特點,結合周邊城市肌理與景觀控制要求,合理布置蓋上功能。①庫房區,通過結構剪力墻-框架全轉換措施,布置高層塔樓;②咽喉區和出入場線區,結合蓋下柱網不規則特點,蓋上布置多層住宅及公建配套;③白地區,無結構限制因素,受限高影響,布置多層住宅和商業配套。
針對不同定位的住宅、公寓、辦公等業態形式,梳理單線跨、雙線跨、三線跨等蓋下工藝布局原則,綜合分析不同車型限界、結構轉換形式及代價、實施條件,提出合理經濟柱跨,使得蓋上業態、蓋下功能相互匹配且結構形式合理、經濟。
同時,精細化結構轉換體系研究,為開發提供合理預留彈性。針對未來開發周期與產品的不確定性,結合蓋下工藝要求,組織結構專業進行專題研究,提煉整合了全落地、局部框支、全框支以及箱式全轉換等結構轉換體系,并結合工程造價進行經濟適用性分析與歸納,實現前期投入與后期收入的有效平衡。
竹岐停車場選址位于閩江防洪堤與316國道之間的低洼地塊內,場坪標高低于周邊道路及防洪堤約7m,在總平布局及高差處理等方面均與常規地面車輛基地有很大不同。本工程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將停車場設計為福州市首個下沉式車輛基地,既避免了常規設計思路(如回填場地或架高停車場)造成的高額造價,又減小了上蓋蓋板與城市界面的高差,為上蓋物業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另外,采用立體綠化實現了更高的空間價值、更優的環境品質和更顯著的建筑特色。動靜相宜的各類綠化成為設計核心,貫穿商業、商務、居住空間與配套設施。
利用坡地景觀營造舒適宜人的生活邊界,化解車輛基地上蓋與城市之間的“側壁效應”。利用蓋上地形高差,創造城市微地景和多層次綠化設計。
竹岐停車場綜合開發的設計基于對地鐵功能、城市環境、物業開發的充分研究,綜合運用各種新技術、新理念,采用功能一體化、空間一體化、交通一體化、結構一體化、景觀一體化“五位一體”的策略,實現綜合開發與地鐵車站、地鐵停車場功能的有機融合。本項目綜合大型城市綜合體多業態及多種交通設施功能,促進各類交通功能與城市綜合服務有機銜接、地上地下空間充分利用,使站城從無序割裂走向有序統一,優化了城市土地結構,實現土地高效利用。
在下沉式車輛段基地上蓋綜合開發中,應因地制宜,融合多種功能業態,呼應城市空間形態,有序組織各類交通,高度協同上部下部結構,統籌整體環境設計,實現車輛基地土地高效利用、上蓋物業開發和周邊城市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