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曉軍

張富清
近日,軍旅作家鐘法權的長篇報告文學《張富清傳》榮膺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作為國內第一部關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98歲老英雄張富清的文學傳記讀本,書中主要講述了張富清在戰火中九死一生,多次立功嘉獎卻又深藏功名,矢志不渝跟黨走,永遠做黨的好戰士的初心堅守。
縱是英雄無言,也不失本色人生。如果說,一個人就是一部歷史,在浮華塵世中出版的《張富清傳》,無疑是對時代英雄內心世界的真實探尋和認知。作為軍旅作家,鐘法權的這部作品在開闊的境界中,書寫出了張富清具有時代特征的表情和夢想。把英雄面對輝煌過往不聞不問,甘于追求平淡的人生歷程予以還原。雖然是個人化的敘述,但一個個帶有著溫度的故事,完全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和體現,是對英雄存在價值和意義的精彩再現。若是從取材布篇來看,不難發現張富清用生命續寫紅色故事的精神特質,尤其是作品通過真實鮮活的事例,全然聚焦于特定人物和特定時空,真實地展現出了人格的光芒。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之所以說這是一本有價值的書,更多源于張富清鮮為人知的先進事跡。作家從藝術角度發掘著人物的精神底色,細致有力地描繪著人物視功名利祿如糞土的態度,在力透紙背中表現著人物平凡而又不俗的人生,不但讓英雄形象更為豐滿鮮活,而且還全景式展示出張富清的精彩人生歷程。魯迅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由此可知,英雄不僅僅是高尚人格的顯現,更是一代又一代注入了精神圣性的中國脊梁。
從這個層面上而言,《張富清傳》的現實意義是要如何傳承好英雄精神,為當下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作家立足于英雄心跡的追尋和體驗,運用多元化的敘事手法,以張富清曲折的人生歷程為支撐,從不同角度勾畫著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各種瑣碎細節中不斷升華精神內涵,在真實生活中表達著現實情境下的軍人本色、民族性格。這樣的真實,無疑是作品營造出的美學追求,也是對英雄隱功埋名、扎根民間的致敬。無疑,張富清的生存狀態和人生境界自是高遠,有血有肉的形象也讓人為之落淚,但警醒的卻是當下社會中那些投機鉆營、唯利是圖之輩。包含真情的時代探索,對于主題故事的深入挖掘,不僅讓作家的思想與體驗生動呈現,也使得這部冷靜書寫的作品與單純記錄歷史人物傳記有所區別。為突出書寫思想、高度和亮點,作家在淡如止水的歲月中彰顯出屬于自我的高貴,讓讀者在故事中感受到“意在言外”的畫面感,在人性的暖意中蕩氣回腸。
與20世紀七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報告文學創作相比,《張富清傳》既有報告文學的故事性,又有在現場的社會現實。在寫作中,作家既立足文學,又不拘囿文學,在寫作方式上更突出人物的歷史書寫,強化史料的可信度和歷史感,不斷向縱深推進故事,在飽含真情的細節中呈現出生命的守望。眾所周知,探索文學必須立足于文學活動的整體,而《張富清傳》主要講述了“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這樣的故事深深地感染著人,這樣的寫作意圖和敘事美感,“深情重現老英雄的成長經歷,再現血肉之軀,還原忠誠本色”,不僅對當下的“非虛構寫作”進行了實踐和思考,在審美表達上,更是對張富清“顛覆性”的人生重新定位。這種敢于直面人生、真實質樸的精神,把生活中的傳奇人物寫得頗為生動,也頗具色彩。作為典型人物寫作,如何在解讀中豐富人物精神價值,如何過濾人物掉身上被強加的金光,如何滿足讀者對于人物真相的獵奇,這些都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表現內容,所以無論是寫瓦子街的人生轉折,還是寫一雙草鞋引發的故事;無論是寫為民造福的篤行實干,還是寫軍功章背后的出生入死,都讓取材于日常生活的記錄和回望,烙印下一個人默默無聞的前行歷程、一名共產黨員對于信仰的堅守和忠誠。這其中不乏有淚水、有血汗、有委屈,也有許多不為人解的堅忍負重。這樣的主題表達之所以令人矚目,有著很強烈的現實性,主要是寫實了英雄的人性光輝,賦予了作品無愧于時代和歷史的審美詩性內涵。
時代需要英雄精神。為能全方位刻畫出張富清的成長歷程和人生軌跡,讓故事更為真實而精彩,表達出英雄獨有的自信與低調,謳歌英雄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作家不僅寫出了現實下的思考,并通過這種不可替代的價值取向,表現出屬于人物的獨特意象之美,讓讀者從中看到了老一輩革命者身上的高光,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這種用事實、用良知、用大愛、用靈魂,來表現和深掘人心、人生、人性的表現手法,在不同的環境中表現出人物始終如一的品質,也不斷拉近著張富清與現實的距離,讓傳奇人物少了神秘色彩的加持,卻始終有著讓人感動的精神所在。作家對于主題的選擇,是作品創作的需要,也是作品藝術表達方式的呈現。在這種動人心魄的沖擊下,作家沒有單純地去書寫張富清的表象外在,而是在歷史存在中表達巨大的現實意義,在人性觀照中書寫人生歷程中的點滴,在真實力量中呈現時空的厚重。這也意味著作家不斷突破以往的創作狀態,在自我超越中不斷完善思想認知,在內心中尋找屬于生命的本真。
由此可知,這部用心而作的現實主義作品,從情感的營造上,傳遞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語境關系;從故事的架構上,豐富著作品美學涵義;從敘事節奏上,強化著人生歷程的曲折;從時空的發展上,承載起讀者廣闊的想象。情感的不斷發展變化,是文學表現人性的必然趨勢,從小處來看,豐富了人物際遇、心情變化等方面的張力和旨趣;從大處觀瞻,則在凝重雄渾的氣勢中,塑造情感起伏、矛盾交織、人生抉擇等方面的不同形象。平凡而又典型的環境,凝聚著作家深沉的思考,既是對張富清英雄本質的探求,又在軍人的強烈特性中連接起與文學相關聯的情感。這種鮮明的氣質,讓筆下人物在一系列的傳奇經歷中,真實、多維地表達出屬于人物的心靈嬗變。貌不驚人,卻內心實在;不求功名,卻個性崢嶸;平淡無為,卻魅力無窮。這應該是對張富清全方位的描寫。
在這部弘揚正能量的作品中,作家通過了26個不同時間、節點的有機聯系,把張富清從軍、參戰、隱姓埋名等故事宏觀而又細膩地展現出來,表現出張富清至純至真、無私奉獻、勤政清廉的精神狀態。作家沒有削足適履、按部就班去寫張富清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在充分采訪和交談的基礎上,能夠抓住人物的細節和生活橫截面來進行拓展,這樣豐滿和立體的表達,是對英雄人物形象的詩意立傳,是對兼具溫度高度深度的生命力展現,是對審美心境的視域觀瞻,也是對美學品格的自我闡釋。英雄主義精神的堅守,思考著獨立文學品格和藝術追求,完美融合了文學“貼近現實,關注當下”的現實性與創新性。只有在這樣的激情中創作中,才能讓作品具有開闊的境界和品位,有著極其豐富的藝術內涵。
生死為國,浩氣千秋。縱觀新中國走過的風雨歷程,為革命事業赴湯蹈火,為民族解放精忠報國,這既是一個人、一群人,更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神源動力所在。作家緊密結合當下時代的審美需求,在鮮活的生命體驗中滌蕩著靈魂,在存在與感知中抒發著對于激情歲月的禮贊,在真情實感中寫就著民族的大音。不僅如此,還在人物場景的渲染中展開了反思和追問:即當下要不要傳承英雄精神,要不要弘揚英雄的軍魂品質。當然,這一切都來自于作家的愛,把個體對于國家無私的愛,寫得淋漓精致高度致勝。
作家孫頻說:“人的本質就是這樣,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座孤島”。在張富清身上,雖然可以讀出屬于他自己的“孤僻”,讀出精神深處的“自我”,但從這樣的筆墨下所營造出來的氛圍現實而又詩意,溫暖而又堅強,從精神和信念層面彰顯著英雄張富清的感人事跡。由此可見,作家在描摹人物,烘托情感、語言敘述,以及敘事角度選取方面都有著不俗表現,在內容和行動上也是全然深入到人物內心深處。這樣的寫作,自然也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作家為此數次深入洋縣、來鳳等地,從雜亂無緒中梳理著張富清的出生、成長、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資料,采訪他的家人、親友、戰友、同事,方方面面捕捉到的細節,沿襲著時間節點來表現硝煙中的堅強,平凡崗位上的細致,家庭日常的瑣碎。現實與回憶的交織,真正意義上寫出英雄背后的真情內涵,也不斷拓展著英雄堅實的足跡,鮮活地反映出作家嚴謹的創作態度,而這也和作家的責任和使命息息相關。
“一燈照隅,萬燈照國。”不論是在哪個時代,英雄都不會獨自前行,定然會在負重中織就美好生活的風景。《張富清傳》不在于故事的動人心弦,也絕非宏大場面的書寫,而是在表現意境、苦難和人性方面,能夠理性地去挖掘人的存在價值,通過厚重而又現實的書寫,融入作家堅實的生活基礎和經歷,表達生活中的溫情亮光,展現出人性的偉大和高貴。從歐美作家對于此類作品的寫作經歷來看,他們在“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方面確實沒有太多制約。《張富清傳》這部作品也是始終秉承真實的原則,在掌握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不刻意拔高形象,不去虛構歷史,而是有針對性地選取了重要時間節點,在故事的發展中不斷完善英雄人格,為繁世中的冷漠、沉重帶去難得的感動。立足于生活的書寫,寫出了人物成長過程中的隱名埋姓,寫出了生命體驗中的真切厚重,寫出了人性中的豐富熱烈。以生活化的輕松,來表現戰爭與死亡的厚重、表現生存與低調的傳奇、表現人格與情操的理想,也把張富清敢于直面死亡,甘于平淡生活的愛國情感推向極致。這些都得益于作家的表現手法,用碎片化的故事細致入微寫人性,用綿密大氣的筆法來洞察靈魂,用英雄的歷程來塑造人物,用真實拓寬著人物生生不息的向上力量,把人與人之間的瑣碎提升到人性的高度。強烈個性下的觀瞻,無疑充滿著人性的光彩,與審美密切相關,從而使得張富清這個人物形象更富于人性化、人情化,不斷地本書推到一個全新的境地。
可以說,《張富清傳》體現了作家寫作過程中的獨特風格,尤其在表達人物形象方面,不去追求驚險獵奇,卻為讀者留下了具象、直觀、立體的表現內容。這樣的內涵解讀,是特定時空環境的真實紀實,是強大生命意志的辯證思考,是張富清人生及心路歷程的真情還原,是對黨忠誠、與黨同心的革命精神禮贊。如此書寫,凸顯著英雄是人而非神的觀念,見證了張富清平淡生活中的各種鮮為人知的率性風趣,也讓作家在創作中保持著冷峻沉著的藝術力量。

用過往青春寫人生經歷,用生命悲歡寫不老懷念。作品中的張富清之所以真實,有著屬于自己的個性,這些都和作家的人文書寫相關。文字有溫度、故事有深度、思想有力度,才能全方位反映人物的不凡風貌,才能從點滴中展現老一輩革命者的氣質和精神,才能在主流價值的拓展中講好中國故事。淡泊名利、堅忍負重,是張富清的本質,更是代表著個體背后的英雄集體,代表著精神建構下的內心堅守。作家著墨人的內心世界,從中挖掘著平凡中的記憶,這些有血有肉的情節,有著往事的思考,有著時代的榮耀,不時地觸動著內心的柔軟。可以說,作家溫暖妥帖的筆觸之下,呈現出的是現實的畫面影像感,讓人真切的感受到張富清的人性光輝。
書寫英雄的完美,在表現上卻不是十全十美;將人文情懷巧妙地延伸到創作中,可在人物性格、人格魅力的表現方面仍稍顯薄弱。總體來說,《張富清傳》是真情實感中的探尋,是豐富創造中的繼承,它不斷引領讀者走近英雄,去感受那種純粹和大我,這種突破著審美的英雄敘事,不僅為人物命運染就了鮮艷的底色,也真實折射出了時代圖景下的獨特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