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劉 振,趙 洋,楊培迪,成 楊,寧 靜,劉 勇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茶葉研究所/國家茶樹改良中心 湖南分中心/湖南省茶樹品種與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5
茶樹品種是茶葉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之一,也是茶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2]。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茶葉消費也傾向高檔優質化,名優茶發展呈蓬勃之勢,促使茶樹育種目標由以前的高產向優質、早生轉變[3-4]。安化群體作為我國主要的地方茶樹群體資源,是我省茶樹育種的重要遺傳材料[5-7]。目前,湖南省選育的茶樹品種中,共有13個是直接或間接來自于安化群體,其中有8個是從安化群體中采用單株育種法選育而成,這些良種在歷史上均是湖南省茶葉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如‘櫧葉齊’,品種特性突出,適制性強,特別是制紅、綠茶等品質優[8-15],至今仍是湖南省及周邊省份的重要推廣品種[16],并且目前依然可作為主要茶樹良種推廣利用[17]。
為進一步加強安化群體資源的創新利用,選育適應我國名優綠茶產業發展需求的茶樹新品種,筆者以安化群體種子實生苗為材料,從中選育出早生優質高產綠茶茶樹新品種‘湘茶研1號’,2020年獲國家茶樹新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茶樹(2020)430016。
1986年春,筆者將一批安化群體品種天然雜交后代的茶籽播種于湖南省茶葉研究所長沙高橋試驗基地茶樹觀察圃中,在對這部分種子實生苗群體進行株型、生長勢的調查過程中,發現選育代號為88-02單株(后命名為‘湘茶研1號’)具有優質綠茶品種的“芽頭肥碩、茸毛多、葉色深綠、生長速度快、持嫩性強”等特征;氯仿發酵性試驗發現,其葉片發酵較慢、顏色較暗。綜合其表現,筆者初步判斷其為適制綠茶茶樹品種。經連續三年進一步鑒定后,1988年9月開始扦插育苗,1994年布置品種比較試驗。多年品比試驗結果表明:‘湘茶研1號’芽葉茸毛多、持嫩性強、發芽早、氨基酸含量高,制綠茶香氣高長、滋味鮮爽,產量高、抗逆性強。
1994年3月,在湖南省茶葉研究所長沙高橋試驗基地品種園內布置品比試驗,對照品種為國家級綠茶品種‘福鼎大白茶’,參試品種茶苗均為1足齡無性系苗。試驗地面積28 m2,采用單行雙株種植,種植規格140 cm×33 cm,隨機排列,3次重復。施肥、耕作等田間管理一致。
1.3.1 植物學性狀
觀察其植株、葉片特征、芽葉性狀等。方法:參照《茶樹種質資源描述規范與數據標準》進行。
1.3.2 物候期
從1997年開始持續觀察三年,各品種選擇15個帶葉芽梢(剪口以下第一個)定點觀察,以達到30%為標準分別記錄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初展期。從春芽萌動后始至一芽三葉期止,隔天觀察一次。
1.3.3 鮮葉產量
產量鑒定從1997年開始持續四年,春茶采一芽二葉,夏、秋茶分別采一芽二、三葉及同等嫩度對夾葉,按小區記載產量。
1.3.4 生化成分
從2004年開始,當春茶第一輪新梢長到一芽二葉開展時采摘一芽二葉制蒸青樣,送湖南省茶葉檢測中心分別測定水浸出物、茶多酚、游離氨基酸、咖啡堿等的含量。其中,水浸出物含量采用全量法(GB/T 8305—2002),茶多酚含量采用酒石酸亞鐵比色法(GB/T 8313—2002),游離氨基酸含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GB/T 8314—2002),咖啡堿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8312—2002)。
1.3.5 茶葉品質
從2002年開始持續3年,當春茶第一輪新梢長到一芽二葉開展時采摘一芽二葉制烘青綠茶,送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等單位專家審評。評審方法參照國家茶葉感官審評方法(GB/T 23776)進行。
1.3.6 抗性
從1988年開始采用大田自然鑒定法進行。按五級評分制,取三次重復(每小區10個點)的平均值。根據受害指數確定抗性指數和抗性強弱。
‘湘茶研1號’為灌木型,分枝角度50.2±2.6°,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長10.88 cm,葉寬 3.75 cm,葉面積 28.56 cm2,屬中葉類。R值2.90,長橢圓。葉脈對數12.1對,葉邊鋸齒密度為4.49個/cm,葉質柔軟,色澤深綠,葉片漸尖,葉面平展,葉身內折,上斜著生(39.1±1.4°)。芽葉黃綠色,多茸毛,持嫩性強(表1)。葉片解剖結構表明,‘湘茶研1號’的葉片、海綿組織、下表皮均厚于對照‘福鼎大白茶’(表2)。

表1 ‘湘茶研1號’葉片性狀Table 1 Leaf Characters of Xiangchayan 1

表2 ‘湘茶研1號’葉片解剖結構Table 2 Dissection Structure of Xiangchayan 1 leaf
經1997—1999年3年觀察,‘湘茶研1號’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和一芽三葉期與對照‘福鼎大白茶’相當,屬于早生種(表3)。

表3 ‘湘茶研1號’新梢物候期Table 3 Phenological Period of Xiangchayan 1 Shoot
1988年開始連續3年采用常規方法扦插,次年11月調查株高、莖粗、葉片數、分枝數、成活率、出圃率,并與對照‘福鼎大白茶’比較。‘湘茶研1號’扦插成活率為82.7%,茶苗生長勢強且整齊,出圃率為64.2%,高于對照組,且茶苗的株高和莖粗能達到出圃標準的相對數量明顯高于對照,特別是株高比對照組高25.8%,表現出具有頂端優勢強的特點(表4)。

表4 ‘湘茶研1號’扦插苗生長勢Table 4 Growth of cutting seedlings of Xiangchayan 1
品比試驗定植后每年進行1次定型修剪,共進行 3次,分別按 15 cm、30 cm 和 45 cm 高的標準進行。第2、3次修剪物重量測定,‘湘茶研1號’高于對照‘福鼎大白茶’44.00%,‘湘茶研1號’表現除了年生長量大的特征(表5)。量取新梢發芽點到頂芽長度以確定春梢長,結果表明‘湘茶研1號’春梢長為26.8 cm,比‘福鼎大白茶’21.6 cm高27.3%,進一步表明‘湘茶研1號’具有頂端優勢強的特點。

表5 ‘湘茶研1號’定型修剪物重量Table 5 Weight of finalized trimmings from Xiangchayan 1
從1997年至2000年(第4至第7年生)連續4年品比試驗產量鑒定結果表明,‘湘茶研1號’平均年產鮮葉1001.45 kg/667 m2,比對照‘福鼎大白茶’高63.99%(表6)。

表6 ‘湘茶研1號’鮮葉產量Table 6 Output of fresh leaves of Xiangchayan 1
由表7可知,‘湘茶研1號’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福鼎大白茶’,內含物豐富;酚氨比值低于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具名優綠茶品種特點。

表7 ‘湘茶研1號’鮮葉生化成分Table 7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resh Leaves of Xiangchayan 1
‘湘茶研1號’制烘青綠茶翠綠多毫,條索緊細,香氣高長,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醇爽,葉底黃綠嫩,具有適制高檔名優綠茶的品質特征,感官審評品質顯著高于適制綠茶的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表8、表9)。

表8 ‘湘茶研1號’烘青綠茶品質感官審評結果Table 8 Sensory Evaluation of Baked Green Tea using Xiangchayan 1 as magterial

表9 ‘湘茶研1號’烘青綠茶感官審評結果Table 9 Sensory Evaluation Results of Baked Green Tea using Xiangchayan 1 as material
分別于1996年7月夏初癭螨爆發期后及2000年2月霜凍后和2000年8月高溫干旱后在品比試驗區對參試品種及對照進行抗性鑒定,計算出受害指數。結果表明,‘湘茶研1號’抗寒、抗旱能力及抗癭螨能力與對照相當(表10)。

表10 湘茶研1號抗性鑒定結果Table 10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Xiangchayan 1
無性系茶樹良種‘湘茶研1號’為灌木型,早生種。分枝角度50.2±2.6°,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著生角度39.1±1.4°,上斜狀。葉長10.88 cm,葉寬3.75 cm,葉面積28.56 cm2,中葉類。R值2.90,長橢圓形。葉脈對數12.1對,葉邊48.7個鋸齒。葉尖漸尖,葉質柔軟,色澤深綠,葉面平展,葉身內折。芽葉黃綠色,多茸毛,持嫩性強。
‘湘茶研1號’內含生化成分豐富,春季平均水浸出物41.45%±2.96%,茶多酚25.40%±4.35%,氨基酸4.10%±0.83%,均高于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酚氨比6.20,具有適制綠茶的品種特點。制烘青綠茶翠綠多毫,條索緊細,香氣高長,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醇爽,葉底黃綠嫩,感官品質優于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
‘湘茶研1號’產量高,平均年產鮮葉1001.45 kg/667 m2,比對照‘福鼎大白茶’高63.99%。抗寒、抗旱性、抗病蟲性與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