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萬渡
(三明市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65000)
在城市經濟中,工業園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主體。但隨著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園區對周邊山體的破壞越來越大,與周邊生態環境的矛盾也在不斷加劇。本文以福建省某工業園的開發建設為例,對園區的建設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園區建設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以期對福建內陸山區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規劃工業園位于福建省溫郊鄉南側,距縣城約22km,距嵩口高速互通口約8km。地塊東、北為自然山體,南至791縣道,西至規劃高速連接線,用地面積1.99km2。園區內現狀地形主要以山林地為主,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高程350~425m。現狀部分地塊已經平整,但尚未開發建設。園區內現狀用地主要為村莊用地、工業用地、排水用地和山林地。
在園區有塘源村、半畬村部分村莊房屋,其中,半畬村已搬遷至桐坑村安置,房屋已空置,塘源村用地房屋主要為生產配套設施用房,包括烤煙房、農具房等。半畬村房屋已作為選礦廠配套設施用房,目前無居民居住。現狀建筑質量等級較低,大多為土木結構房屋,房屋排列不整齊,環境較差。
園內工業用地為三類工業用地,目前入駐項目主要有福建高寶礦業有限公司、福建永福化工有限公司、雅鑫項目、氟化稀土等。同時,聯星涂料項目、中欣氟材、新型建材等項目已有入駐意向。
1.2.1 入駐企業獨立發展,未形成上下游產業聯動
入駐企業包括雅鑫企業、高寶礦業、永福化工。其中,雅鑫企業位于園區西南側,用地面積10公頃;高寶礦業位于園區中部,用地面積8.66公頃;永福化工位于園區東側,用地面積5.91公頃。企業目前自行成型,選址獨立,企業間無產業聯動。
1.2.2 園區配套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能力弱
園區內現有配套設施包括污水處理廠、福寶變電站和水廠。區域內無居住用地。
(1)污水處理廠。現狀污水處理廠位于園區東側,一期基本建成,現狀處理能力為600t/d。但處理量不能滿足未來園區發展需求,需對該廠進行擴建。
(2)福寶變電站。園區內現有35kV福寶變電站,位于園區東北側,該變電站為企業變電站,為高寶企業提供服務。園區內其他企業供電由791縣道上電力線提供電力。
(3)水廠。規劃水廠位于園區東北側,接矮洋水庫。但規劃水廠標高378m。園區擬建新水廠位于園區東側,標高420m。
現有的園區設施僅能滿足企業現階段發展需求。園區后期發展的消防、電力、供水、排水等需求均無法滿足。
1.2.3 企業自由開發,生態破壞嚴重
入駐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園區內用地生態破壞嚴重,尤其對周邊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在入駐企業50m范圍內的植物,因企業產生的廢氣、廢物、廢水等的污染,生長情況較差。園區為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對自然山體隨意開挖,嚴重破壞了原有自然山體的生態環境。
原控規在規劃過程中,為滿足園區發展需求,最大化利用土地,規劃對園區內所有用地均進行開發建設。規劃園區內除少量綠化用地外,均為工業用地。原控規土地利用規劃見圖1。規劃雖然較大程度地對土地的價值進行利用,但大面積工業用地的開發建設極易導致園內景觀單調,且由于缺乏內部綠化等景觀,致使園區內無景觀可言。

圖1 原控規土地利用規劃圖
原控規中考慮到企業使用需求,以大地塊進行布局,用地以周邊道路的標高及現狀用地標高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土方調整后,園區內基本滿足土方平衡。
園區內在豎向、土方上滿足設計要求,但由于規劃以大地塊為主,同時對地塊標高未進行合理調整,地塊在平整時填方量、挖方量均較大,不僅投資成本較大,而且對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
原控規設計過程中,以園區生產功能為主體,園區內以路為軸,形成沿路景觀。規劃雖然滿足園區的生產功能需求,但缺乏園區與周邊環境的生態控制,容易導致園區在未來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破壞。
對用地的條件進行分析,在多個要素中,確定以自然環境要素為其分析的主導要素,同時還包括地面條件、植被現狀、地域氣候、水文特征等。對各類要素進行獨立分析,確定規劃范圍內各類敏感因子的分布情況,形成敏感因子分布圖,對各分布圖進行疊加、拓撲分析,從而形成規劃范圍內的敏感分析圖[1]。以敏感分析圖為藍底,結合用地的高程、坡度、坡向、道路交通、現有企業情況,對用地進行分析,最終形成用地的適宜性分析圖。
空間布局是生態工業園區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織形式,是產業新城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2]。產業的空間布局不僅要考慮外部空間結構,更重要的是要從內部空間結構進行研究。從外部空間的條件看,園區的產業是城市、區域城鎮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處理好園區與區域的關系,是對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延伸。從內部空間進行分析,構建一個產業聯系緊密、功能協調的產業格局是非常有必要的。園區內部產業的緊密、用地協調有助于園區更加健康、有活力地發展與建設。
規劃區屬于山地用地,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土方平整。為更好地開發與建設,減少因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因地制宜,綜合考慮現有企業、用地等因素[3]。通過多方案、多維度地分析考慮,采取不同的方式,減少工程對環境的破壞,減少開發成本。
規劃區及其周邊用地以山林用地為主,其生態環境條件優越。考慮規劃區內未來為化工類產業,其建設、生產過程中會對周邊產生各類污染,規劃設計過程中,可結合其環境污染情況,預留出綠化隔離區[4],預留生態空間,提升園區環境。
4.1.1 用地敏感因素分析
運用ArcGIS軟件平臺,以現有地質因素、水文因素、植被因素三個因素為基礎,以高程、坡度、坡向、植被、水文等數據進行敏感性分析建模。通過軟件對各類因素、數據的疊加、分析,最終形成規劃區內各區域的敏感值。結合敏感值,對園區進行分區,劃分為高度敏感區、中度敏感區和低度敏感區。
4.1.2 用地適宜性分析
通過用地敏感性分析,再結合現有企業、交通等因素,進一步分析用地的適宜性。通過分析,規劃區可劃分為適宜建設區、控制開發區和生態敏感區。同時,對周邊用地規劃進行分析,并作為生態敏感區進行控制。結合適宜性分析,對園區范圍的規劃進行適當調整,以保證未來園區開發建設的安全性。
4.2.1 明確園區發展方向
園區的發展應立足其生態本底和發展潛力,同時考慮與村莊建設用地有機協調,考慮與城市、區域空間及周邊其他工業園區的錯位發展。針對園區企業未形成完善的區域產業問題,對入園企業進行產業引導。
4.2.2 規劃發展目標
以拓展用地空間、推動供給側改革、盤活土地資源為目的,提升環境品質和特色,塑造園區魅力,促進園區轉型升級,催生發展動力,吸引人口遷入,提升園區活力,推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增加園區發展潛力。
園區現有產業以氟化工及其相關產業為主,結合三明市、清流縣區域產業的發展定位,將園區性質定位為:以氟精細化工及上下游產業和精細化工為主的工業園區。
4.2.3 對入駐企業的限制
規劃園區以發展精細化工為主,結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4754-20117)中對產業的分類,園區現狀企業發展的產業主要為編號2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故在規劃設計中,嚴格要求新入駐企業的類型及工藝質量,提升園區內產業的集聚效應及資源再利用。
規劃工業園區內,主導功能以工業用地為主,周邊現有村莊可以滿足園區對居住的使用需求。同時,園區周邊規劃建設的消防站、園區內的變電站、供水廠、污水廠等配套設施可以供園區近遠期使用。規劃對園區的內外各種設施進行統籌考慮,并結合園區對其他設施的需求,對園區進行優化布局。
規劃園區主導用地功能為三類工業用地,同時配有公共設施,包括社會停車場用地、供水用地、供電用地、供燃氣用地、排水用地和加油加氣站用地。用地布局上應注重對周邊環境的保護,包括土地使用、道路交通以及景觀風貌建設等方面,使之與周邊自然環境有機結合。通過規劃,提供合理、優化的用地布局和便于操作的土地細分方案,使規劃區的開發更加合理有序。土地利用規劃圖見圖2。

圖2 土地利用規劃圖
規劃園區為山林地,故在對用地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對地塊的標高、分臺等內容進行統籌考慮,進而降低開發成本,并為園區的綠化景觀提供有利條件。
考慮到現有用地部分已經平整,規劃中通過多方案比選,如分臺處理用地高程和分地塊處理高程。
分地塊處理高程方式即規劃地塊以道路標高為依據,對地塊標高進行適當調整,地塊間預留適當空間作為地塊邊坡等用地。通過規劃、設計、計算,規劃總填方量約6281749.40m3,總挖方量約6246757.30m3,整體膨脹率1.005,根據園區開發時序及地塊土方的填挖方量,園區部分土方進行外運,外運土方量634099.2m3,外運后,園區整體膨脹率為1.1。
分臺處理高程方式即規劃地塊進行分臺處理,上下平臺之間保留充足的邊坡空間,平臺內高程基本相同,規劃園區東西分區均分為上下兩個平臺,其中,東部分區的上下平臺高差約20m,西部分區的上下平臺高差約30m,經計算,其總填方量約4753324.06m3,總挖方量約4351584.41m3,整體膨脹率1.09。
通過數據分析可知,分臺處理比分地塊處理更有利于園區的開發與建設,降低園區開發成本。
通過提高綠地率及綠化覆蓋率作為塑造規劃區特色的基礎及前提,將綠地系統與規劃區景觀環境規劃、生態建設、形象建設相結合,開發具有特色的綠地景觀,創造優美的綠化景觀空間。
綠地建設應符合生態要求,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指導,強調規劃區原生態的保護,避免大開大挖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充分利用周邊生態資源,有效組織空間景觀要素,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注重區域生態環境的協調和總體生態格局的控制,加強縣道及高速連接線沿線的景觀建設,打造沿路景觀軸,形成豐富的沿路景觀界面,充分彰顯山地的特色和產業園區的景觀格局。
4.5.1 總體布局
將規劃區內綠地劃分為防護綠地、保留的自然山體。其中,規劃防護綠地主要為平臺之間及道路沿線的防護綠地,形成了規劃區主要的防護綠地系統。自然山體為沿規劃區北側,結合現狀地形特點,將現狀植被良好、難以利用的自然山體予以保留,形成生態自然界面。
4.5.2 生態隔離圈
規劃園區為化工園區,不可避免地對原有的生態環境產生破壞。為了保障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及生態系統,同時降低化工園區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規劃中劃定一定的范圍作為生態隔離圈,保證園區與周邊居民生活及生產的安全。
對現有產業的污染物、污染影響范圍及未來規劃的園區范圍進行分析,并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將園區外300m范圍劃定為生產影響范圍圈。將該范圍劃定為生態隔離圈,以保障區域的安全生產。
工業園建設是城市發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須以生態保護為前提進行統籌規劃。本文從福建省某工業園的現狀出發,對園區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該園區的規劃策略及問題解決思路:結合生態敏感區,劃分用地條件;引導產業規劃,對空間進行合理布局;合理控制高程,減少用地填挖方;注重環境保護,預留生態空間。實踐證明,該策略和思路提高了山地工業園建設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