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斌
(中科院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為貫徹落實兩會精神,同時進一步實施《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加快三明市區群眾文化工作進程,完善三明市區文化公益設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娛樂需求,文化藝術館的建設將促進三明市區文化產業建設,更好、更快地落實三明市區整體的文化發展戰略。
隨著體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三元區現有的體育設施與活動場所已無法滿足訓練、比賽和群眾體育活動的需求,也制約了三元區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由于缺乏專業的體育館,無法承辦高水平的體育賽事,阻礙了城市文體藝術的交流與發展。三元區文體中心的設計與實踐是踐行科學發展觀,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1]。本文就三元區城市文體中心規劃與設計進行分析。
三明市三元區文體中心項目位于三明市三元區東霞C地塊,項目總用地面積14561.27m2。總建筑面積26855.11m2,地上建筑面積17424.26m2,地下建筑面積9430.85m2;容 積 率1.26,建 筑 密 度44.16%,綠 地 率20.00%。項目所在地周邊交通便利,與三明動車站隔沙溪相望。南面為G205長深高速,城市道路、富興路所圍繞,可快速抵達動車站。
項目四周為規劃道路,完成后規劃道路標高比基地紅線現狀標高高出約5.0~7.0m的高差,項目用地紅線形狀基本為不規則形體。北側為16m寬的規劃支路1,東側為12m寬的規劃支路2,道路以東為東牙溪及沿河綠化帶,南側為11m寬的城市次干道輔道及19m寬的高架橋,西側為21m寬的規劃支路3。項目周邊地塊北側為東霞新村,東側為東牙溪與東霞小學,西側為部隊用地及御江首府,南側為農田,交通便利,環境優越,場地內無珍稀動植物及文物古跡分布。
三元區文體中心作為多元化、復合型的文體中心,包括全民健身中心與文化藝術中心,其中全民健身中心大樓定位為多功能體育綜合館,既能滿足賽事活動的設施要求,平時又能滿足體育教學、全民健身、運動社交等多功能的空間需求。文化藝術中心定位為綜合性文化館,包含演藝廳、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配套一站式文化場館。
該項目在充分考慮其荷載、管理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單獨或合并設計。定位為城市的公共建筑,使用對象為全體城鄉居民,設計主要目的是突出開放性、靈活性、舒適性、綜合性、高效性、節能環保和人文服務,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空間充足、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大型綜合性建筑。
項目建成后,全民健身中心在軟件配套服務上應具有如下功能:提供健身設施服務,健身指導服務,競賽活動服務,健身組織服務,體質測試服務,健身教育服務以及娛樂休閑服務。文化藝術中心成為一個融學習閱讀、信息交流、文化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化建筑,成為三元區重要的知識信息樞紐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代表三元區文化形象的標志性建筑。
文體中心在整個城市化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一個地區的標志性建筑群組,其功能大多較為復雜。文化藝術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分屬兩個單位獨立運營,今后可能分期進行建設,因而設計成獨立的兩個建筑體。因此在規劃上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本體與城市空間的組合關系;
(2)場地車行交通與城市主干道的銜接關系;
(3)場地內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
(4)多功能復合空間的不同場所之間出入口分配及人行流線組合;
(5)多層建筑中籃球場、羽毛球場、游泳館三個高大空間場所的空間組合對總體布局的影響。
(1)文體分設、分而不離。考慮到文化藝術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獨立運營及分期建設,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建筑整體布局強調與周邊環境的滲透關系,延續城市空間通廊,建筑與周邊形成和諧的對話關系與良好的城市界面。規劃設計時兩棟建筑通過二層的觀景平臺相連接為一個整體(見圖1)。用地東側道路規劃為步行街,成為市民步行休閑運動場所,因而將人行主入口及入口廣場設置在東側步行街上。將兩個車行出入口設置在用地的西側,地下室出入口也就近設置在入口附近。

圖1 文化藝術中心規劃的“山水城”意境構圖
(2)有機連續,多元共生。通過對城市空間的研究,用建筑形體多方案比較的設計方法來研究本項目的形體環境,確定適宜的形體。并明確建筑形態的空間結構和空間等級,確定出積極的社會性活動空間,創造適宜的城市尺度。建筑平行于西側紅線布置,通過退讓東側城市廣場結合東側東牙溪景觀,形成視野開闊、有溪水環繞的景觀,建筑與溪水相互映襯。將用地北側規劃為全民健身中心,南側為文化藝術中心。中間觀景平臺作為市民休閑景觀平臺,便于結合廣場及溪景形成立體景觀空間平臺,下方入口廣場面積較大,作為集散廣場。通過該平臺將兩塊獨立的功能及場地串聯成為有機連續的整體,增加了兩個功能的連續性和互動性。
(3)“山在水中,城在山中,人在城中”。將地方文化融入總體規劃,是對三明城市最好的描繪,本項目兩棟建筑的形體曲線暗合了山峰重巒疊嶂的姿態,與東側東牙溪的水面形成呼應,將古代的山水意象移植于總圖之中,同時也契合了三明傳統建筑土堡的典型代表安貞堡和安良堡的造型特點,全民健身中心借鑒了安貞堡弧形與矩形相結合的構圖特征,矩形代表剛毅和力量,弧形代表柔和與技巧,這是體育健身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文化藝術中心則吸取了周邊水體曲線圓潤的平面構圖,柔和的弧線外形使得文藝中心充滿濃厚的文藝氣質。
(4)運動場所門口化,趣味引導人流。項目用地豎向較為平整,南面規劃次干路1高差較大。地勢平坦有利于土方平衡,在平整的場地上創造有趣多樣的活動集散場地,便于吸引人流,滿足多元運動需求,在居民聚集區打造家門口的運動場所,也是本次設計的重點。
地下一層戰時為甲類核6級常6級二等人員掩蔽所,平時為停車庫,游泳池。地下二層為泳池設備用房;一層為羽毛球、乒乓球館;二層為健身休閑體育活動中心;三層為籃球訓練館、急救室等;四層設置接待休息室、室內健身操房、計時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統、體質測試室;結合功能使用情況,每層均配備更衣室、淋浴間、衛生間、休息區。
籃球場、羽毛球場、游泳館作為全民健身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功能區的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是設計實踐研究的難點。在設計中,采用彭一剛老師以大空間為中心、四周環繞小空間的空間組合形式[1]。結合場地豎向標高,通過多方案比較,綜合考慮空間組織、開發成本等因素,將游泳館結合地下停車場設計既解決了建筑高度上的壓力問題,又豐富了空間組合,在減少對場地的回填土方的同時,也降低游泳池對地下室頂板的荷載過大而帶來的投入成本增加的可能。將籃球場設計于頂層,將屋面設計為鋼結構屋面,減少荷載節約造價成本。通過立體交通體系整合復雜的空間要素。靈活的組織功能單元,緊湊的組織交通流線,既能保證空間彼此獨立互不干擾又能使各功能單元彼此聯系緊密促使其集約高效地發揮建筑效能[2]。
地下一層為停車庫;一層為門廳、展覽廳、數字文化館、培訓教室;二層為一個多功能廳(300人)、化妝室、舞蹈室、器樂培訓室等;三層為休息廳、書畫室、鋼琴室、閱覽室、會議室及辦公室等;四層為圖書用房:借閱區、咨詢服務區、圖書室、閱覽室、會議室等。
“形式永遠追隨功能(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路易斯·沙利文[3]。本方案從平面功能出發,結合立面造型設計,將水墨畫中的三明傳統民居屋頂層層疊疊的山墻面抽象成建筑符號,印刻在建筑立面上,形成造型構成的主要元素,上部藍色的玻璃幕墻如同藍天作為背景,豐富了立面的意境。
文化藝術與書籍息息相關,圖書館是文化藝術中心重要的空間組成,由于人們經常借閱,從而其書架留下部分空擋,形成了錯落有致的獨特造型。建筑提取了書架上書籍錯落靈動的意象特征,作為建筑的立面構成元素,在契合文化藝術中心功能的同時是對路易斯·沙利文的“建筑藝術并不是寫照式地模仿大自然,而是在必然的結構的演變中加以模仿”理念的完美詮釋。
“僅僅創造出讓人們進出的空間是不夠的,還必須為人們在空間中活動、流連,并參與廣泛的社會及娛樂性活動創造適宜的條件”——楊蓋爾[4]。所以建筑設計不只是對其本體的構思,更是城市空間的再創作。三元區文體中心利用基地特性營造開敞空間,豐富城市空間連續界面,增強城市居民親切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為城市活動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
該項目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創造出無限的公共交往可能,成為這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和地域名片。作為城市配套的重要公共節點,它不僅滲透到城市的空間體系中,也需要滲透到城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對城市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本設計從整體的外部空間環境,通過廣場、架空平臺、水景相互滲透聯系。將廣場、景觀緊密編織,相互融合,豐富公共空間的多樣性。通過共享平臺及綠化在維系綠色建筑生態系統平衡的同時,改善建筑生態微環境。通過將建筑和景觀面一體化設計,從建筑內部空間組織以及公共空間、輔助空間的合理布局,使景觀資源最大化利用。將綠化系統由地面綠化、屋頂綠化、室內綠化等組成豐富建筑的第五立面。三元區文體中心以“專業化、多元化、生態化、智慧化”的面貌成為三明重要的知識信息樞紐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新時期三明市三元區重要的標志性文化建筑,見圖2。

圖2 三元區文體中心鳥瞰圖
三元區文體中心項目建成后,將極大地提升三元區文化體育公共綜合服務能力和豐富群眾的文體生活,滿足三元區乃至三明市市民日常運動健身、文化活動的多元訴求。將是加強全民健身的空間載體,打造集群眾體育陣地、青少年業余訓練基地、體育經濟高地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綜合體。文體中心將以完整的硬件配套、科學的運營管理、一流的服務水平,服務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味。
蓋項目在實踐中仍存在不足,未來在豐富建筑創作元素的同時加強對城市整體性的研究及思考,結合城市設計,通過以人為本價值導向等多視角探索,回歸設計的本源,從城市、文化、環境中,不斷實踐與思考。也希望建筑設計師們在國家文體政策的引領下,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適、可持續與美觀相融合的文體類活動場所,構建起城市—文體—人民健康的鏈接,不斷思考與發展文體建筑的業態模式,為中國文體建筑的人本化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