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社社
在小學課程中,小學數學是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小學整個階段的一項長期教學內容。小學數學的知識較為抽象,邏輯性強,因此在小學啟蒙階段,教師就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當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也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在新課改大力提倡培養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與模式需不斷創新,如通過打造高效課堂,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以及數學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而數學知識較為抽象,邏輯性強,所以對于開始學習數學、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學習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這一學科的特點與規律,同時還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符,通過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打造高校課堂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一個關系,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也正是構建高校課堂的過程,通過課堂教學加以實現,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確保學生持久性地保有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課堂的意義及重要性
教學目標能在課堂中高效實現,便稱為高效課堂,其基本特征為自主構建、師生之間互動激發,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高效生成。高效課堂的構建,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主動學習,能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中,調動自我思維、活躍思維,與教師的教學同頻共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數學學科,學習數學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具有重大作用。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不斷構建高效課堂,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以及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及綜合素養,也能為學生的后續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擁有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就意味著能明確如何將數學與生活進行緊密結合,并且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就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在生活中盡情展現數學的魅力,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日常數學教學中運用教學理論,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而投入學習過程中的學生也會常常提出各自的問題或者疑惑。對教師來說,構建高效的課堂就是對學生所產生的一些疑問或者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這也是教師必備的教學能力,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或者產生的疑惑及時進行反思,引入典型的教學案例,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必須以長遠的眼光認識到培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作為立足點,教師要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學生共同進行問題的探索、研究以及解決,在雙方的良好互動下,不斷地引導學生由淺層學習進入深層學習,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思維,這也成為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最終目標。
二、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探析
在小學教學體系中,數學具有重要意義。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都極為重視。但是數學教學又是所有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數學的知識較為抽象,邏輯性、嚴謹性強。而小學生正處于數學的啟蒙階段,其思維以感性思維為主,由感性向理性還需要一個過程;從形象到抽象,更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以及發展。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是陳舊的、具有弊端的傳統教學方法,就容易導致數學教學出現不少問題。一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采用機械、簡單、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法,會對構建高校課堂產生一定阻礙和制約,而且教師的素質無法與時俱進,僅僅表面追求所謂的高效課堂,并不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就自身教學存在的不足,未能經常性地進行審視與反思,也未根據教學中的所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認真思考以及總結,從而及時調整教學。二是隨著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及方法不斷涌現出來,教師應結合實際采取適宜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但是,有的教師未能結合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學情創設、分析和判斷新穎的教學方式,未結合自身的教學情況開展教學,這也導致教學效果出現低效或者無效的情況。加之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較少,教師以自我為主導,采取一言堂的方式,在灌輸式、單向式的這一教學方式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由此其積極性和興趣難以被激發,更無法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一直以來,部分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以成績論英雄”,只要學生考出好成績,則認為學生學得好,而忽視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熱情和能力,這也出現了一些學生雖然拿了高分,但是其能力卻沒有得到發展的現象,不利于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久而久之,也可能導致學生偏離了學習的真正意義。學生在這一受限制的教學情形下,數學思維無法得以培養以及拓展,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則較為緩慢。
三、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課堂的具體策略
(一)日常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的知識較為抽象,其典型特點則是邏輯性強。小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而向抽象性、邏輯性思維轉變需要一定的時間以及一定的方法引導,這也導致一些學生由于一時“轉不過彎兒”而學不好數學。這一轉不過彎兒,實際上也就是如何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認知,將其變得形象化、直觀化,不斷地進行提煉與總結,學會掌握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學好數學,必須具備邏輯思維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這是學生所應具備的數學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條理性、分類化的思維,在數學訓練中引導學生圍繞具體事物進行邏輯分析,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將數學知識變抽象為形象,變虛為實,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內容,學會如何將形象的知識變得抽象,或者將抽象的知識化作形象,提升抽象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提前讓學生準備好較長的一根繩子。在教學伊始,教師創設問題:“通過繩子可否測量出一個圓的周長”,教師以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發散思維,使其開始對虛幻的圓的周長的這一計量長度進行想象,并借助繩子,轉化為親眼可見的且能測量的長度。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想象,想到用繩子繞圓的一周這一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而繞圓一周的繩索的那段長度進行測量得出的數據,便等于圓的周長。通過這一實踐的操作,讓學生數學思維從抽象不斷轉變為形象,再從形象進入抽象的概念提煉,使學生更易于對數學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
(二)激發學生主體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構建高效課堂,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教師扮演好參與者、指導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而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扮演好主人的角色,成為學習主體,積極動眼、動腦、動耳、動手。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建適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在教學“有趣的圖形”這一課時,引導學生認識圖形,讓學生提前準備好長方形的紙張和一把剪刀。教師引導學生先對一張長方形的紙張進行對角折疊,再拿剪刀沿著對角線剪開,引導學生對所剪開的兩部分圖形進行觀察并回答問題,由此引導學生理解長方形的組成特點。在親手參與動手操作并觀察后,學生認識到長方形是由兩個三角形組成的。由此,學生從自己的動手操作以及觀察中發現了這一特點,有利于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拓展認知水平。
(三)寓教于樂,教學中融入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愛玩好動,喜歡游戲是天性。在數學教學中,通過融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游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喜好,教師創設游戲融入教學中,寓教于樂、寓教于學,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探究數學知識的熱情,使其在玩耍中深入探索數學知識,而且興趣不斷被激發,成為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教師結合數學內容融入小游戲,既能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能為構建高效課堂助力。如在教學“比較”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橡皮泥進行同樣物品比大小的活動,鼓勵學生各自利用手中的橡皮泥,捏成圓形或者是相同的形狀,相互之間進行比較,看誰捏出的大,怎么去判斷其大小的。設置這樣的游戲,實際上也是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兩塊橡皮泥捏出的相同物件的大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切實借助這一游戲對課堂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
(四)設置生活問題,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作為一門抽象的學科,數學對小學生來說較難理解。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將生活與數學進行緊密聯系,通過生活元素的介入,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知識,也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愉悅的、生活化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數學應用能力。在數學中有不少的應用題計算,是以生活實例為主的,教師應通過生活化數學問題的創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提高其運用能力。
(五)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進入新時代,數學教學更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理想中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采用豐富多彩的多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課堂的多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情境創設方法,通過一定情境的營造,引領學生融情入境,更好地理解知識、應用知識。如采取表演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和理解知識。又如,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均衡組建合作學習小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積極思考,樂于探究,圍繞共同的問題集思廣益,交流討論,最終解決問題。而無論何種情景的創設,都要與小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相符,才能真正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更樂于參與其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或者是充分調動自我思維理解和掌握知識,使學生的理解力、反應力、觀察力、探究力得到提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六)搭建高效課堂,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礎土壤。而師生在這一課堂上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的互動關系。教師應以富有個性的語言來講解知識,讓學生愛聽,并使其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親其師,信其道。同時,教師應俯下身,傾聽學生的聲音,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讓學生在一種寬松的教學環境下感受學習的愉悅。另外,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教師要耐心對待,既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還要避免直截了當地否定學生、傷害學生,應循循善誘,使學生保有持續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果學生解答問題思路出錯,教師應巧妙地引導,讓學生再思考、再分析,從而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豐富學習經驗。而對于另一些學生所產生的“奇思妙想”,教師可在課下與學生進行討論,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從而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培育地基。高效課堂的打造,需要師生共同的努力,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精彩的講解、有趣的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親歷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不斷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七)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尊重學生差異性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在小組內進行思考和討論,圍繞一些問題各自闡述自己的見解與想法,不但能使生生之間在相互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同時還能集思廣益、積極智慧、開拓思維,使學習效果得以保證。高效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教學要更具有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通過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問題的分層設計、教學評價的分層實施,以及教學、練習、作業的分層布置,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跳一跳,吃果果”,獲得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與發展。對學習上較困難的學生,也可以鼓勵小組內的學生成為小老師幫助這部分學生,或者教師為這類學生提供一對一的輔導。
四、結語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時期,也是起步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高效課堂的打造,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注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課堂,結合具體的教學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對策,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數學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