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幼兒教育的支持,也推動了教育改革進程,有助于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高幼兒事業的競爭力。但是,由于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缺乏系統化的理論及實踐指導,也會對工作推進效果造成影響。除了要依靠幼兒園的教育外,還應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家園共育中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為此,應該逐步創新家園共育的方式方法,增強教育工作成效。
一、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首先,有助于幼兒的智力發展。幼兒智力水平的提升,是提高認知能力與判斷能力的關鍵,教師和家長通過協同配合,共同引導幼兒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是推動智力發展的關鍵。幼兒在正確的行為模式下可以做出更加合理的選擇,增強生活意識,使大腦得到快速發育,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更加游刃有余,為幼兒今后成長與發展提供了保障。其次,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問題是影響幼兒發展中的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很多幼兒受到家庭環境、性格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自卑心理、自閉心理等,導致幼兒身心健康出現問題。通過家園共育來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和干預心理問題,通過類型豐富的實踐活動,帶領幼兒參與交際活動,逐步打開心扉、表達自我,使教師和家長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和個性發展規律,及時采取有效的疏導方法,塑造健全的人格。再次,可以增進家庭和幼兒園的共同合作。幼兒的教育工作不僅要依靠幼兒園,更需要與幼兒家庭形成密切合作,確保整體育人方向的一致性與協同性,有助于幼兒思維品質的發展,使其更快速地適應社會生活。最后,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利用。在家園共育視角下,教育資源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通過資源整合可以為幼兒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從多個角度出發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幼兒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提高綜合能力及素養。
二、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高
家長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是影響家園共育工作持續推進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幼兒園的責任,未能意識到自身的職責所在,因此彼此的合作交流較少,難以構建完善的家園共育模式。幼兒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忽視了人格塑造和習慣培養在幼兒今后發展中的現實意義,這也會導致整體育人成效不高,難以滿足幼兒的個性發展需求。另外,家長和教師的功利心較強,未能從長遠角度出發審視家園共育工作的現實意義及價值,存在嚴重的短視化問題。還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在孩子出現錯誤的行為方式時沒有及時制止,導致幼兒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識不強,限制了幼兒的進一步成長。
(二)教育方法落后
幼兒的自主能力不強,而且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不高,因此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引導才能實現發展。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在家園共育中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會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造成限制。尤其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以說教為主,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教育成效,而且會導致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情緒化問題也十分常見,在情急之下采取打罵教育,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教師在家園共育中往往以家長會為依托與幼兒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缺乏多元化的共育途徑,導致無法在幼兒行為習慣培養中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難以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環境。
(三)協同機制缺失
家園共育工作的起步較晚,因此缺乏先進的經驗,協同合作機制不健全,無法真正體現家園共育模式的優勢,會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部分教師對幼兒家庭情況、成長環境的了解程度不足,因此在教育教學中難以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難以達成一致,而且很多家長工作繁忙,難以抽出時間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實踐活動,影響了幼兒園和家庭的良好合作。教師未能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動與幼兒家長進行交流,不了解家長對幼兒教育的看法,因此難以達到家園共育的目標要求。
(四)未能體現主體性
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幼兒園教育中,都沒有認識到幼兒的主體地位,導致整體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幼兒自主行為習慣和獨立意識的養成。在家園共育中往往采用灌輸式教育方法,幼兒在各類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不高,未能通過趣味化和多元化的方式激發幼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長效化推進。家長、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交流溝通較少,不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因此在采取教育措施時出現沖突和矛盾的問題,未能從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出發,不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要點
(一)提高重視程度
家長和教師都應該提高自身的重視程度,意識到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對幼兒成長的現實意義,在實踐工作中積極做好正面引導與啟發,帶領幼兒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在家園共育工作中,應該嚴格遵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相關內容,遵循公平性及合作性原則,增進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合作,真正為幼兒教育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教師應該主動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向家長傳輸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使其從思想上轉變固有認識,能夠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幼兒園教育的工作要求,積極做好彼此協調與溝通,保障教育方向和目標的一致性。獲取家長的反饋信息,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以便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使家長意識到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需要彼此的共同努力,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改善幼兒的成長環境。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幼兒教育案例的方式,使幼兒家長能夠主動意識到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足和弊端,以更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改善教育行為,在科學有序的環境下積極引導幼兒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教師也應該意識到當前幼兒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幼兒掌握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更要做好幼兒行為習慣的記錄和評估,要科學合理地采取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構建共育紐帶
在傳統模式下,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不暢,會導致各類沖突和矛盾問題,難以真正實現家園共育的目標。為此,應該構建科學合理的家園共育紐帶,增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密切配合,為幼兒的全面發展而共同努力。除了可以依靠線下方式進行交流互動外,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還要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在家園共育中的作用,針對幼兒當前的行為習慣特點加以分析和評估,避免在家園共育中出現信息閉塞的問題。特別是每一個幼兒在個性特點、成長經歷和發展需求等方面都有所差異,教師需要與每一個幼兒家長進行交流,以便制定切實可行的行為習慣培養計劃,促進幼兒的成長成才。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與家長合作溝通,包括QQ群和微信群等,突破時間和空間因素的限制,在第一時間了解幼兒家長的想法和建議,以便在家園共育中不斷提高協同水平,避免造成矛盾問題。在網絡溝通平臺中,家長之間也能互相傳授育兒經驗,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中獲得更多支持。教師可以將幼兒在園內的表現情況以圖片、文字和視頻的方式告知家長,更準確地把握孩子的性格特點和成長規律,為家長實施家庭教育提供可靠依據,解決家園共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問題。
(三)發揮榜樣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和家長在實施家園共育時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帶領孩子健康成長,使其跟隨教師和家長的步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家長保持良好的行為方式,才能在點滴中強化對孩子進行正面熏陶與感染。家長不能采取打罵教育的方式,在孩子犯錯后要通過科學引導的方式使其認識到錯誤并找到正確的做法,避免幼兒產生逆反心理。家長不能亂發脾氣,以避免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父母在處理矛盾時也要盡可能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解決,避免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更應該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養成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教師在幼兒的眼中是一個神圣的崗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的行為習慣產生影響,需要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互動監督與鼓勵,通過自身的正面引導帶領幼兒健康成長。教師和家長也應該注重自我行為的反思,使幼兒形成是非辨別及判斷能力,了解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在共同改進中提高幼兒綜合素養。
(四)開展實踐活動
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僅僅停留于理論階段,而是要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帶領幼兒共同成長。在類型豐富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的行為習慣特點,以便在教育工作中采取更加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化整合與利用。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因此對游戲活動的興趣較高,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時可以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游戲活動中,不僅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兒的行為習慣,而且可以拉近幼兒和家長之間的距離,使幼兒感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關懷,在未來成長中獲得強大的動力。教師要針對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呈現出的行為習慣加以記錄和評估,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結合幼兒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的方式獲得更客觀合理的結果,為后期教育工作奠定可靠保障。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幼兒能學習更多的生活技能,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正確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五)健全協同機制
完善的協同機制,可以確保家園共育工作的有序推進,這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途徑,為資源高效化整合與利用奠定了基礎。教師應該了解家長對家園共育模式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拉近彼此的關系,真正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定期組織家長會,通過面對面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互動,更加詳細地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行為習慣和特點。同時,在家長會中可以傳授更多的教育經驗,幫助家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通過咨詢活動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讓家長參考幼兒園的相關建議在家庭開展教育活動。在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應該以常規細則說明書的方式通知家長,使家長能了解活動的流程和內容、目的等,以便提高家長的配合意愿,共同構建切實可行的家園共育模式。明確家長的基本職責和義務,嚴格執行相關細則要求,使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成為常態化。在幼兒園開設家長園地,增進教師和家長的溝通交流,及時獲取家長的反饋意見,以便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創新。
(六)發揮主體作用
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時,應該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整體教育效果。應該結合小班、中班和大班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制定類型豐富的系列化教育活動,從“衣食住行”等不同角度出發,實施針對性的行為習慣教育,幫助幼兒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了解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行為標準,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不高,因此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提高其認知水平,讓幼兒正確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獲得更豐富的經驗。家長和教師不能采用事事包辦的方式開展幼兒教育,要認識到幼兒的自主性,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培養獨立生活意識,這是引導幼兒快速成長的關鍵途徑。在班規和家規建立中,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意見,通過商討的方式共同制定規則,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規則意識,最終使幼兒能夠自覺遵守規則,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
(七)提高教師素養
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也是推進家園共育的基礎與前提,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加強自主學習,認識到家園共育的深刻內涵,結合自身的教育工作加以融合應用,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教育路徑。幼兒園應該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通過專業化培訓的方式使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引入更加先進的家園共育方法和模式,解決實踐工作中的難題。提高教師的組織溝通能力,使教師能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主動與幼兒家長溝通互動,確保家長更全面地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積極引導幼兒家長配合,共同做好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工作。增進教師之間的交流探討,分析家園共育中的問題及原因,并在后續工作中持續改進。
綜上所述,以家園共育模式為依托,逐步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同時也有助于資源整合與利用,增強幼兒教育實效性。但是,由于在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也會導致家園共育工作的推進效果受到影響,包括了重視程度不高、教育方法落后、協同機制缺失和未能體現主體性等。為此,應該通過提高重視程度、構建共育紐帶、發揮榜樣作用、開展實踐活動、健全協同機制、發揮主體作用和提高教師素養等途徑,不斷提高幼兒教育工作水平,真正發揮家園共育模式的優勢與價值,引導幼兒全面發展。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