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夢林
《程器》是《文心雕龍》的第四十九篇,《程器》篇中“程器”的意思就是要衡量文人全方面的才能。“程”是衡量、考核的意思,“器”是指“材器”,包括文學才能、政治才能和品德修養等各方面的內容。《文心雕龍·程器》篇中“器”字共出現了四次,每次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一是代表實用價值這個含義,引申為人的“才干、才能”。二是表示利器,引申為“才能”的含義。三是指品德修養。四是喧囂的意思,本文不做分析。其中“實用價值”和“利器”代表的含義都是指“才能”,文章結尾處代表的含義是“品德修養”,“器”字的這兩種含義正是劉勰“程器”篇所強調對人才考核的兩大標準。本文就“器”在文章中的不同語境及不同用法來分析《文心雕龍·程器》篇中“器”的不同含義的同時研究其理論作用。
“器”字第一次出現是在開篇的第三句話,“蓋貴器用而兼文采也。”[1]劉勰指出《周書》中評論人才是以木公選材、制器、染色作比,不僅強調要注重實用價值還要重視文采。“器用”在這里的表層含義是“實用價值”,從一個真實具體對人有作用的實體物件引申出指物的“實用價值”這個抽象的含義,結合上下文可知此處的“器”應由“實用價值”引申為人的“才能、才干”,劉勰所要強調的是文人不能只注重外在,要注重自身才能的提升,才能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效力。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器”字最初的含義是“皿”,指的是像碗盆碟之類的容器,后普遍與工具等意義連用,因此“器”的語義引申為具有某種用途和目的的工具,指工作時所需要的器具。而后“器”字又不斷突破原有的指涉范圍,從原有的指器皿到指所有具體有形狀的物體。《易經·系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古人將世界劃分為“道”與“器”兩個哲學層面,這里的“器”是指與無形的“道”相比有形的存在。《易經·系辭》:“形乃謂之器。”這里的“器”指的是器具,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都稱之為“器”。《韓非子·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這里它的含義都是指用來裝東西的器物。再比如,古代將木工工作時用的曲尺稱為“器直”,供玩賞的器物稱為“器玩”,“器”的這些含義統一都是指真實、具體、可觸摸的器物。《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何晏引包咸古注:“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無所不施。”[2]后用以稱贊人的多才。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3]器物一般都具有單一性,只具備一種固定的功能,這里是指君子不應像器物那樣局限,只具備一種功用,強調文人要具備多方面的才能。這里“器”字由“器物”引申為器物的“用途、功能”,而劉勰的“器用”是由“實用價值”引申為“才能,才干”,這兩者的引申義不同。
“器用”的含義最開始也是從“器”的本義出發,代表“兵器、武器、食器”等具體實物含義,如在《國語》中“器用”就是指兵器和農具。“器用”早在西漢時期王褒的《圣主得賢臣頌》中就被引申為抽象含義,將“器用”比作“人才”,《三國志·吳志·蔣欽傳》中“ 盛(徐盛)常畏欽因事害己,而欽每稱其善”,裴松之注引晉虞溥 《江表傳》:“ 盛忠而勤疆,有膽略器用,好萬人督也。”[4]這里的“器用”也引申為抽象含義“才干,才具”,袁宏《后漢紀·章帝紀下》:“ 寵奉事先帝,深見委任。若以歲月言之,宜蒙受功勞之報;以才量言之,應受器用之賞,不可以機微之故,以傷輔政之德。”[5]這里的“器用”是作動詞“重用,使用”的意思。由此可見在劉勰之前,“器用”這個詞就被引申為抽象含義,不同的是劉勰這里的“器用”是表示“實用價值”,將“器用”作為實用價值這個含義來使用。劉勰從“器”的本義出發,從對人們有用的工具,引申為抽象含義“實用價值”,實際含義是指一個人的“才能、才干”。聯系上下文,“蓋貴器用而兼文采也。”“文采”指的是加在器具上的色彩,此處的含義是指文章的華采,“器用”指的是實用價值,這里劉勰引申為要重視人的才能、才干,要有真材實料,而不是空有其表,即劉勰強調評論人才既要注重實用又要兼及文采。
“器”字在《文心雕龍·程器》中第三次出現是在第五段開頭,“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1],這里的“器”是指“利器”,鋒利的武器。“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這句話出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這里的“器”本義是指“利器”,后人將“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概括為“藏器俟時”,比喻學好本領,等待適合施展的機會。因此劉勰此處的“器”應理解為它的引申義“才能”,指的是人能夠保全自己的卓越才能或超群技藝。關于“利器”的用法,在《后漢書·虞詡傳》中“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5]也與劉勰此處用法相同,差別在于《后漢書·虞詡傳》中是將“利器”比作的是杰出的英才,而劉勰此處“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中的“器”是指人的“才能、才干”,但總體上都是從它的實義引申出來的抽象含義。
“器”字在《文心雕龍·程器》中第四次出現是在文章的結尾,“雕而不器,貞干誰則”[1],這里的“器”是指內在品德素養,與之相對應的是“雕”,“雕”是指華美的外表,“器”是指內在的品德修養,這是從“器”的本義引申而來,“器”通俗地說就是“東西”,器具,就是用來裝東西的器皿,因為器具能容納東西,因此此處劉勰引申為更深層的含義,指一個人的“內在品德”,人就像容器一樣,如果徒有華美的外表而腹中空無一物,則會華而不實,劉勰在這里強調的是卓越的文采還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支撐,優秀的人才應德才兼備,空有其表、華而不實的人終將被世人所唾棄。
經過分析總結得出“器”字在文中主要代表了“才能、才干”和“品德修養”兩種含義,在作“實用價值”和“利器”含義時,“器”字所指代的是人的“才能、才干”。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器”所指代的是人的“品德修養”。“程器”篇的主要內容是論述了劉勰對文人標準的要求,探討從“器”字所指代作家自身的才能和道德品質兩層含義與創作之間的關系。
“器”字最先用于人物品評,在西晉陳壽的《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6]這里陳壽將“大器晚成”中的“器”字引申出“有才能,才干,人才”的抽象含義,“大器”是指那些能擔當大事或做出大事業的人才。劉勰將“器”字從人物品評中引申到文學評論,開始重視“器”在文學作品上的用途,具有一定的先進思想意識。“程器”篇的“器”字在《文心雕龍》中意義非凡,“程器”篇承接了《文心雕龍》前面對創作理論的論述,轉而探討作家主體對文學的影響,提出衡量人才要從多方面考慮,體現出劉勰作為文人自覺意識的覺醒。“器”字在文中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指“才能、才干”,二是指“品德”。而這兩點正是劉勰“程器”篇中強調對人才考核的兩大標準。
劉勰在文章中首先強調的是文人要有才能,創作首先要求文人具備創作的才能,才能是進行文學創作的第一步。《文心雕龍》的前半部分劉勰花費大量的篇幅來論述創作原則、方法和技巧,可見劉勰對培養創作才能的重視程度。漢代選官制度開始,選拔人才重視對人物品德和聲望的考核,魏晉時期起初品評人物重才,后受玄學的影響,人物品評開始轉變為重風采,往審美方向發展,劉勰針對這種風氣進行了深刻反思,于是提出要重視德才兼備,試圖匡正時弊,以正風氣。劉勰在“程器”篇開篇就提到了文人創作才能的重要性,“蓋貴器用而兼文采也”[1],木材需要被砍削制作成器具然后再染上朱紅漆,既要追求工具的實用性,又要重視美觀。劉勰在這里暗示文人的成才不僅要重視文采還必須練就卓越的才能。“器”字表意是“實用價值”,實際上代指的是作家的“才能”。同樣在文章的第三段,劉勰再次提到“器”,“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1],將利器藏起來等待合適的機會,劉勰傳達的觀點是文人要具備基本的才能,等到合適的時機再施展。這里強調文人要養精蓄銳,突出了積累知識、提升才華的重要性。劉勰在文章中強調的才能實際上包括文學才能和政治才能兩個方面,王元化認為劉勰在《文心雕龍·程器》篇中闡述了學文本以達政的思想,筆者贊同王元化的這個觀點。劉勰認為文人不僅要發揮自己的文學作用,更要將這種作用報效于國家,實現政治教化的功能,在文學和政治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中國自古以來就推崇“德”的重要性,提倡以德立身。劉勰強調文人品德的重要性其實是對我國儒家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儒家強調文人要知行合一,才能明道。文與德是無法割裂開來的,一個人的文章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要知行合一才能履行圣人之道。文人要實現自己的價值,還需注重品德的修養。文人要寫出優秀的文章需要美好品德的支撐。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強調將“立誠”與“修辭”聯系在一起,強調文人品德修養對文章創作的重要性,劉勰強調既要重視才能又要重視品德修養,實際上是要求文人要“德才兼備”。劉勰意識到“文人無行”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舉出了文人有才而無德的例子,提醒文人要重視自身道德品質的修養。隨后又列舉了屈原、賈誼、鄒陽、枚乘、黃香、徐干等六位才華橫溢且品德高尚的文人楷模,闡明了文人要德才兼備的主旨。重視文人的道德品質,是因為文人的品行往往可以主導文章是否優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是否正確,文人德才兼備才是經世治國之才。因此劉勰強調要重視文人的道德品質實際上是為規范文壇風氣,為國家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
《文心雕龍》分為“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剖情晰采”三大板塊,今之研究者又“剖情晰采”分為“創作論”和“批評論”兩大板塊,前二十篇屬于“創作論”,后五篇屬于“批評論”。《文心雕龍·程器》正屬于“批評論”中的最后一篇。“剖情晰采”前二十篇是結合“論文敘筆”中論述寫文章的具體要求,通論文章的創作理論。后五篇是對前面所論述的補充,提到了創作過程中還需考慮的其他因素。前面論述具體創作的方法和原則,后面劉勰提出了身為文人不僅要寫得出好文章,還需要考慮一些主觀因素,這些因素對文章的創作也十分重要,在“程器”篇中就強調了“才能”和“品德修養”的重要性。劉勰在《文心雕龍·程器》篇中強調的是文人應兼修品德和才能,積極參與到國家政治層面上,通過文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社會功能,建功立業,才能成為后世之典范。《文心雕龍·程器》是第一篇強調要重視文人發展前途的文章,前面具體論述文人應該如何創作,后面進一步深入,論述除了要知道如何創作之外還需考慮文人自身的因素,重視創作主體的主觀作用,提倡文人要重視文德。“程器”篇補充了劉勰論文創作以外的內容,豐富了《文心雕龍》的內涵,使《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更加完整。
《文心雕龍·程器》篇中“器”字共出現了四次,每次代表的含義各不相同,但都是從它的本義衍生而來。劉勰在“程器”篇首先指出文人要有才能,且提出了才能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要重視品德修養,強調了文人除有才有德之外,還需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文章要發揮經世致用的社會作用,為國家服務的政治作用。而這兩點內容正是“程器”中的“器”字所包含的深意,要了解劉勰“程器”篇的深刻含義,就必須了解“器”字在文章中不同語境所表達的不同含義。劉勰用“器”字作為衡量人才的準則,主要是從本文討論的“器”字的兩大內涵出發。“程器”中的“器”字即告誡文人既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才能,又要重視品德的修行。“器”字寓意豐富,含義深刻,未來值得進一步探討其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