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宇
(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 100022)
在當今社會,媒體行業發展得越來越快。媒體的傳播早已不再限于傳統的電視、報紙、雜志和廣播。隨著互聯網媒體等新媒體的陸續出現和發展,新聞傳播的速度可以在一夜之間將消息傳遍世界。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加快了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的速度,第一時間使信息全球化、網絡化、透明化。無論是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大小事件,還是發生在地球各個角落的重大事件,媒體或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媒體傳播任何消息至全球各地??梢哉f,互聯網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技術的進步和運用,使網上的信息內容越來越豐富,由于網絡儲存空間量十分龐大,很多信息快速地被提煉出來,通過新媒體各端口直接發送給用戶,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iPad等,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接收或者發送任何信息(包括新聞、言論等),這種傳播方式可以更方便地讓人們接收信息,比較容易激起受眾的閱讀興趣,讓受眾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1]。
新媒體傳播的主要優勢是傳播速度快,可跨地域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當今時代,在任何一個區域出現的新聞,受眾會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獲知。新媒體傳播與傳統的媒體傳播相比,省下了中間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可以直接將信息通過網絡傳播,有些還可以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更直觀地讓觀眾了解,所以傳播速度會更快。因此,它更具有快捷化的特征,以更簡潔的方式讓觀眾了解新聞信息。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創作和上傳作品,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智慧與才能,因此,短視頻新聞具有明顯的創新性與個性化特征。短視頻制造者有業余和專業之分,水平參差不齊,但比較之下,專業技術較高、視頻的內容較好且制作過程中消耗的成本也相對較高是專業人士的特點;而非專業人士的視頻內容相比之下更為寬泛,缺乏專業制造技術,視頻質量高低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網絡媒體平臺的門檻過低,媒體人只需使用手機拍攝視頻,稍加修飾便可發布在短視頻新媒體平臺上。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非專業用戶變成當前視頻的主要創作者,改變了媒體制作和傳播的格局[2]。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顯著特性之一為傳播的實時性。在互聯網與新媒體的發展背景下,新聞的傳播不再需要記者采訪、記錄、拍照、寫稿、發布等一系列復雜傳統的過程,用戶可以自己發表作品,通過微博熱搜、百度推薦、短視頻推薦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有些重要新聞還可以通過現場直播等方式,使所有人打破地域限制,進而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發生、發展的最新狀態,從而體現出新聞傳播的實時性。
新媒體傳播新聞與傳統方式傳播新聞在互動交流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傳統新聞傳播方式是單向的、被動接收的方式。而新媒體傳播的方式是多向的,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新聞可通過互聯網傳播到各個網頁上,人們還可以發表自己的評論,可以與其他用戶共同探討一個話題,其中主要的形式有微博評論、投票調查、彈幕、百度貼吧等等,通過用戶參與討論,使得新聞傳播的被動性逐漸轉變為主動性,增強了用戶與媒體之間的黏性。
就傳統媒體而言,在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的同時,對報道質量、角度、深度、畫面、音質等方面也有較高的要求。制作一條新聞,其中人力、物力等的成本投入也較高,在傳統新聞生產過程中,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全面的核實,進行幾番校對。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廣泛運用,新聞生產的門檻被降低,人們通過手機來對突發新聞事件進行記錄,雖然使素材內容得到豐富,但只拾取部分片段,使得新聞內容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新聞生產的過程當中,這使得信息數量呈直線增長,卻在選擇和辨別方面增加了難度,導致用戶無法快速對一些不明言論進行判斷,對新聞的真假也無法進行有效判斷,從而使新聞的影響力受到損害。
眾所周知,傳統新聞策劃形式以報道客體的發生狀態為標準,可分為可預見性和非可預見性,如媒體可提前獲知的事件性新聞和重大主題報道,即北京市兩會報道、全國兩會報道、建黨百年、黨的二十大會議等。對于這些可預見性的新聞策劃,傳統媒體可提前安排采訪形式、報道形式,整理好相關的背景材料,可策劃為周期性報道,也可策劃為獨立報道或是聯動型報道??梢赃x擇集中式或是系列式等報道方式。而非可預見性的報道則多以突發報道為主,常采用現場報道、現場直播等形式。就傳統媒體而言,尤其平媒和電視媒體,現場直播存在難度,不但受地域影響,設備、物力、人力準備都是需要時間的。而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這一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短視頻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媒體的視覺語言,融入了更多形式的視覺元素講述故事,使用戶獲取的不再是單一圖文或者音頻內容[3]。堅持移動優先、先網后臺的理念,充分利用受眾對本地化信息的興趣,可以進一步展現更豐富多元的內容。
就傳播方式而言,傳統新聞傳播方式主要靠記者走訪、記錄、編輯,進而報道出來。受眾獲取新聞時事相關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平媒、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范圍相對狹小,受眾接收新聞的渠道非常單一。網絡新媒體的逐漸崛起,使得新聞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巨變,它打破了傳統新聞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人們能快速全面地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隨著新媒體平臺的成熟,現已形成以個人為單位的自媒體,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對社會上發生的時事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無疑提升了信息傳播速度,同時報道內容呈現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特點,使新聞內容更加飽滿,展現方式更加豐富,早已告別教科書一般的語態表達,使信息內容更具時代性,更生動、更有溫度。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對受眾來說,獲取新聞的方式更加快捷,更加多樣化。而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在豐富信息內容、拓寬新聞傳播渠道的同時,還增加了盈利新模式,研究用戶群特性,根據用戶的喜好要求,在提供信息的過程中,使得信息更加具有針對性,對相關獨創內容設置會員制、付費等形式進行盈利模式的探索,在增強用戶黏性的同時帶來盈利。例如,北京廣播電視臺官方音頻客戶端“聽聽FM”是集內容和服務為一體的互動平臺。通過技術驅動、內容創新,聯合近200多名主持人共同打造“廣播電臺”“精品專輯”“互動直播”“用戶社區”四大板塊。推出廣播互動“聊天室”,創新廣播互動方式;在老年、少兒垂直領域打造“爸媽潮生活”“小虎愛推理”“耳邊的青年網絡公開課”等精品有聲內容,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其中兒童推理廣播劇《小虎愛推理》,是專為6—12歲的小學生打造的系列兒童推理廣播劇,聚焦親子垂直領域,是探索廣播媒體精品內容制作與IP運營新路徑初具成效的一次嘗試。該音頻產品從設計之初,就將版權合作、付費收聽、圖書出版、線下活動、衍生品開發等納入運營體系,旨在打造可反復收聽、可營收的精品內容,已制作播出221集。聯合“樊登讀書”共同出品的同名圖書,一套四冊在2022年六一國際兒童節與小粉絲見面。據統計,該劇全網總播放量超6 000萬人次,總訂閱量超12萬人,是一個成功實踐案例。北京交通廣播在2021年5月進行了一次廣播與戲劇深度融合的嘗試,由交通廣播主持人和開心麻花演員合作出演,打造話劇《戀愛吧!人類》,在北京演出十場,每場上座率為100%,現場觀看人數7 600人,票房收入超過184萬元。在此期間,交通廣播的收聽率也得到提高,這是一次廣播與戲劇深度融合的雙向聯動,為打造主持人和品牌活動IP化奠定了基礎,代表著傳統媒體新的嘗試和探索。
部分新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傳遞片面信息,報道內容未經過嚴密取證和嚴謹考究,只為吸引關注,增加閱讀量,夸大事實地將報道的情緒帶向一邊。例如,2020年7月26日起,多家媒體如河南科技報、沈陽新聞頻道的抖音號發布短視頻,傳播“高考結束第二天現離婚潮”、高考結束“多地民政局迎來離婚潮”等相關內容[4]。實際上,這些媒體使用的均是往年的其他報道中的圖片,拼湊制作成短視頻后,再配上高考后離婚潮的文字說明進行發布。收集舊聞中的圖片或視頻,進行拼湊、制作成短視頻后,再配上主觀編造的內容進行發布,是這條假新聞最早出現的原因。而部分大量媒體則直接扒取同行發布的短視頻,在沒有標注來源的情況下,單純地為了追逐流量進行再傳播,擴大了其傳播范圍。而多家媒體的采編人員均沒有嚴格執行稿件三審制,沒能做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使用同一把尺子。只有少數媒體沒有急于轉發離婚潮的新聞,而是先向當地民政部門核實。得到民政部門的回復,當地并沒有出現所謂的高考后的離婚高潮。還有在疫情期間出現的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等虛假新聞,都是源于媒體為了追求快,一味地追求流量,不注明來源,不去官網進行核實,對其他媒體的報道移植照搬,從而損害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更有違新聞基本原則。
近年來,網絡上的各類信息在結構上和內容上相似度越來越高,視頻在框架上都遵循著類似的套路,開頭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往往是新聞制作主體的品牌,隨后就會進入新聞主體內容。某些視頻缺少解說、配音,僅有標題,當社會上出現焦點事件時,許多短視頻新聞的創作者都會迅速地使用同一個視頻或者文案進行大批量制作、搬運、二次創作,導致短視頻新聞的同質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缺少特色。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理論,他認為,“把關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對信息具有審核確認的作用[5]。但是在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大多缺少嚴格的信息把控環節,互聯網使得人人都擁有麥克風,人人都可以利用網絡發表自己的言論,而網絡平臺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缺失把關人的網絡媒體平臺就成了輿論的發源地,輿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形成“媒介審判”。
互聯網媒體門檻低,允許短視頻、評論、各種形式的發言,但是近些年來出現了一些惡意刷贊、水軍突起,引導錯誤輿論導向的現象,為輿論管理帶來挑戰。其中水軍在互聯網評論區異常活躍、數量龐大。因此,應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用戶發言的監管,構建和諧的輿論環境。此外,一些自媒體平臺甚至一些主流媒體為吸引觀眾的眼球,為增加點擊量,所報道的新聞內容失實,對新聞行業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記者編輯應進一步增強新聞信息的挖掘能力,將報道視角對準人們的生活及國家發展有關的新聞,禁止出現獵奇新聞。報道要與主流價值觀相符,通過客觀的方式向受眾呈現真實的社會生活,相關部門也應促進法律和相關政策的完善[6]。
傳統媒體應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提升報道內容的質量,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生產專業和權威的優勢,對新聞消息進行跟蹤報道,對于重大新聞可通過專業的現場直播、邀請專家和學者第一時間做出解讀,從而贏得受眾的信任。一些大型主題報道可通過新聞策劃等方式,從微觀角度、從小切口、從群眾日常生活場景入手,拉近主題性報道與生活的距離,引起受眾的關注和共鳴,以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用戶通過自媒體來追求娛樂,自媒體人將制作的作品上傳至網絡平臺,其目的是增強播出效果,提升網絡點擊率。新聞媒體人報道新聞時,可充分借鑒自媒體傳播的方式,對有現實意義的新聞進行跟蹤報道,從而提高受眾的關注度,使新聞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在新媒體環境下,為了將新聞傳播的互動性體現出來,應注意收集受眾的意見,有效利用大數據,做好用戶畫像,將分類整理工作做好,以此來推廣符合受眾需求的閱覽內容,按照不同標準來劃分新聞內容類別,滿足受眾個性化瀏覽新聞的要求。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對新聞內容生產、傳播形式等方面進行積極的創新。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受眾思維不斷轉換,傳統媒體更需要堅持與時俱進,在新聞真實客觀的基礎上,通過新媒體手段將新聞價值最大化,保持媒體的公信力和活力,使得新聞報道真正地入耳入腦入心,從而促進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