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紅
(文山日報社,云南 文山 663099)
一直以來,在社會生活中,報紙都在幫助人們了解家國大事,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紙媒的新聞評論體現了報紙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是新聞評論員對于新聞事件的深度剖析和專業解讀。通過表達媒體和政府的觀點,引導社會輿情。報紙通過新聞評論對讀者的思想進行合理矯正,幫助整個社會趨向理性和溫情,通過報紙的新聞評論,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社會主流思想,使其與當今治國理政的主流價值觀吻合。
報紙的新聞評論是對于新聞事實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洞悉,憑借著精辟言論吸引大眾的關注,滿足人們閱讀報紙的精神需求。對于從事報紙新聞評論的評論員來說,評論本身的立場要客觀且公正,不能在評論中摻雜個人的價值傾向,所表達的思想必須是基于國家意志和事物的本質,能夠安撫人們的急躁和茫然的情緒,能夠對社會大眾的思想有所啟迪,能夠通過評論員的思想指導民眾的所言所行。此外,報紙的新聞評論的出發點是新聞事件,因此,報紙新聞評論從源頭來看,就不能離開新聞事件,不能偏離新聞主題,以免誤導觀眾,而脫離現實基礎的新聞評論不利于發揮報紙媒體的思想引導作用[1]。
作為重要的傳統媒體,報紙植根于社會各個方面,報紙的新聞評論是緊隨新聞事件產生的,是評論員對于新聞熱點的科學總結。從了解民眾的不同觀點,到評論員提煉出自己的觀點,既能體現民情民意,也能對于民眾的思想進行糾偏和引導,還要體現國家政策方針的方向性和引導性,完成這一過程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而當今網絡技術催生了一系列新媒體平臺,根植于互聯網的新媒體平臺在發布信息時,擺脫了傳統報紙媒體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對照之下,報紙新聞媒體的時效性不能滿足新時代讀者的需求,報紙媒體至今仍然在速度和信息量等方面處于劣勢[2]。
作為傳統的媒體,報紙的運營思路與之前很長時期相比并無根本性變化。為了打造專業的、深刻的、理性的和更具真實性的新聞評論,報紙要對新聞事件進行審核,收集群眾的主流意見,甚至是收集分歧的主流意見,然后發表來自報紙媒體的意見,這是因為報紙媒體承擔著社會責任。而在網絡時代,人們在網絡中發表意見迅速便捷,各種社會人士都可以對于新聞事件發表意見,并且網絡包容了很多不同意見。雖然這樣一來網絡上的民意有時不公允,但是這樣的自由度無疑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人們爭相在網絡上對于社會各個領域的新聞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進行相互之間的溝通,信息在網絡時代實現了高速流轉。由于網絡世界的后來居上,群眾習慣了在網絡上接觸新聞信息的方式,習慣了及時發表自身的見解。因此,對于傳統紙媒行業來說,要清醒地認識到傳媒界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能夠順應時代,積極主動轉變,迎接網絡時代對于紙媒的挑戰。繼續發揮優勢,集思廣益補齊短板,延續紙媒的生命周期,這是報紙媒體人的期待,也是新時代給報紙媒體帶來的挑戰。
網絡時代,只要有手機(移動終端)或者個人計算機(網絡設備),就可以參與到實時評論中。網絡的崛起,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可謂是遭遇到了嚴重的阻擊。在網絡新媒體平臺中,多種觀點并行不悖,人們通過瀏覽網絡新聞,不僅獲知了事實,而且能夠面對很多種不同的觀點,正是因為國家鼓勵不同的聲音,保證了人們言論自由,能夠在各種聲音中進行客觀的判斷。然而在這樣的對手面前,報紙媒體的新聞評論難免陷入觀點單一、僵化的局面。因此,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運作機制和輿論氛圍,已經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尤其在網絡新媒體平臺面前,呈現出江河日下的態勢。對于報紙媒體來說,如果不能及時轉變思維和工作方式,迅速搭上網絡時代的快車,在落后的局面下實現彎道超車,必然會阻礙其自身的發展。
面對媒介融合的時代趨勢,傳統的報紙媒體承載的信息量比不過新媒體的網絡空間的信息量,紙媒最快也只是日報,因此,在獲取資訊的速度上,報紙媒體又一次不敵新媒體,這些顯著的劣勢,成為了當今報紙媒體發展的瓶頸。對于報紙媒體而言,新聞評論是傳統保留項目,因為報紙媒體可以通過新聞評論體現特色性和超越新媒體的專業性和洞察性。因此,對于報紙媒體來說,應該繼續成為權威社會輿論的提供者,成為專業人士的言論場。因此,對于報紙媒體來說,立足新聞評論是一個可行的突破口,能夠有效鞏固報紙媒體的核心優勢。通過有深度、有洞見的新聞評論,體現出特色性和對于各種獨特視角的兼顧性,通過這些方式和切入角度,贏得受眾的偏愛,這樣的思路和出發點,可以讓受眾產生對于報紙媒體的依賴心理和信任感。因此,論及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的突破路徑,本文提出第一個策略,即紙媒應該鞏固和升級自身在新聞評論領域的核心優勢。要立足國家政策方針,成為國家意志的代言人;要凸顯權威性,帶動輿論走向,體現出為天地立心的社會責任感;要有針對性,突出實效性[3]。
第一,要從國家的政策方針出發,成為國家意志的代言人。在當今時代,紙媒仍然是宣傳國家方針政策的主戰場,在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上,始終扮演著新媒體不能替代的關鍵角色,是一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場所。面對如今的媒介融合趨勢,報紙應當保留自身的傳統優勢,緊扣時代的脈搏,抓住熱點事件,打造反映社會民生百態的媒體平臺。當前不同形式的媒體之間競爭激烈,報紙媒體應該致力于追求形成新聞評論的品牌,不斷提高評論水平。對于報紙評論而言,既要深挖新聞內涵,體現思想洞見,也要保留一定的親民性。例如,在評論相關政策導向時,要結合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來解讀政策,讓百姓能夠看到政策對自身的影響,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這是紙媒打造核心優勢的可行辦法。
第二,報紙媒體要凸顯權威性,擔當自身的社會責任。新時代,任何一種媒體對新聞進行評論時,都要凸顯權威性,體現媒體的社會傳聲筒的本質特點。新聞評論即發表意見,評論員要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對于政策和熱點進行評論。不同于簡單地發表意見,新聞評論既需要有主觀性,更離不開客觀性,對于報紙媒體來說,還需要不斷鞏固自身的權威性。例如,在《人民日報》這家媒體發表社評時,社評的思想要與黨、國家的政策方向一致,同時還需要體現社會責任感,在《人民日報》平臺上讓主旋律的旗幟高高飄揚。當今的信息時代,新媒體雖然在速度和受眾范圍上具有優于傳統報紙媒體的先天優勢,但是新媒體新聞提供者的準入門檻很低,這就導致新媒體平臺信息魚龍混雜,受眾需要仔細甄別。新媒體平臺大多有嚴格的審核制度,但即便這樣,也不能保證民眾的思想不會被不法分子左右。因此,在這樣的媒體對手的映襯下,紙媒為了再次獲得主流媒體的地位,必須突出新聞評論的權威性,再次將社會責任感拉滿。
第三,紙媒要具有新媒體不具備的集中性和針對性,同時要盡可能增強及時性。新聞評論在引導輿論時,不能僅僅分析問題的表面,要在熱點新聞面前沉淀下來,深入剖析問題的實質。在紙媒優化新聞評論的時候,更要結合新媒體快捷迅速的特點,從制度設計和印刷設備等方面增強實效性。紙媒要把社會熱點新聞的專業評論有針對性地、有實效性地傳遞給報紙讀者,憑借鮮明的觀點、深刻的洞見吸引受眾。
面對媒體融合的趨勢,報紙媒體如果想以新聞評論為切入點,凸顯自身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延續報紙媒體的生命周期,就要創新新聞評論,以獨特的視角、創新的觀點,讓讀者在閱讀報紙新聞評論時,深刻感受其專業性、洞見性和權威性,讀者意識到了報紙媒體在新媒體面前的獨特性,也就會意識到在媒介融合的時代里,報紙媒體逆勢反彈,凸顯其強烈的發展后勁。論及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的突破路徑,本文提出第二個策略,即報紙新聞評論要主動創新。具體說來,報紙媒體新聞評論的創新,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融合社會的多種聲音,給不同立場的報紙讀者以歸屬感和認同感;創新評論角度,引發社會大眾的共鳴;創新評論形式,嘗試諸如微評的形式。
第一,在報紙新聞評論中,體現社會的多元聲音。作為報紙的特色板塊,報紙媒體在新媒體崛起之前的漫長時間里,一直是主流媒體,這就導致報紙媒體在新聞評論領域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因此不注重創新,就會導致評論內容僵化,習慣性地采用說教的方式,而在新媒體崛起的年代,這種說教的方式不再受民眾的追捧,而且在媒介融合的社會,延續這種落后的傳統,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新聞評論的傳播效率。因此,在媒介融合和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一定要增強新聞評論的洞察性,融入社會不同的聲音,讓不同立場的觀眾都能夠在紙媒的新聞評論里,找到組織,獲得認同感。但是這種多元化并不意味著不需要篩選社會眾多不同的聲音,而是應當有引導性和指向性,側重于從不同角度開展評論,對于社會存在的不同的聲音,要首先認同其合理性,進而深入分析不同意見背后的根本邏輯,對于出現的片面和偏頗的現象開展深刻剖析。例如,《南方周末》就很擅長融合多元聲音的新聞評論,其設置“第一爭議”欄目,欄目定位就是:給一件事情不同角度的闡釋,從而滿足不同讀者的不同心理需求,增強報紙新聞評論的親民性。
第二,創新評論角度。報紙進行新聞評論時,為了能夠讓不同觀點的讀者都能獲得認同感,就需要增加對于不同視角的論述。報紙媒體過去傳統的做法是,一味采取自上而下的官方視角,這就使得讀者感受到距離感和壓迫感。因此,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評論,要突出受眾的主體地位,重視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評論視角,對于受眾主體的視角,既要給予肯定和支持,也要循循善誘,讓受眾深刻領悟自身觀點的局限性,進而提高新聞評論的站位,引導社會大眾直面社會問題,讓受眾產生共鳴。通過引導受眾的觀點,凸顯紙媒的獨特優勢,延續報紙媒體的生命周期。
第三,創新新聞評論的形式。報紙的新聞評論的外觀形式,也是可以進行創新的切入點。在當今融媒體時代,受眾關注獲得資訊和評論的效率,對于受眾來說,長篇大論的新聞評論方式,不能滿足他們對于快速攫取信息的心理需求。因此,紙媒的新聞評論應當不斷創新外在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微評論的方式,針對時事新聞發表精簡評論,讓受眾迅速掌握報紙媒體的思想主旨。此外,在新聞評論領域,紙媒可以讓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業界代表發表意見,讓受眾體會到紙媒新聞評論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論及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的突破路徑,本文提出第三個策略,即報紙媒體要注重新聞評論的政策立場,要提高新聞評論員的專業素養。具體來說,首先,報紙的新聞評論需要深刻洞察國家的政策方向,精準領悟黨和國家的政策立場。對于不同的時事內容選擇科學的評論形式,確保最后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新聞評論和諧統一。進行新聞評論是報紙媒體解讀政策和引導民意的主戰場,因此報紙媒體在熱點發生后,要迅速發表專業意見。在解讀重大新聞事件時,報紙新聞評論員要成為國家政策的宣講員,提高政治站位,站穩政治立場,滲透主流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對于報紙媒體來說,專題性評論一直深受民眾喜愛,因此在當今時代,報紙要繼續精妙地設計專題,不斷提升新聞評論的質量和吸引力。在針對重大政策發聲時,報紙媒體要承擔政策解讀者的角色。站在民眾的視角,監督政策方針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站在黨和國家視角,要不斷宣傳政策的出發點和政策的部署安排,讓民眾相信黨和國家一心為民,相信重大的社會變革不會中途變質,國家的承諾都能實現。因此,總結說來,報紙媒體要關注自身的政策立場,既解讀國家的方針政策,又能夠代表廣大民眾監督政策的施行。
同時,報紙媒體還需要不斷培養高素質的時評員。作為紙媒的特色板塊,新聞評論通過斟酌后的精彩文字,能夠傳遞時事背后的治國理政思路。提高新聞評論的質量,需要報紙媒體不斷培養高素質的評論員。為了真正在媒體融合時代提高報紙媒體的傳播率,必須通過優質的評論員,讓新聞評論作為先鋒,率先攻克受眾的認知領域,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提升受眾對于報紙的接受度,增強報紙媒體的親民性。同時,新聞評論員應當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較強的時事解讀能力,在發表新聞評論是能夠見微知著,堅持縱向推進和橫向延伸,不斷提高新聞評論的思想高度,給予受眾深刻的啟迪。如果新聞評論員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在此基礎上就能夠采用精妙的語言提高報紙的傳播率,將一些社會熱點和國家政策通俗化地展示出來,啟迪民智,引導民聲,成為人民信賴的權威政策宣講員。
對于在融媒體時代報紙媒體新聞評論的突破路徑而言,首先,紙媒應該鞏固新聞評論領域的核心優勢;其次,報紙新聞評論要主動創新;最后,要堅定政策立場,提高評論員的專業素養。本文通過分析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的突破路徑,旨在拋磚引玉,引發業內專業人士的思考,促進傳統紙媒在融媒體時代鞏固主流媒體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