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朝霞
(南方日報,廣東 廣州 510000)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一方面,面對來源多樣、真假難辨的信息,新聞記者應當具備較強的新聞采集和篩選能力,去蕪存菁,只保留那些具有進一步挖掘和深度報道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想提升新聞的可讀性、關注度和影響力,新聞記者還要具備較強的加工、編輯能力,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因此,融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已經成為關系到新聞記者自身職業生涯發展、決定新聞質量以及影響電視媒體長遠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探究增強采編能力的可行性路徑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進入融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尤其是在智能手機全面普及后,新聞現場的人員能夠更加方便地錄制現場畫面,然后將其上傳到各類社交平臺或新聞客戶端上,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新聞。新聞爆炸式增長,雖然能夠滿足受眾第一時間了解新聞內容的需求,但是也存在諸多的弊端。例如,新聞數量繁多,增加了觀眾篩選信息的難度;一些自媒體發布的新聞真實性、可靠性不高,使用虛假標題博關注、騙流量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下,新聞記者更需要堅定職業操守、運用專業技能,制作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從而在融媒體時代提高新聞的關注度。
新聞信息的采集、編輯是新聞工作的兩個關鍵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質量。以往新聞記者在采集和編輯新聞時,強調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群眾的訴求和反饋。在這種情況下制作出來的新聞產品,往往會因為不符合受眾需求而難以得到廣泛認同,新聞的收視率不高,自然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融媒體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讓群眾也有了發聲的渠道。在新聞工作中,互聯網架起了溝通新聞記者和普通群眾的橋梁,使得新聞采編工作中雙方的交流和互動變得更加頻繁。例如,新聞記者會根據新聞下方的留言區、評論區,收集受眾的意見、了解受眾的想法。在今后采集、編制新聞時,就能盡量滿足多數受眾的需求,從而獲得受眾的認可。而對于受眾來說,在觀看新聞后不僅能夠發表感想,還能提出意見。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能夠制作出更多備受受眾喜愛的新聞作品,新聞獲得了流量,受眾滿足了需求,最終實現了“共贏”。
新聞傳播渠道影響著新聞節目的播放量、影響力。在新媒體出現以前,新聞傳播渠道有很強的局限性,廣播、報紙、電視是新聞傳播的三個主要渠道。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渠道獲得了極大地拓展,除了人民日報、網易新聞、今日頭條等專門傳播新聞信息的移動端APP外,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在新聞傳播中也扮演了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1]。新聞傳播渠道變得更加豐富以后,加劇了媒體之間的競爭。除了電視臺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外,各電視臺的內部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競爭中勝出,拓展新聞傳播渠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關鍵還是要提高新聞質量。只有堅持內容為王、以質取勝的原則,才能讓優質新聞產品在傳播過程中引發受眾的強烈反響,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讓媒體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以往新聞記者在采集新聞信息時,由于獲取信息的途徑有限,很難還原新聞事件的全貌,這種情況下報道出來的新聞內容往往存在瑕疵和漏洞。相比之下,融媒體時代的互聯網、新媒體等都成為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新聞記者在實地采訪的基礎上,再融合從網絡上搜集到的相關信息,將其進行整合,從而補充更多的新聞細節,讓新聞事件的完整性更好,真實度更高。另外,在融媒體時代,有時候新聞記者不一定要深入一線開展調查,也可以嘗試通過網絡連線等方式,線上采訪新聞當事人。這樣一來,不僅讓新聞記者省時省力,增強了新聞信息的時效性,而且網絡環境下開展采訪也不容易讓當事人產生緊張感,對更加詳細地還原新聞事件的始末緣由也有積極幫助。
對于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來說,新聞策劃意識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職業素養。在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樣、難度進一步降低,但是在獲得新聞信息后如何進行編輯、策劃,使新聞產品更加新穎獨特、贏得觀眾的關注,則成為新聞記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新聞策劃的主要價值在于增強新聞本身的可讀性、吸引力,使其能夠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新聞記者的策劃意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聞選題中體現策劃意識。新聞記者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專業性,除了要具有較強的信息捕捉能力外,還要對政治、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有大體的掌握,熟悉國家的重大決策和法律法規,這樣才能策劃出好的選題[2]。既要吃透上情,又要分析下情,找出黨和政府的關注點、群眾的興奮點,這樣策劃出來的新聞選題才能受到較高的關注度。第二,新聞采編中體現策劃意識。新聞記者要走向社會、深入基層,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然后圍繞新聞選題找出具有報道價值的信息。經過編輯加工后制作成為新聞作品。新聞策劃意識的強弱,已經成為融媒體時代衡量一名新聞記者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
以往很多新聞記者在采訪時保持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忽視了與被采訪者進行平等交流。這導致在采訪過程中一些當事人存在戒備心理,不愿意將所知的新聞信息和盤托出,新聞記者獲取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在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要想獲得更加完整、詳細的第一手新聞訊息,必須要具備雙向、平等交流的意識。首先,要轉變思維觀念,把采訪當成是一場普通的對話。例如,將“問題式”采訪轉變成“對話式”采訪,利用巧妙設計的語言引導當事人說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這樣一來,雙方像聊天一樣就完成了整個信息交流過程,被采訪者不會有心理負擔,更愿意說出所知的一切信息;采訪者可以掌握更多新聞細節,這樣報道出來的新聞才具有更強的真實感。其次,在雙向交流的過程中,新聞記者也會了解到受眾更喜歡哪一類新聞,或者是聽取他們對于新聞報道的一些建議,從而為新聞記者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提高自身職業素養提供積極的幫助。
融媒體時代信息的來源更加廣泛,雖然表面上來看降低了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的難度,但是從本質上來看,對于新聞記者的信息篩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篩選與編輯能力也成為融媒體時代記者必備的職業素養。一方面,新聞記者面對爆炸式增長、快速更新的新聞信息,必須要從專業角度對其進行篩選、過濾。要能夠分辨哪些信息是真、哪些信息是假;還要判斷哪些信息屬實,哪些信息是虛構的。經過自己的判斷后,剔除掉那些來源不明、內容不實的信息,將保留下來的信息進行編輯、加工,從而得到優質的新聞。另一方面,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但是同一時間內真正值得報道的熱點新聞往往只有幾個。對于媒體來說,報道同樣的新聞時,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新聞成為爆款、達到吸引廣泛關注和掀起輿論熱度的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而新聞記者的編輯能力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3]。編輯能力較強的新聞記者,能夠另辟蹊徑、妙筆生花,在保證新聞內容屬實的前提下,增強其可讀性。在此基礎上,通過觀眾的廣泛討論進行二次傳播,提升新聞的熱度。
媒體行業內部競爭的加劇,以及群眾對新聞質量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新聞記者不斷提升采編能力,才能創作出符合受眾需求的、具有較高價值的新聞作品。在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崗位勝任力也必須與時俱進地提升。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至少需要具備四種能力,即出鏡表現能力、信息辨別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
以往新聞記者的主要任務是采寫新聞,然后將編輯好的新聞稿件交由主持人或播音員進行新聞報道,各個崗位分工明確。但是進入融媒體時代后,新聞記者還需要直接出境,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報道和解說。這種傳播方式一方面增強了新聞內容的時效性,突出了新聞播報的真實感,另一方面也對出鏡記者的表現能力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為了滿足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現場播報需要,出鏡記者首先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在面對不同場景、采訪不同人物時,都能夠做到冷靜、沉著,然后從專業角度出發,將正在采訪的事件清晰、詳細地報道出來,以便于受眾能夠了解新聞事件的始末緣由,從而樹立一個專業的新聞工作者的形象。另外,出鏡記者要想提高自己的表現能力,還要在采訪、解說時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采訪當事人時,不僅要掌握“問什么”的技巧,還要熟練應用“如何問”的技巧。要保證提出的問題能夠吸引被采訪者欣然回答,才能從采訪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讓新聞現場采訪工作高質量地進行下去。因此,在鏡頭面前擁有良好的新聞表現力,也是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這也是提升采編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新聞記者應具備較強的信息辨別能力,這樣才能在融媒體時代下從海量的新聞信息中快速、準確地分辨出那些具有深度報道價值的信息。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性是一名記者最基本的職業素養,也是采編能力的直接體現。在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呈現出“三多”的特點,即數量多、種類多、來源渠道多。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不乏一些來源不明、內容虛假的信息[4]。真正具有報道價值的只占很小的比例,新聞記者要保持良好的“眼力”,從海量信息中挖掘出自己想要的、具有報道價值的、內容真實可信的新聞資訊,然后利用專業技能進行編輯加工,制作出優質新聞。除了關注新聞內容外,對新聞的價值和社會影響也有特殊的要求。新聞記者應盡量挑選那些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或者是弘揚正能量的新聞,有助于樹立電視媒體的正面形象和良好口碑,這也是融媒體時代增強自家媒體競爭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從以往的工作實踐來看,具有較強新聞敏感性的記者,往往能夠獨辟蹊徑地報道一些有深度的新聞,從而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更強的影響力,這也是新時期新聞記者提高采編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在新媒體出現以前,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十分有限,社會輿論環境相對簡單。伴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社會輿論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其中不乏一些自媒體為了博取關注、吸引流量,而采用夸大事實、虛假標題等方式報道不實新聞、散播虛假消息。這些問題的存在將會制約整個媒體行業的良性發展。對于新聞記者來說,一方面,要緊跟時代趨勢和行業潮流,利用互聯網等渠道獲取新聞信息,拓展新聞采集渠道;另一方面,又要始終保持自身的職業素養,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決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采集新聞信息時,要學會從多個角度辯證地看待問題,善于思考、敢于求證。對于那些來源不明的新聞消息,不得隨意使用,必須要予以求證,確認屬實后再進行報道。如果條件允許,對于網絡上流傳的信息,新聞記者應當深入現場,采訪當事人對新聞內容予以求證。另外,在新聞編輯過程中多思考、多追問,還能讓新聞記者及時發現新聞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報道出來的新聞才能經得起推敲、驗證。當然,除了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可靠外,新聞記者也要養成多讀、多看、多練的習慣,從其他媒體的新聞報道中獲取采編靈感、借鑒采編方法、提升采編能力,在不斷的借鑒與總結中,實現個人采編能力的持續提升。
融媒體時代更加注重新聞記者的全媒體采編能力,只有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造能力,與時俱進地學習和掌握新媒體技術,才能制作出迎合新時代受眾的優質新聞。例如,進入融媒體時代,人們對新聞內容更多的表現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報紙這類以文字形式展示新聞內容以及廣播這類以聲音形式展示新聞內容的表現形式,已經不再符合主流人群的新聞獲取習慣。電視媒體雖然能夠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新聞內容,但是觀眾沒有主動選擇權。融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要迎合新時代受眾的需要,以更加新穎、多樣的形式來呈現新聞內容。例如,新聞記者應創新性地運用PS、H5等軟件,對采集到的新聞圖片、采訪視頻等進行融合、剪輯,制作成3—5分鐘的短視頻[5]。這樣才能迎合短視頻時代多數受眾的新聞接收習慣,讓受眾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新聞視頻,從而提高新聞的熱度。另外,新聞記者還要轉變思維方式,強化服務意識。對新聞的主要受眾進行明確定位,然后根據這類受眾的共同特點確定新聞的語言風格或主題形式。例如民生類新聞,其受眾主要為普通百姓,那么新聞記者在剪輯視頻時,應盡量使用一些接地氣的新聞畫面,在進行配音時要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從而提高受眾對新聞的接受度。
新聞采編能力既是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也在融媒體時代直接影響到新聞產品的關注度、影響力。可以說,電視媒體打造一支具有較強采編能力的新聞記者隊伍,將成為融媒體時代決定電視媒體行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電視臺方面為新聞記者提供了大量的培訓機會,幫助其更新專業知識、提升業務技能。除此之外,新聞記者也要具備極強的責任感、危機感,通過扎根基層、深入基層,獲取第一手的新聞信息,做到勤于思考、善于追問,提高新聞信息的可信度、準確性;堅持內容為王、質量至上的原則,切實提高新聞質量。唯有全面提高采編能力,才能讓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具備更強的勝任力、競爭力,從而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與電視媒體競爭力增強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