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姣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近年來,關于大學生安全事故不時被媒體報道,大學生安全教育已經成為當前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隨著當前社會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大學生呈現出缺乏安全風險防范意識,自身安全風險防控意識薄弱等現狀。因此,高校亟需開展安全教育。本文就高校大學生風險預防思維與安全教育策略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研究意義。
一是當前我國教育不斷深化改革,高校辦學模式由原本的封閉式逐漸轉變為當前的開放性,高校校區數量多且分散,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與此同時,高校周邊治安環境也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特征,高校除在校學習,還會參與社會各種活動等。在這種背景下,高校中缺乏風險預防意識的學生必然會成為各種風險問題發生的受害者。二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高校辦學模式也朝向社會化方向發展,大學生生活空間也隨之擴大化,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決定大學生必須參與社會活動。就大學生群體來看,其生理、心理還存在不成熟特征,對社會風險的預防意識不足,面對安全風險也缺乏防范意識。三是通過安全教育,能夠促使意識到尊重生命、保護生命的重要意義,而這也是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三觀”、綜合素質、健康人格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根本上來講,培養高校大學生對風險的預防思維能力,首先要求大學生本身具備站在社會全局視野進行思考的觀念,能夠將個人與社會兩者的安全觀念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但就當前高校安全教育現狀來看,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不能迎合現實生活對風險預防提出的需求。具體來講:
一是在進行安全教育過程中,其教學內容相對偏向對大學生自身安全方面的理論內容傳授。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通過對我國天津、上海等多個地區中高校的1000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調查,有超過7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開展安全教育應集中在防災知識、人身安全、網絡安全、自我防范等方面內容,從整體上來看,這部分內容相對比較繁雜,且知識結構也非常零散,具有碎片特征,在實際安全教育中缺乏系統性的教育模式[1]。
二是高校安全教育目標比較注重對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安全教育,對于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事故等一些具有危險性質的信息,高校會針對事件向學生進行通報,以此引起學生加大對自身安全保護的警示作用。從整體上來看,安全教育主要針對大學生個體的安全保護教育,缺乏關于公共性的安全教育內容。
三是高校開展安全教育,大多數集中在對低年級大學生教育,隨著大學生學年不斷增加,安全教育課程也隨之減少,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對安全教育課程安全比例分別為:大一87%,大二58%,大三45%,大四15%。此外,還有超過7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高校過于注重對節假日的安全教育,這就看出當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著明顯的階段性、應急性特征,不能長期開設安全教育。
四是高校開展安全教育局限于對學生自身安全風險防范的教育,沒有針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整體安全目標進行教育引導。雖然大學生能夠意識到風險問題,但沒有對此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對自身與外界的關系,自身對于社會大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如何對自己行為的偏差進行合理糾正,如何與外界保持良好的互動狀態等,都缺乏一定的認知性,以上內容需要高校開展安全教育作為重點進行探討。
做好公共安全風險防范,還需要培養大學生對安全風險的承擔責任意識。就當前高校安全教育現狀來看,還不能全面實現對大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當前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比較偏向于管理化教育,大多數時候都是根據上級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然后由高校中各職能部門針對安全教育布置相應的教育方案,安排相應的教育輔導員等,從整體上來看,具有明顯的教育管理特征,大學生在其中屬于被動性接受管理狀態,沒有將大學生在安全風險預防中的潛能和主動性發揮出來。
二是當前高校安全教育實施主體相對單一,通常都是由高校邀請相關專家采取報告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有關安全防控方面的知識,再加上輔導員只針對大學生日常安全進行教育,教育模式相對比較單一化,沒有將大學生作為安全教育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
三是部分大學生認為,高校應該負責大學生安全。還有些學生認為,如果學生在校內、社會發生安全方面的風險,應由學校、社會來承擔,沒有從思想上意識到安全責任應該是所有人共同承擔的意識,一方面對于安全防控有一定的需求,另一方面若自身需求與公共安全規則兩者關系存在抵觸情況,大學生對于社會安全規則采取無視的心理態度。
就風險預防本身性質來講,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特征,這就要求大學生具備應對安全風險時的逃生能力。就當前高校大學生在面對風險時的逃生技能培訓情況來看,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加強。當前高校所開展的逃生演練活動都是根據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進行的,沒有專門針對逃生演練制定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
一是在開展安全教育過程中,過于重視對理論知識上的培訓,沒有將實踐演練作為其中重要內容,當前存在很多高校進行逃生模擬訓練時間遠遠低于理論教育時間[2];二是逃生演練訓練項目相對單一化,大多數高校都是將消防演練作為逃生訓練中的主要內容;三是當前高校以階段性開展安全逃生演練,大多在大學生軍訓階段、“119”消防日等一些特定時期開展演練;四是逃生演練存在不規范情況,專業性不強,大多數高校都是由輔導員負責組織大學生參與,然后由學校中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在演練現場進行相應的教育指導;五是還有些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教育資源存在欠缺,就風險逃生演練來講,其對于專業性方面的要求相對比較高,但在對學生實際演練指導上存在“力不從心”狀態,使得逃生演練處于“組織逃生”環節中,沒有切實將演練后的教育成效呈現出來。
就當前高校大學生在面對公共安全風險存在的不確定特征進行分析,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安全方面知識,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大學生對風險預防思維能力的培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引發公共風險的因素中存在一定的人為因素,因此做好落實風險預防應基于人本身的認知和行為。對于風險思維的本質,就是在面對風險時產生的規避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校大學生風險預防思維指的是,人在面對安全方面的問題時能夠具備一定的全局性、警惕性、前瞻性意識,以此才能幫助大學生從全局的角度把控安全問題的發展態勢,在面對安全風險時能夠及時對此進行預判的安全觀念。因此高校在開展安全教育時,應將對大學生風險預防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目標開展安全教育工作。
一是對高校現有的安全教育內容進行拓展,不僅僅局限在對安全知識點方面的教育學習,應該基于安全風險預防的角度進行分析,以此培養大學生對未來可能需要面對公共安全風險進行預判的能力,尤其是在參與公共活動前,對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以及由安全問題引發的后果進行相應的分析和預判,并對此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此提升自身對安全風險預測思維能力。
二是對高校大學生的視野范圍進行拓展。開展安全教育,不應該只是局限在對學生個體安全方面的教育,應將其拓展至對整個社會的安全教育,通過安全教育,幫助大學生明白自身與社會整體兩者之間在安全上存在的關聯性,并從中意識到安全風險是由個體與風險因素于一體的綜合體,與每個人都存在著密切關聯性。
三是提升高校大學生對安全風險預防的認知高度。基于安全風險防范的角度來講,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在面對安全風險時,人在其中不僅僅為防衛風險的狀態,同時也會對風險發生、未來發展以及走向造成相應影響,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化解,將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四是培養高校大學生良好的行為自覺習慣,使其有原本感知安全風險,逐步轉變為對安全風險的理論認知,學會如何在面對風險時正視風險、規避風險,將安全行為習慣和態度貫穿于日常生活中,能夠時刻處于對整個社會安全防控的自覺性和警惕性。
不論是什么樣的風險,在其所處范圍內的個人和群體都不能選擇逃避。基于此,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個人與大眾在面對風險時具備責任共同承擔的意識。如果公共安全遭受風險威脅,沒有人能夠脫身于此。要想構建健康和諧的安全社會環境,這就需要制度在其中起到約束性作用,同時也要求社會具備責任共擔的思想意識。因此高校在進行安全教育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將大學生作為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將大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
一是邀請大學生參與到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工作中,組織學生針對安全管理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這種方式發揮大學生參與安全教育的主體地位[3]。二是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安全教育,將原本被動性接受安全教育狀態轉為主動性接受安全教育。就高校大學生而言,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加入團體組織等,都可以作為開展安全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將安全方面的知識融入其中,實現自我開展安全知識的學習,將大學生在安全教育中的潛能發揮出來。三是引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參與到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高校可組織學生參加有關安全方面的志愿活動,不斷培養大學生對社會安全規則的遵守意識,以及對公共秩序維護的自覺意識。
大學生在面對安全風險時,一方面應以積極心態去應對,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對風險的應對技能。“5· 12”汶川地震,其中有所中學在2分鐘之內所有師生全部安全撤離,創下了零傷亡的奇跡,帶給人們非常深的印象,而這也和該所中學規范化的自救演練存在密切關聯,同時也從側面體現出開展自救演練對于規避風險而言的重要意義。
從本質上來講,培養大學生逃生技能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實踐性特征,要求大學生在面對風險時具備冷靜的心理素質、專業知識、協同配合意識以及逃生技能,對安全綜合素養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僅僅通過學習理論無法取得實際成效,這就需要大學生親身參與到自救實踐活動中體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培養自身的逃生技能,為此高校在開展安全教育過程中,應加大對突發性、應急性事件的演練力度,克服當前高校在客觀條件上的制約性影響,聯合社會資源,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專業性的自救逃生技能指導,并將演練作為高校安全教育中的常態工作。
一是社會化。高校應與所在區域的政府部門針對安全教育工作加強合作,利用防災訓練基地等一些訓練資源,組織高校大學生針對安全風險開展相應的演練活動。二是專業化。高校可和當前社會中專業機構進行合作,通過合作的方式為高校開展安全演練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邀請專業人員進入訓練現場提供技術方面的指導,以此提升大學生自救逃生技能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切實將演練的實效性發揮出來。三是常態化。高校應與當前校內、校外中相關部門針對安全教育工作協調配合,通過構建長期性的安全教育體系,將安全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常態化內容,提升大學生在面對風險時的逃生技能。
綜上所述,高校開展安全教育,一方面與構建安全校園有直接性關聯,另一方面關系到高校師生生命財產的安全。各大高校應加大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視力度,結合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安全風險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應教育工作計劃,以此提升大學生風險預防思維,真正將安全教育的作用發揮于實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