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華 辛治國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宜興 214200)
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事關我國今后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成敗,培養大國工匠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大國工匠,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結果與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聯系起來。在當前高職院校教育發展過程中,全方位育人是當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體育課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證明也是人社會化培養、專業化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教育內容,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對專業人才培養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體育課程的協同育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受到各級職業教育部門的重視,是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大國工匠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制度等社會體系的飛速發展,人才培養目標、教育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飛速發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迎來了飛速發展的大變革時期。以往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手段等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制約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對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和偉大的民族復興造成了影響和制約。體育等基礎學科應立足專業人才培養,學科設計和學科建設應同專業人才培養同向同行,助力學生專業能力發展[2]。
當前國內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存在思想滯后和知識片段化等問題,和專業人才發展需求存在一定錯位和偏差。知識體系構建不能與時俱進的現象造成了知識重疊。大學教育介于基礎教育和社會服務之間,是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成長為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的階段。科學、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將有助于高質量人才的培養,能有效縮短人才走向社會的“磨合期”,有助于大國工匠職業素養的養成[3]。從目前國內外情況來看,學科教育和學生整體培養目標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并且這一現象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呈現出放大的態勢。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能有效增強體育基礎課程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緊密度。有針對性地圍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有效的課程設計和實施,做到協同育人,是今后高職院校專業發展的大趨勢。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應圍繞培養具有高質量專業技能的工匠型人才[4]。學校人才培養應全學科一盤棋,從各自學科角度服務專業人才培養。體育基礎課程應在立足“基礎學科”“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圍繞專業人才培養,針對不同的專業需求進行相應改造,助力學科培養高質量人才。以往有些高校所實施的基礎課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就是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專業化設計和實施,這種做法是不切合實際的。高職院校體育基礎課基本都采用了選項課的形式,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體育項目來進行學習,每個體育班級里,多的有十幾個專業的學生,針對每個專業學生進行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是不現實的,只能說是設計者的一廂情愿罷了。
據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各級高校體育基礎課程的人才培養仍是以各類體育項目為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而展開的,其教育過程主要以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和項目專業技術提高為目的,教學評價過程簡單,不能完全做到協同育人[5]。以籃球課為例,以籃球的技戰術教學、教學比賽為主,評價主體以專項技術評價、體質健康評價為主,雖然近年來按照各級教育部門要求,增加了課程思政相關教學內容,但實施效果仍流于形式,不盡如人意,沒有從根本上去設計課程,沒有培養服務專業人才。以營銷專業為例,在課堂實踐中,有效針對籃球群體類運動的特點,采用分工協作等教學手段,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設置問題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問題解決創新能力。針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采用輪流做組長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等。在協同育人中,只有針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有效設計體育課堂,使人才培養目標和途徑協同起來,才能真正做到協同育人。
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結合專業需求去創新教學途徑,將體育基礎課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落到實處,是未來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發展和改革的必由之路。
以武術課程為例,針對藝術類專業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結合其人才培養方案中關于審美、藝術加工等專業培養要求,在過程評價中結合某些影視作品,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課堂所學內容進行藝術創編,在此過程中可以采用個人與集體加工相結合的方式,既能增進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和學習,又能從專業角度為學生、為專業提供素材和施展空間,最后引入專業課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綜合評價,一舉兩得,能很好地拓寬課程服務空間[6]。體育基礎課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是正確的,但途徑是曲折的,助力專業發展而非替代專業教學,所以體育基礎課程在服務專業人才培養上應立足于其基礎性學科的特點,從基礎性能力提高的角度去發展學生的專業能力。協同育人下的體育課程應該擴大教學途徑,不應循規蹈矩,只有結合專業需求,有效利用體育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結合創新,才能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以往體育基礎課程評價以項目技戰術,大學生身體素質測試(以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為依據)為主,課外體育參與、學生互評等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客觀地去評價學生的發展和課堂教學效果。將傳統的體育課堂評價模式轉變為以學生成長、職業發展和就業為導向的綜合評價方式,并引入專業教師評價,使服務專業落到實處。體育基礎課程評價既要看到學生的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狀況,也要兼顧學生的過程成長,既要評價體育水平,又要兼顧專業發展和五育融合發展。以肥胖學生為例,在過程評價和最終評價中由于身體原因,這些學生的專項技能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等很多項目都不能獲得好成績,甚至會由于身體拖后腿而不及格。但從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角度而言,要看到他的努力和進步,而不能一味要求其引體向上、1000m 跑等項目過關。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猶如工廠生產優秀的產品,不同的是高校培養高質量教育產品——工匠型人才。體育基礎課程的教育目的有短期的,如傳授體育運動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促進人的社會化進程等;也有長期的,如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等。綜合來說,就是短期提高身體素質,掌握健身知識和技能,服務人的長期發展,進而維持社會的長期、高效發展。以上所列舉的肥胖學生,其減肥和改善體質,改變生活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進行課程評價時,應該立足于當前的評價體系,而又應該看到學生身體狀況的改善和習慣的養成,應該認識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樣重要。所以在課堂實踐中應遵循學生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結合體育課程特點和專業人才需求構建綜合化、立體化評價體系,使評價更客觀、更科學、更能體現學生的成長。
體育基礎課程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有助于加強體育學科的服務職能,拓展服務范圍,能使體育的教學職能和服務目標從單一的身心健康發展拓展到職業教育,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和職業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通過以目標為導向的手工制作、團體協作等項目的開展,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體育課程與專業的融合實踐,可以為基礎學科服務專業進行可行性探索,為今后職業教育改革提供經驗和實踐依據。
體育基礎課程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將有效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社會化進程,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進行有效銜接。
改革體育基礎課程,使體育課程圍繞專業人才培養,進行協同育人課程實踐,探索實踐經驗。
圍繞“五育育人”開展教學改革,在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圍繞發展學生專業技能和提高職業素養,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設計,做到真正服務專業人才培養。
視角一:體育基礎課協同育人。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的不同需求,進行有效的課程設計,發揮人才培養的輔助作用,并從體育角度進行服務專業的教育開展。
視角二:全方位育人。在立足身心發展的基礎上,探索德智體美勞的融合教育實踐,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視角三:高職院校基礎課程發展的主線。高職院校基礎課程發展應服務職業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這也是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體育基礎課程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研究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驗法、調查法和個案研究法進行深入研究,廣泛搜集資料并積極打造體育基礎課程經典案例,總結經驗并進行深入推廣和開展,做到以點帶面,推動體育基礎課程“協同育人”的全課程化開展。
現狀一:依然延續傳統體育基礎課程教學慣例。在調研的十余所高職院校中,仍然存在延續傳統體育教學慣例的情況,雖數量不多,但卻反映出自我發展動力不足,教育監督管理部門管理不到位的問題,甚至有學校出現了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多年“換湯不換藥”的情況,每次修改只是修改編寫時間的現象仍然存在。這種情況下教學質量難以掌控,只能寄托于授課教師的責任心和教學能力。
現狀二:體育基礎課程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缺乏監督和評價。隨著近年來的各級教育部門管理力度加大,很多高職院校都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入了體育發展的內容,對人才培養目標有了明確的界定和要求。但在實際培養和實施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基本處于無監督、無評價的狀態。高職院校一般學制為3年,體育基礎課程存在于大一、大二階段,大三階段基本處于無體育課狀態,學制結束階段的評價仍以體育課成績為評定標準,不能客觀地反映出學生身心健康狀態和社會融入性發展目標的達成情況。
現狀三:將體育基礎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過程。調查發現,有極少數學校存在將體育課程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現象,某種意義上是將體育課程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去。雖說這種方式能有效提高體育課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契合度,達到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保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但這種課程設置卻從本質上改變了體育基礎課程的本質。嚴格意義上說,這種形式的體育課已經不是體育基礎課程,而是一種專業課程,體育基礎課程的存在意義也完全不同。
協同育人是建立在學校及教育管理部門教育思想協同一致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在校內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才能有效開展協同育人。畢竟真正做到協同育人將會在某些層面有挑戰傳統教學的嫌疑,而不被教務等部門接受和承認,這將大大影響教育改革的實際效果。要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有必要制定學校長期發展規劃,形成人才培養一盤棋思維,教務管理部門、二級學院和基礎學科形成協同反饋調節機制,成立相關課程群進行專項對接教育。
協同育人要通過學校、院系和相關部門建立科學合理的協同育人體系,要從整體上有規劃和設計,從實施方略和細節上做到精準協同。在具體實施時,要有大方向,做到統籌規劃,有依有據。針對專業人才培養,各二級學院牽頭確定專業負責人,由負責人對人才培養圍繞培養目標進行科學規劃,選擇各學科教師,組成專業人才發展團隊,團隊教師由該團隊負責人負責。團隊負責人定期對各教學團隊進行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考核,最后在學生相關學科結束或畢業時由專業負責人或二級學院對該門課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這樣能圍繞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教育內容,并能及時調整基礎課程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實施策略。
體育基礎課程的協同育人應是體育課程圍繞專業人才培養而展開的,但學校體育課程體系有時又不能滿足專業課程對體育基礎課程的人才培養需求。例如,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一般在大一、大二開展,共計108學時,由于師資、學制等條件限制,大三以后基本沒有體育課程開設,這無法將協同育人體系化、持續化,制約了體育基礎課程的協同育人作用。在課程設置等方面對專業課和體育課進行重塑,圍繞人才培養的系統化進行建設,是體育協同育人的重要建設方向之一。
為了確保協同育人的教育質量,專業課程和體育課程要協同發展,加強二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以確保體育課協同育人過程能嚴格按照專業人才培養規劃執行,達到育人效果。例如,在機械制造等專業的融合發展中,可以在體育課上(以武術課為例)進行創新思維、手工制作、工匠精神培養等教育。武術課的兵器介紹,既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能通過彈性勢能等知識介紹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創新意識,還能通過指定條件下的弓箭等兵器制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體育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融合發展。
評價體系不僅是對體育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的一種評價方式,更在某種程度上為體育課協同育人和專業人才培養起到過程性指引的作用,能及時有效地對協同育人過程起到調整和糾正的作用。這種評價體系的建立應圍繞專業人才培養和體育課程開展兩方面展開。也就是說,在評價體育人才培養的階段性評價或總體評價時,應有專業教師和體育教師等共同參與,設置考評項和考評參數進行科學評價。
為了使協同育人落到實處,真正發揮體育課程協同育人的作用,輔助專業課程培養更優秀、更有工匠精神的合格人才,離不開學校教務監督等部門的統一管理。在相關部門的統一領導、管理和監督下,人才培養過程將會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不易出現大的偏差和失誤,更容易使育人工作獲得成功。
高職院校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后培養優質社會建設者的重要一環,是我國大國工匠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今后國家經濟社會轉型和偉大的民族復興。協同育人是體育基礎課程在五育融合大背景下培養國家和專業需求高質量人才不可回避的內容。體育基礎課程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協同育人教育將更能突出教育的方向性和實效性。近年來研究和實踐發現,做好如下工作將有助于提高協同育人實施效果。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認知水平,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并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轉變廣大一線教師教學思維,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技能水平,并對協同育人進行科學評價。基礎教學部門緊密聯系專業課程部門成立聯合發展小組,協同發展目標,做到有的放矢。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觀念,結合專業發展需求引入新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水平。這些舉措將更有助于發揮體育基礎協同育人的實際效果,促進學生成長和學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