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鑫波 魯春霞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我國自20 世紀80 年代逐漸興起對學校體育課程變革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富蘭[1]認為,學校課程變革發展過程分為3 個階段,即啟動階段、實施階段和制度化階段。制度化也被稱為“延續”“可持續化”等,是指變革轉化為學校系統的常規成分過程中產生的持續性效果。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究者的視線聚集在變革的啟動階段,如怎樣設計變革的課程、影響人們接受或反對課程變革的原因等。到了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實施階段又成為課程變革研討的重點[2]。
課程變革和課程改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范疇劃分,課程改革是課程變革的一部分,但并不等同于課程變革。課程改革是人為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課程變革,隸屬于計劃課程變革[3]。因此,筆者在文中談及的學校體育課程變革既包括人為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又涵蓋了自發的不可避免的自主性課程變革。
一般而言,學者傾向于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研究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變革,偏重探討課程變革的實施階段,如課程目標、內容、結構、評價體系變革等。但隨著我國學校體育課程變革的不斷發展,僅從一個學科視角來分析問題,已無法滿足課程變革的需要。學校體育課程變革的制度化是課程變革的關鍵,而新制度主義理論是近年來研究課程變革的熱潮,它不但能夠解釋為什么課程制度化過程難以實現,同時也是回答制度化何以可能的關鍵,為體育課程變革的制度化提供了一個極富啟發性的理論角度。
所謂制度邏輯,是一套控制著特定組織域中各種行為的信念系統。學校體育教育的各種行為其實是被制度邏輯所控制的[4]。李斌認為[5],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分為了兩套課程制度邏輯,一種是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傳統體育課程的制度邏輯;另一種是新課程改革后出現的、動蕩的新課程制度邏輯,學校體育課程制度的變遷實際上是新舊兩套制度控制下的替換與轉化。
我國的學校體育課程變革邏輯包括三方面要素[6]:管制邏輯、規范性邏輯和文化-認知邏輯。其中,管制邏輯強調的是國家政府機構對學校體育課程變革的規制和調控,推行自上而下的變革路徑。規范性邏輯強調的是學校體育課程變革對學生主體負有的責任以及社會評價制度對變革的影響。文化-認知邏輯強調組織域主體的觀念和行動對課程變革的反饋,推行自下而上的路徑調節方式,不斷優化變革制度。李斌認為,文化-認知層面的變革較為漫長,但制度變革一旦在文化-認知層面獲得成效,課程變革制度化又會產生良好的效益。
李銘函[7]認為,宏觀制度背景、中觀制度環境和微觀主體行動與學校體育課程制度的發展相互制約。其中,宏觀制度背景決定了學校體育課程的走向,學校體育推行自上而下的制度是對宏觀制度的回應。中觀制度環境塑造了課程形態,從體育課程創立初期的蘇聯模式,到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模式不難發現,學校體育教育法則是由制度邏輯確定的,深層次的、可持續的學校體育課程變革都會對制度邏輯提出變革要求。
想要進一步探尋我國學校體育課程變革的制度邏輯,先要理解嵌入于體育課程制度的歷史演進脈絡這一宏觀視角。回溯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我國學者對這一研究較為深入,大多根據關鍵性歷史事件和時間、社會轉型期、學校體育課程文件的代際特點、體育課程制度發展等進行分期。
焦友吉[8]以時代為標志梳理體育課程改革的脈絡,將課程變革分割成20 世紀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2000 年以后等不同時期進行討論。
根據社會轉型期,王靖涵[9]將體育課程改革分為新中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歷史轉變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世紀之交以及新世紀以來等7個歷史階段。周坤[10]在其基礎上進一步精簡,分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劉昕[11]支持黃愛峰的體育課程改革三代論的劃分觀點,但認為其分割時間跨度大,導致對歷史階段性的認知不夠清晰。在此基礎上,他以關鍵性歷史事件為標志,對新中國體育課程的重建與移植、初步本土化、停滯與重創、整頓與恢復、深化與突破、多元化與人文化、頂層設計與全面深化等7 個發展階段進行了歷史梳理。
李銘函[7]從體育課程制度發展的視角切入,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學校體育課程演變歷程分為了體育課程制度的更替期、轉換期、疊層期。
無論是從何種角度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演變進行分期,其目的都是明晰歷史進程中政治、經濟、文化對制度演變所起的作用。可以說,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課程的演變歷程進行梳理和考量,是考察學校體育課程發展和變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梳理其歷史脈絡可以得知,無論是在國家及政府的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層面,抑或在價值信念、教育文化理念、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層面,我國的學校體育課程都在向制度化的方向演進。
2.3.1 學校體育變革的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是指制度變遷一旦走上某種路徑,都有沿著該路徑繼續下去的慣性[12]。近似課程改革這種旨在重大制度創新的嘗試沒有達到預想目標,是一個普遍現象。因其舊制度具有穩定特性,在面臨外界改革沖擊時,制度變革是漸進式的,并非裂斷式的。柯政[4]認為,課程變革困難是因為制度邏輯產生了一套新的防御機制來排斥理性的質疑。此外,人們對舊制度邏輯習以為常,導致進行變革的意識難以糾正。尹弘飚[2]認為,課程變革制度化難以實現,是由教育組織的雙核結構、制度叢內部的相互牽制和高昂的制度變革成本所造成的。李斌[5]從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成因窺探改革實施困境的內在因素,他認為組織域中各主體策略選擇的“納什均衡”,舊學校體育課程制度低成本的偏好,非正式規則轉換的困難和既得利益者的牽制是體育課程變革路徑依賴產生的原因。
事實上,路徑依賴本身沒有優劣之分,但在不同的制度變革情境下會表現為積極和消極的效果。陳秀娟[13]認為,學校體育變革中存在兩個消極的路徑依賴,即全面模仿蘇聯模式導致的行政壟斷路徑依賴和中國加入奧運大家庭造成的競技體育路徑依賴。
學校體育課程變革中,新的課程制度模式不可能擺脫舊制度的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邏輯是一成不變的。陳秀娟[13]提出3條改善途徑:完善我國的體育法律體系,對行政主管部門形成有效監督,從而制約既得利益者;自上而下進行改革;形成體育制度的公共選擇。李斌[14-15]將對策構想進一步完善,他認為要將自上而下的調查和自下而上的主動傳遞結合來完善社會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加強學校體育監導檢查,建立科學的專項督察、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問責機制。
2.3.2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路徑
學校體育課程變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呈現多路徑發展的趨勢,各路徑內部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邏輯。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考察,根據學校體育課程制度變革的外部環境、組織架構和社會價值,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5種的路徑[16]。
外源性路徑是指學校體育在發展中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結構,迎合社會體育需求而變化的變革。如果現存的課程制度不能適應校外環境的變化,外源性路徑就認為要對現存的制度結構進行整體上的變革,用一種更高效益的制度不斷“試錯”,逐漸完成“內化”的過程。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的課程管理制度,課程制度缺乏彈性,政策制定層和實踐主體者出現脫節。因此,基于我國的國情展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秉承“賦權增能”的理念,實行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賦予學校校長和體育教師一定的課程發展的權利。可見,進行外源性的學校體育課程變革顯得十分重要。
內源性路徑是指學校體育在發展中根據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興趣、社會適應等變化而進行的局部調整。當目前的課程制度不適應課程發展時,不改變整體課程框架,先對學校規則、制度進行內部調整,建立新的課程制度,采取漸進式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式變革方式來替代舊的課程制度。
過渡性路徑是指學校體育變革需要經歷制定、實施、調試和修改、推行過程,構成螺旋上升的動態模型軌跡,最后達到制度化階段。這一套程序在變革之初并沒有制定出來,而是對變革中涉及的各種制度變量進行不斷修正與完善,是一個不斷調試的過程。因此,學校體育課程變革在面臨困難和阻力時,階段性地推廣變革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要素平衡發展路徑是指將學校體育課程制度中的各結構要素看成一個符合邏輯的有機體,彼此之間聯系緊密,牽一發而動全身。例如,學校體育課程制度規則的變化引起課程行為方式的變化,影響目標的實現。這一路徑揭示了學校體育課程結構的增減會引起整個學校體育課程制度的變化。
人文本土化路徑是指學校體育變革要正視學校所處的具體情境,對學校所處的具體情境進行微觀分析,進行以學校為單位的課程變革,生成“校本化”的學校體育課程制度。根據我國學校體育課程人文本土化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主要存在如下4 種情境:(1)課程變革的本土化迫切性強,實施者的共識程度高。(2)課程變革本土化迫切性弱,實施者的共識程度低。(3)課程變革的本土化迫切性低,而實施者的共識程度高。(4)課程變革本土化迫切性高,而實施者的共識程度低。其中,最完美的是第一種類型,變革產生的效果最好。
學校體育課程變革的五種路徑的選擇往往是融合交替使用的,只有五者協同,才能帶來課程變革整體上的成功。由于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環境的影響,在變革時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學校體育課程變革的行動邏輯。
從新制度主義出發考析我國學界關于學校體育課程變革的制度話語,不難發現其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新制度主義存在不同的理論流派,其各自理論模型對變革現象的解釋路徑截然不同。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我國已有的理論框架大多是模仿國外的研究框架來構建的理論支撐,并未存在一個整合理論視角下的學校體育課程新制度主義分析[17]。此外,對于國外經驗能否被借鑒這一關鍵問題,鮮有深入考究。
其次,目前的研究尚未針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變革制度邏輯的具體內容、制度邏輯變革的內在機制等做出系統的闡釋。事實上,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研究課題,它應從我國現代體育教育制度的形成來追溯和研究體育課程制度的變遷和演進,這也是新制度主義研究目前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最后,我國對學校體育課程變革路徑依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因果和對策分析,而研究成果與十多年前的成果無異。這一方面說明學校體育理論研究者對路徑依賴這一問題缺乏深入細致的探究;另一方面,說明我國學者需要對現有的研究進行整合,以便在一個整體的理論框架指導下為實現課程成功變革提供清晰的思路。
綜上可知,運用新制度主義架構分析我國學校體育課程變革已不是一種理論設想,但國內從新制度主義角度研究學校體育課程變革仍處于探索階段。通過對文獻的梳理,該文意在引起有關學者對新制度主義和學校體育課程制度變遷研究的興趣,以增加此類研究的系統性和理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