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群
(廈門大學體育部 福建廈門 361005)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沉淀了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明的重要資源。其中,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載體,它是一個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繁榮的文明象征和精神支柱。民族文化與習俗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產生于田間勞作、農閑游戲、軍事活動中,在長期歷史進程中不斷交流、傳承并逐步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體育活動項目由于各種因素,其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甚至面臨消失的危險。我國應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和保護,充分展現傳統體育深厚的內涵,并將傳統體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之中,這將有益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給予了高度的關注。2007年6月10日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各地政府對傳統體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加速,人民的生存環境和條件也發生了變化,同時傳統文化遺產也在不斷消失。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在體育界如何應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值得深入思考。隨著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和現代化的加速,區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不斷下降,由于受到外來西方文化的壓迫,當地傳統文脈被切斷,文化的多樣性被扼殺,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嚴峻的危機,傳統體育的保護和傳承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國加強對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是一種文化需求。當代西方體育在我國日益流行,而我國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正處于“無人繼承”的窘境。然而在“國風”盛行的今天,更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會自發地學習和繼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僅是優秀的歷史表現,還是各民族文化特色的體現,因此要用實際行動來傳承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化資源,是一個國家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為了維護我國文化的多樣性。這些理念的許多正面因素都可以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可持續發展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同樣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部分。民族體育文化遺產的保護則是智力、精力、財力的投資,它的公益性質非常鮮明和突出,政府是宏觀的指導者,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由政府和企業等各方成員進行控制,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利益觀念已成為制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在國際上公共利益觀念已成為各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實踐,并將其作為一條理順中央與地方、不同政府部門的資源保護和經營開發、管理機構和民間團體間關系的底線,防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出現部門利益化。而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發展,都與經濟利益緊密相關,相關工作人員要求政府撥款數十萬甚至上千萬資金,組織一群年輕人購買服裝,制作道具,組建一支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隊伍。
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在人們的生活中缺少市場,很難得到有效傳播,而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又常常難以堅持,所以依靠政府的投資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而且被動的保護并不能真正緩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困境,要合理利用資源,使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合理利用、傳承和發展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僅局限在口頭上,也不能局限于專家的影響力和引導方面,而應該把它落實到現實生活和發展的土壤里,為今天的社會和人類的發展服務,把它當作一種遺產保存下來。人們要對民族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就需要將其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實現工業化生產規模的目的與其生存發展是相協調的,而當前發展文化遺產旅游已成為世界上普遍采用的發展戰略。
人民是文化遺產的真正擁有者。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自身狀況等主客觀因素,每個人掌握的文化程度不盡相同。這決定了各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承擔的責任有所不同,總體來說,呈金字塔狀。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和評審都是由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是推動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發展的主要力量,它能集中財力、人力、物力,從而取得學術和社會所不能達到的作用。讓我國遴選出第一個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責任人,導致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部民俗化與外部正式化的二元結構。這種運作模式必然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依照中國的權利結構邏輯,如果沒有政府的經濟庇護和政策的傾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或成為一種奢望。該文認為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政府可以以精神獎勵為主,以物質獎勵為輔,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引導并調動傳承者和習練者的在場意識,使他們自覺地傳承下去。
人們之間有一種親近感和文化認同感。認同心理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它是國家凝聚力的一個重要表現,同樣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傳統武術是中華武術的主要形式,對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增強國家認同感有很大的意義。
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與藝術相結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在民族傳統體育中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遺產的價值,更好地激發人們的想象力。例如,武術和體育以外在美為中心,而內在美在國內外都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美學的統一。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民族傳統體育則扎根于豐富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每個國家的傳統體育項目都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示傳統體育文化的場所,以往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多以廟會、祭祀、娛樂、競技等公共活動為主,而民眾則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了幾千年的傳統習俗,紛紛涌入網吧、KTV、舞廳、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將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空間邊緣化,沒有演出場地,傳統體育傳承活動將難以開展。
近年來,在一波又一波的保護浪潮中,一些地方政府在保護工作中存在著重申報輕普查、重效益輕保護的“兩熱兩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產生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注重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很多國家在成功申報后,只注重文物的經濟價值,而對其傳承和發展的研究很少,缺乏長期的保護機制。這就使文物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并最終走向消亡。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奧運會、亞運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隨著世界體育文化多樣性的增長,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民間傳統體育文化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然而當前社會缺乏保護體育文化的責任感[2]。
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以身體活動為載體的文化形式,它的傳承與保護主要由民眾來完成。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是在當地的自然條件下發展起來的,比如,蒙古族的納達慕都是與當地的民間文化相結合的。當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狀況令人擔憂:一方面,部分民間老藝人年事已高或先后離世,很多技術沒有人能繼承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另一方面,大多數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由于缺乏市場的需要,很多年輕人逐漸失去了對傳統體育的興趣,不愿積極地參與這些運動,而且還缺少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需要全民參與,因此要大力推廣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工作者通過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讓人們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內涵、價值和作用。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正處于消失的尷尬境地,因此要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普及。可以邀請一些專業人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專題講座,讓民眾了解體育的相關知識,并更好地保護民族傳統體育。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無所知,存在著認知缺失、記憶缺失等問題。要讓人們積極地參與到保護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動中來[3]。
相關工作者要通過各種形式的保護,不斷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活動,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創作出更好的舞龍、舞獅、武術等活動。另外,目前我國非遺項目技術人員數量偏少且多集中于高校、科研機構,缺乏本地和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為此,政府要建立具有高素質、高年齡、高專業素質的民間團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國家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中心和組織機構,使其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4]。
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學校具有很好的價值系統和思維模式,對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具有很好的作用。2002 年,我國高校舉行了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與教學討論會[5],指出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現代教育理應肩負著傳承非物質文化的責任。在學校的課程設計中,要把民族傳統體育的非物質文化知識融入學校教學之中,并在中小學開展非物質文化的教學。在大學里除了體育技術之外,同時民族傳統體育應被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重視非物質文化教師的培養,建立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體系,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培育,有必要將民族傳統體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民間轉移到現代大學,讓學生在體育中了解傳播和宣傳這些民族的非物質文化[6]。
我國的體育制度是一種舉國體制,應當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積極參加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首先,政府機構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以豐富群眾的思想和文化生活;擴大運動會的舉辦次數和規模,可以提高運動員的競爭能力,提高運動員的參與度。其次,要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投資力度,加快建設民族傳統體育的基礎設施,可以在現有的體育場地基礎上,依托當地體育局建設運動場地。同時,要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使廣大群眾積極參加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書籍等多種形式來宣傳民族傳統體育的知識、技術動作和規則。在政策、資金、宣傳等方面,確保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健康、快速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現為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入口,要對傳統體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正確的理解,這樣才能把它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到極致,讓學術界產生共鳴,從而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特定領域、地域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文化特征,對于維護民族文化主權、保持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國家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和投入,以保證傳統體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存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