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元洋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站人體育文化的發展,能更好地反映站人文化,并傳播站人文化所帶來的獨特價值觀。站人體育文化具有兼容性與親和力,在我國體育文化乃至世界體育文化發展中都獨具特色。隨著全球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各國的體育文化受到了沖擊,發展全國體育文化多樣性是大勢所趨,體育的多元發展與融合有利于中國體育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所以保護站人體育文化,也只是保護特色地域體育文化的一個例子。無論是對待其他少數民族文化,還是對待站人體育文化,積極進行保護并對外傳播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1]。
站人體育文化在國內和國際的傳播與發展仍然有許多阻礙,站人體育文化缺乏宏觀的管理規劃,也缺乏明確的體育文化傳播指導,急需相應的運行機制配合。站人體育文化本來根基就淺,民間的體育文化傳播機構也作用甚微,所以站人體育文化傳播力度也十分有限。站人體育文化傳播運作也還處在摸索階段,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體系,并且最為重要的還是缺乏相關理論研究。我國學術界對于體育文化傳播的研究十分稀少,多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研究視野窄,內容不夠全面,而且社會調查和實證研究材料不夠,無法深入研究,也缺乏傳播的理論支撐[2]。
站人體育文化的傳播發展應該有組織、有目的,要做好傳承與創新。在發展過程中,不但要保留站人體育文化的時代文化特性,還要體現站人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3]。
驛站是古代傳遞文書情報和途中官員食宿往來的場所,驛站歷史長達3000多年,清代形成了以現今的齊齊哈爾市為中心,延伸至西部呼倫貝爾的驛站網絡,驛站的制度與現今的郵政系統、高速服務區、物流中心這些地方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清代黑龍江驛站的設立也反映了當時黑龍江的經濟開發與發展以及防守力量的增強[4]。而古代驛站的站名,大多是用滿語或者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命名的,有著非常豐富的民族語言文化含義,充滿著歷史感與時代文化感。雖然這些驛站站名大多已經不再使用,但他們作為老式地名,承載了非常多的歷史文化意味,所以在研究驛站文化,研究站人文化以及站人體育文化時,也可從站名入手,感受歷史文化的傳承。
驛站網絡在保衛邊境和方便對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邊境地區如齊齊哈爾地區的驛道,密切了邊境和內地之間的聯系,鞏固了邊防安全,也為中外交往作出了重要貢獻[5]。
目前齊齊哈爾地區的古驛站,大多被今天的城鎮地區沿用,成為鄉鎮和縣城等,而研究齊齊哈爾地區驛站分布,可以為今天的城市規劃,城鎮化建設提供歷史經驗。所以,研究古驛鎮,對于研究古時期齊齊哈爾的驛站文化、站人文化,以及細化到站人體育文化,都有極高的價值。
站人是指在驛站周圍形成的一批民族部落群體,清代的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區的站人多為漢人農業移民。雖然站人群體在清代社會中長期處于社會底層,但在清末站人群體也獲得了受教育權,并開始有了站人教育世家,為人們進一步了解站人文化提供了依據[6]。
而清代驛站中的站人也有詳細的劃分,站丁前期多為少數民族人,如達斡爾和索倫人,后期多為朝廷指派的站丁。清站仆,多為投降人士或者被抄家的人,與被流放相似,待遇很低,過著如奴隸一般的生活,這也是黑龍江沿江一代特有的站人文化[7]。
山風比午間更加狂烈,呼嘯著,像一群怨魂,在天葬場的地面處游蕩。白鷲仍然沒有離去,它們中的一些盤旋在眾人的頭頂上空,另一些則站在天葬臺對面的高坡上,不時發出一聲聲令人揪心的悲鳴。
站人作為黑龍江,尤其是齊齊哈爾地區一個重要的群體,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這種習俗包括生活及體育文化習俗等,在歷史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站人作為黑龍江地區的特殊群體,以獨特的生命力在這片土壤上創造了無數寶貴財富。這些財富中的精神財富融入文化,為后人提供了研究價值。研究和保護繼承這種文化資源,對于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今天仍然有重要意義。
站人作為黑龍江地區一個特殊的群體,在近300多年來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文化環境,在這文化環境中,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逐漸形成。站人在黑龍江地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獨特的方式豐富和發展了齊齊哈爾地區乃至黑龍江地區地域文化,也為東北地區的文化貢獻了力量[8]。
站人由少數民族外地遷入,與外人接觸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站人方言,而且站人由于在長期驛站生活中受到嚴格控制,所以生活方式相對封閉,有獨特的生活習俗。站人非常注重長幼尊卑,也就是俗話說的“講規矩”,這也體現在他們的服裝上,無論男女老少,都有獨特的習慣,出門必然穿戴整齊且衣服洗得干干凈凈,且老年婦女多著黑白服裝,帶有英氣[9]。
齊齊哈爾站人文化中古驛道選址的依據,可以作為現今交通建設的依據,如前文所述,古驛道也被今天的鐵路公路沿用,所以驛道線路可以為今后交通建設提供歷史借鑒。而站人的民俗文化,也是站人群體區別于其他群體的重要標志之一,已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以更好地開發旅游體育文化資源[10]。
站人體育文化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站人體育文化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這些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之間既有共有屬性,也有自身獨特性,這些文化資源相互交叉包容。從體育的本質來說,體育是改造人類自身生物屬性微效用的身體活動。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的體育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其生產環境和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凝結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獨特的表現形式之一,極具審美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傳承性。據統計,達斡爾族傳統體育項目有28 項,鄂溫克族22 項,鄂倫春族43項。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的體育文化之所以受到民族內部的喜愛并不斷被傳承,其原因是體育文化的趣味性。這些少數民族多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主要依靠行為方式去培養下一代,從鄂倫春族的孩童由幼年用小弓箭射殺小動物到長大獨立狩獵這一過程就可以看出,這種體育技能的傳襲,充滿著無窮的趣味[11]。
這些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遺產也是站人體育文化形成的一部分,所以站人體育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性,也就是站人中的漢人群體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體育文化具有民族性。另外,站人體育文化具有地域性,也就是不同地域及自然環境造就不同的文化傳統。例如,鄂倫春族以狩獵為生,因冬季漫長,冰天雪地狩獵困難,所以為了生存,人們發明了滑雪板,而后逐漸演化為傳統體育項目——滑雪。這種傳統體育項目與站人文化相結合,有了更深的地域意味。流傳至今的體育文化遺產,是一輩輩傳承而來的,在感受體育文化的傳承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感受體育文化中蘊含的民族情感和歷史文化基因,這些精神財富也是體育文化的精髓,能更好讓人們感受齊齊哈爾地區的地域體育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甚至反映出黑龍江地區和整個東北地區的文化特點[12]。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在近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都創造出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體育文化項目。而站人體育文化作為東北地區黑龍江領域的獨特的地域文化,由于地域環境較偏,且多年來人們對于站文化和站人文化的研究多側重于農業及其他文化領域,對體育文化研究的資料較少,而且學界對于齊齊哈爾站人體育文化的認識比較片面,理解認識不足。所以這些因素均制約了站人體育文化發展[13]。
人們也應該認識到,發展站人體育文化,應該從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深入剖析,然后再從站人體育文化的特性入手,這樣無論是對于發展站人體育文化,還是對于進一步研究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均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和價值。
我國民族體育文化起源于原始時代,到了近代,民族體育開始更多轉向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和邊境區域特殊體育文化,如研究站人體育文化[14]。
筆者認為,需將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和站人體育文化放在一起進行研究。站人體育文化存在一定特殊性,人們研究其發展的同時,應該將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和站人體育文化結合起來分析,建立整體規劃體系。
在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開始出現變化,少數民族教育也隨之興起,雖然受限于歷史、地理環境等因素,但是齊齊哈爾地區少數民族也邁出了一小步,這一小步,奠定了齊齊哈爾地區少數民族教育的基礎,也為后期的少數民族教育做出了鋪墊。
少數民族教育的興起,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有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知識群體,他們利用少數民族文字記載的歷史事件和體育文化資料,為現今人們研究少數民族的發展提供了相關資料[15]。
清代末期是齊齊哈爾少數民族教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發展受地域環境制約明顯,也深受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盡管受到了制約,但是齊齊哈爾地區少數民族教育文化發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在少數民族教育中,探究傳統教育與新式教育的沖突時,人們也應該深刻認識到,站人體育文化發展也要依靠體育文化交流,但體育文化交流不是相互排斥,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使站人傳統文化走出去,走出黑龍江地區,走出東北地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16]。
學界對于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關注不夠,對站人體育文化關注不夠,所以研究也更具有現實意義,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研究其發展路徑。
發展站人體育文化,要堅持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斷堅持和創新,在時代與歷史的篇章中穩固基礎,堅定發展,在現實和歷史中摸索平衡。站人民族體育最關鍵、最基礎的根基就是站人體育文化,這也是體育文化傳承的精神紐帶,站人體育文化作為一種清代的寫意符號,與現今實際相結合,極具民族靈魂。
中華民族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歷史進程中,從民族舞蹈到劃龍舟、雜技等,我國人民也在不斷學習和發展,形成了獨立的民族特色。站人體育文化想要進一步發展,不僅需要認同原有的文化和本民族文化,還需要具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吸取其他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確保站人體育文化更快速發展,更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需要。
站人體育文化的發展也要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相結合,在風向標的指引下發展體育文化,從理論框架到實踐進行更新換代。發展站人體育文化也要形成一種文化自信,充分了解站人體育文化,認同所獲得的體育成果,樹立站人體育文化的自信源泉,在堅守社會主義文化風向標的同時,也發展獨特的站人體育文化。
在新時代堅持站人體育文化自信,就是堅持民族體育文化自信,堅持文化自信,為文化自信發展提供保障,也是挖掘和感受歷史體育文化的重要方式,人們應不斷建立如站人體育文化一般的特殊群體體育文化的社會保護制度,使其在本土扎根,在現代體育文化發展的洪流中站穩腳步。
那么該如何建立整體規劃體系呢?筆者認為,站人體育文化活態傳承發展,應該以個人為核心,吸收保存文化精髓,以現代體育學為基礎,更好地實現可持續傳承與進一步發展。并且充分利用學校這一文化傳播陣地,利用教育傳播站人體育文化,在齊齊哈爾地區部分學校開設相關的站人體育文化課程,給學生帶來豐富體驗的同時,也進一步發展站人體育文化。并且也要通過民間傳統體育競賽的渠道,吸引感興趣的民眾參與其中,而且如果想繼續發展深化,需要將站人體育文化中不健全不完善的體育賽制深化完善,與國內民族文化發展相結合,促進站人體育文化和民族體育文化協同發展[15]。
此外,在互聯網普及的21 世紀,傳播站人體育文化也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利用互聯網進行輔助幫助,才能使站人體育文化更好地進入大眾視野,使大眾更好地理解站人體育文化背后的內核,以活性的方式實現站人體育文化活性發展與傳承。
首先,人們對待站人體育文化,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動,對體育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并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對站人體育文化進行維護發展,而且引導相關民間群體愛好者及站人后代進行站人體育文化發展、繼承和傳播。
其次,人們也應該加大對站人體育文化的研究力度,人們對于站人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其他領域,忽視了站人體育文化領域。要做到先了解,后研究保護。雖然站人體育文化發展研究也有許多困難,但人們也應加大力度匯編歷史文化資料,用細碎的體育文化發展片段串聯起站人體育文化資料,并收集民間站人的文獻,拜訪站人中的老一輩,進行采訪記錄,通過這些方式研究站人體育文化。
再次,還應該加強對站人體育民俗游戲文化等的開發、利用,建立民俗村,展示站人體育文化及民俗文化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形成特色的文化旅游場所。人們保護和開發站人體育文化,最不可取的就是閉門造車。齊齊哈爾、大慶、黑河這三地具有站人文化場所,應該加強聯合,共同弘揚和發展站人體育文化,并舉辦參加各種體育文化研討宣傳會,促進站人體育文化發展,擴大站人體育文化知名度。
最后,在時代與國家大環境對于體育文化的沖擊下,如何發展站人體育文化,是人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要提高站人體育文化的地位,使學界重視如站人體育文化一般的地域體育文化,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和站人文化研究中對于站人體育文化研究的比重,這將有利于促進站人體育穩健發展和傳承,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我國體育文化發展,對民族體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