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嬋 張景宇 宋連久
(西藏農牧學院植物科學學院 西藏 林芝 860000)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來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水平,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依托農村特色資源的優勢作用,推進農村三產融合,提高農村產業增值收益水平,保障農民收入的總體呈上升趨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逐漸凸顯,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急需產業融合。
通過查閱國內外農村產業融合相關研究文獻,并對其進行梳理,發現通過了解農村產業融合現狀,不僅可以清晰認識到農村產業發展的特點,也能夠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思路。國外提出產業融合較早的學者是植草益、今村奈良臣等,國內研究農村產業融合主要發生在相關政策發布之后,集中于2015年后,國內外大量學者對此主題進行研究,并發表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根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本文主要從農村產業融合內涵、發展路徑、研究方法和指標體系構建4個方面入手,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梳理。
1.1 農村產業融合內涵研究。國外學者根據產業發展情況,結合自己國家的國情,對農村產業融合內涵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產業融合的內涵,今村奈良臣[1]提出“六次產業”,不管是對一二三產業相加還是相乘,都等于6,通過延長農產品鏈條,提倡使用多種經營方式,以此提高農戶的收入。由于技術變革的加快和市場的放寬,Stieglitz[2]認為是他們推動了電信、計算機、娛樂等市場的融合。申孝忠[3]基于產業發展現狀,總結了“六次產業化”的發展經驗,為農村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產業融合是一種經濟學現象,且伴隨著產業的發展而出現,Greenstein[4]等主要從產業的持續發展角度對此進行闡述。
1.2 發展路徑研究。國外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相關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學科交叉與知識促進方面。Curran[5]根據國情與社會現狀,提出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是由多種科學交叉形成的。Namil Kima[6]等認為通過對有效的資源進行整合,將生產技術與市場相結合,以此作為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推動力,即農村產業融合的實現路徑。Chie Hoon Song[7]等論述了人口增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社會發展對農村發展的推動作用,并認為人口增長、社會發展是農村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發展路徑。
2.1 農村產業融合研究方法探究。在農村產業融合研究方面,國內學者結合當前的農村發展問題,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胡玉鳳[8]等根據產業內部的關聯性,結合農業、農產品加工制造業與消費性服務業內部間供給需求關系,擴展兩部門之間的生產函數,通過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產出函數,以此來對農村產業融合進行研究。楊珧[9]等依據對農業旅游業產業發展調研分析,運用APH-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影響因素的發展情況做綜合評價。李乾[10]等通過對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的相互促進作用的分析,以及對研究對象的實地考察,提出了優化產業融合發展環境、及時轉變產業融合主體身份、進一步加大對產業融合的規模經營的支持力度等對策建議。王新芳[11]等通過對陜西省2010~2018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使用熵值法測算了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以此來研究農村產業融合。
2.2 農村產業融合指標體系構建。在有關農村產業融合研究方面,國內大多數學者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對融合程度進行測算,得出產業融合程度。其中,宋廷山[12]等構建了關于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融合程度的測算指標體系,使用2013~2018年的相關統計數據,對山東省及所屬16地市的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水平進行了測算。馬鳳才[13]等經過篩選確定了12個指標,主要分4類,一是基于分析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業產業鏈延伸的促進作用;二是基于分析農村產業融合對可持續發展貢獻的農業多功能性;三是基于對農業與金融業等行業融合分析的要素融合發展;四是發揮農村產業融合對城鄉融合優勢作用的產城融合發展,建立了河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程度的指標體系。陳池波[14]等使用產業延伸、功能拓展、業態豐富、利益聯結、城鄉融合等5個發展指標,構建了包括全國各省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測算了全國各省農村產業融合程度,并對各省結果做了比較分析。
2.3 發展路徑研究。學者們認為發展路徑的正確選擇,能夠快速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楊豫萍[15]以廣西羊頭鎮為分析對象,通過對農村產業融合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發現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融合路徑主要有:發展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建立特色產業品牌、推動業態融合。劉婷[16]通過分析我國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的特點,認為在創新驅動、市場需求、利益共享的相互作用下,農村產業融合的各相關利益主體通過構建相互協同合作的聯盟關系,發現各相關利益主體間聯盟關系穩固化的過程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張玉軍[17]以江蘇省丁莊村產業融合的創新實踐為背景,認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基于特色農業產業穩定發展為前提,結合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實地位,從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能力、強化產業融合發展要素、發揮產業融合合力優勢等方面推進農村三產融合。
現有研究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分析,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和總結歸納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路徑選擇、研究方法和指標體系的構建4個方面入手,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
國外研究產業融合理論較早的是今村奈良臣在1994年提出的“六次產業化”研究理論,為農村產業融合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國內對于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之后。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是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基于產業內部關聯性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以及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增收積極作用。近些年來,對產業融合度研究也逐漸增多,通過選取發展指標,并構建相關模型對農村產業融合進行測算,根據測算數據做綜合評價,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參考。通過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進行探索,發現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有培育主導產業、推進業態融合、培育特色品牌、知識傳播、整合有效資源等。
綜上所述,基于農村產業融合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個人觀點得出結論,并與現有研究做比較分析,在做農村產業融合分析時,以下情況需要特別注意:①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概念和內涵的認識是必需的,采取文獻研究法和總結歸納法相結合的形式是可行的。②文獻研究法是根據論文的寫作需求,查閱了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學術論文和專著,運用收集到的學術資料,結合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農村產業融合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為研究農村發展提供理論參考。③國內研究得出的農村產業融合相關結論較少的原因,主要是國內學者對此進行研究集中于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