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滿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 河北 承德 068456)
草原鼢鼠是林區最主要的害鼠之一,嚴重威脅森林資源和草地植被的安全,因此,加強對草原鼢鼠的研究和防治是關系到今后農林業生產能否持續發展的大事。近年來,木蘭林場及毗鄰的壩上機械林場每年都要投入很大精力用在造林工程上,但是,如此得來不易的造林成果卻時時刻刻遭受著草原鼢鼠的侵害。因此,查清草原鼢鼠的習性、發生和為害規律,摸清鼠害與各種環境因子的關系,探討最佳防治方法,對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草原鼢鼠一般生活在土質較為松軟具有一定透氣性的林地或耕地中,不喜光,不喜風,當地人俗稱地羊。近幾年防治過程中,在一些海拔較高、土層石塊地區也發現了鼢鼠的蹤跡。鼢鼠一般只為害幼林地,且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為害,其中又以春季為最。
木蘭林區林場所轄區域屬燕山山脈余脈,北高南低,山脈主體為南北走向,屬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冬季低溫寒冷,夏季炎熱,日較差和年較差大,無霜期短,總的氣候特點是風多風大,冬長夏短,氣溫多變。由于木蘭林區雨水少,草原鼢鼠以啃食油松、樟子松幼樹的樹根攝取水分和營養。草原鼢鼠每年繁殖1次,每次為2~4只。絕大多數草原鼢鼠會在棲息地拱出土丘,但在一些草皮較厚的地塊土丘較少,很難發現其移動軌跡,所以一般很難發現鼢鼠的為害地點,多在受害樹木被啃食2~3年以后才能發現,因此防治工作存在一定的難度。
2.1 樹根圍網法。設立3組監測樣地,對有草原鼢鼠生活的地塊進行樹根圍網造林,其中3處標準地分別采用的網眼為1.5 cm×1.5 cm、2 cm×2 cm、3 cm×3 cm,3組對照地無任何措施,正常造林。由于害鼠僅對幼齡林造成破壞,而采用的圍網可以在土中降解,預計在幼樹長大后圍網也會自行降解,不會對樹根產生影響。此類方法的缺點是前期投入大,人工以及物料投入較多。檢查結果發現,2 cm ×2 cm網眼的阻隔網就能夠起到足夠的防護作用。
2.2 地箭捕殺法。采用傳統的人工地箭捕殺方法。根據害鼠怕風封洞的習性,在其活動的區域挖開洞口,設置地箭,進行捕殺。此方法為被動防治法,僅在發生鼠害并發現其生活區域后再進行補救的措施,好處是生態環保,避免破壞植被,但由于要對每只害鼠進行捕捉,需要投入較多人工。
2.3 隔離法。同樣設立3組監測樣地,對有草原鼢鼠生活的地塊挖阻隔溝,并分別采用地下掩埋30 cm、40 cm、50 cm的鐵絲網進行隔離,以觀察并確保其無法進入保護地。由于地上也存在20 cm高的圍網,害鼠怕光怕風的特性也確保了其不會從地上進入保護地,此種方法與樹根圍網一樣都是物理隔離,目的是保護幼苗正常生長至成林。由于是全面圍網進行阻隔,因此不必對每株幼苗進行圍網隔離,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力的投入。根據觀察,地下掩埋30 cm的圍網已經足夠達到隔離效果,物料投入也不是很多。
2.4 天敵防治法。由于鼢鼠長期生活在地下,貓頭鷹等生物對草原鼢鼠的克制并不大,考慮到蛇類有鉆洞的習性,我們在大面積的新造林地附近設置了20處招引堆,并對其空隙填入了干草、土塊等,使其更適合蛇類駐扎,希望能夠通過此方法從生態圈本身對害鼠進行數量的控制。此種方法優點是生態環保,投入較少,但是不確定性較大。目前在設置的3組檢測樣地中還無法看出直觀的效果。
2.5 藥物防治法。與地箭捕殺法類似,先找到害鼠的活動區域,用探洞棒探測鼠洞的位置后,或挖開土丘的洞口投放藥品。根據近幾年防治的經驗,發現害鼠對大蔥較為喜歡,因此嘗試了用藥物浸泡大蔥投放等方法,可以明顯看出鼠害情況減少。但由于無法直觀的看見害鼠死亡,只能是根據鼠害地塊明顯減少來確定取得的成效。此種方法的好處是節約成本、防治方便,缺點是有一定的危險性,不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