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香
(福建安溪順記茶業有限公司,福建 安溪 362400)
生態理念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面概論,更是社會各界達成共識,共同踐行、共同建設的重要目標。生態理念的基礎是尊重自然,發展的主要宗旨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當人們日常生活逐漸豐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逐漸加大,需要加強人們的自覺與自律的精神,能夠用更加正面的心態來面對自然的發展,面對能源的周期性變化,能用更加正確的方式,來利用自然所帶來的一切資源,讓自然資源的開發達到最佳效果,既不是無止境汲取,也不能是資源泛濫。當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達到臨界的狀態,生態理念不能僅僅是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以社會發展為目的,對其進行積極的踐行與發展進而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和諧狀態。在踐行生態理念的過程中,綠色、健康、自然是被主要倡導的內容,利用資源時要理性選擇,讓資源達到集約化、生態化的狀態;其次,是在生產建設中,踐行低碳與綠色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讓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態理念的踐行與實施也更加智能化,并且進一步集中詮釋了生態理念中綠色經濟模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見,生態理念的踐行與變革有較為廣泛的影響,會給產業發展帶來全新的結構,迸發出更加新穎的思維。
目前,我國的茶葉產業還屬于較為分散的產業,以散戶茶農種植為主,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程度不高。茶葉種植期間的管理方式也較為松散和粗放,茶農以種植普通農作物的方式為主,依靠農藥化肥進行基礎種植,缺乏科學的栽培技術,導致現階段的茶葉產業的產量低,品質參差不齊,無法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機制。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茶葉的訴求也逐漸多樣化,其不僅僅是夏季解渴的飲品,也是交際往來的重要媒介,這對茶葉的品質與種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優化茶葉栽培管理技術,完善茶葉園區的管理體系,著重把控茶葉品質與茶葉生產量。
20世紀80年代,茶文化的內涵不斷普及和發展,茶文化的價值受到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基于這一背景,茶葉的生產也到了一個迅猛發展的階段。當大眾的飲茶需求不斷增加,增加茶葉產量是茶農在種植期間重點關注的問題。茶農為了產量的增加,會盲目使用化肥和農藥,縮短茶葉的生長周期,造成茶葉成品中存在化學殘留物質的情況,降低了茶葉的品質,違背了生態理念中的綠色健康理念。因此,在現階段的茶葉種植管理中,需要認識到質量重要還是產量重要。茶葉產業并沒有進行集中化管理,茶農對茶葉種植并沒有升級到科學發展的階段,這將是現階段茶葉產業科學管理需要面臨的嚴峻考驗。
茶葉種植的實際過程中能發現,我們對茶葉的了解不斷成熟時,就能發現茶葉與生態環境間不僅存在正向作用,也存在著一定的反向作用,也就是說茶葉的種植活動與其所在生態環境是互相影響的。由此可見,進一步深入了解生態理念的實踐對茶葉管理的影響價值,就會影響到茶葉種植管理活動本身。從茶葉種植的現狀來看,茶葉產業要得到持續性的發展,就必然要走上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的道路,從根本上解決茶葉品質低的現狀。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遵循生態理念的基本內容,了解茶葉種植所處的生態環境,利用科學技術讓茶葉更適應當前的生存環境。幼苗茶樹的生長需要合適的溫度,對土壤的濕度也有具體的要求,都需要在科學栽培與管理的過程中,進行詳細計劃,保證茶葉的產量與質量都能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其次,利用科學技術,有效改良茶樹的品種,以當前大眾的飲茶需求為基礎,積極培育市場需要量較大的茶樹品種,用更加科學的采摘與存儲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茶葉的品質,奠定茶葉在飲品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個要求是重要產業理念的正確詮釋,在茶葉種植過程中積極踐行“綠色、生態”等無公害的系列要求,通過對產業品質的提升,實現茶葉品質提升的終極目標。
茶葉、咖啡、可可是世界上三大飲品,可見茶葉在世界范圍內需求量的變化。我國是茶葉種植大國,也是茶葉需求大國,為了滿足大眾對茶葉的差異化需求,科學栽培與管理茶樹是茶葉產業必經之路,在茶樹的種植過程中進一步優化管理模式,實現產量、質量的雙品質提升。茶葉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中,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飲品,更是國家文化更迭的重要見證者,是文化發展過程中與歷史相輔相成的一種理念認知,其與生態理念的綠色內涵不謀而合。下面將對科學開展茶葉種植與管理的策略進行詳細分析。
首先,對茶樹所生長的茶園環境進行優化,以生態建設為目標,選擇階梯式、集約化的茶園,形成可觀賞性較高的茶山園區。茶樹品質的提升,對茶園環境有較高的要求,例如以PH值為4.5-6.5之間的酸性的土壤條件為主,土壤的質地以砂壤為主,因為酸性的土壤中含有一定的鋁元素,滿足茶樹對鋁元素的需求。茶樹對鈣的需求量不大,防止土壤鈣化對茶樹造成不良影響。茶樹的水源管理要更加科學,因為茶樹喜水又惡水,水量的把控是提高茶樹成活率的重要方式。茶園盡量原則在水源邊上,便于澆水,土壤的濕度保持在70%-90%之間,加大土壤厚度,便于茶樹生長;在集中化管理過程中,茶園的科學性規劃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首先是茶園內部的道路要便于工作人員施肥和管理,排水系統的規劃關系著土壤的濕度,盡量選擇開闊便于管理的位置;茶園土壤的肥力需要肥料的加持,既不能過肥也不能過貧,在茶園本身土壤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盡量選擇無公害的化學肥料,控制好肥料的用量,在茶樹種植過程中,不破壞茶樹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茶樹在生長過程中更喜歡漫射光,因此在茶園規劃中,要適當栽培一些遮陰樹,避免過多的直射光給茶樹造成不良影響。總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我們對茶葉的認識也在不斷的變化,也在不斷摸索創造更科學的茶園環境。
良種繁育是提高茶樹產量,選擇優良茶樹品種的重要方式。現階段的茶樹品種較多,其中無性系的品種更受關注。茶樹的繁育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首先是選擇優良的品種,確定茶樹培育時間,選擇水電交通都較為便捷的苗圃,苗圃的地勢背風,以紅土或黃土為佳。選定苗圃后要對苗圃進行整理,平衡坡度,除去雜草碎石等物。若苗圃是山地區域,則需要增加防洪溝,若是田壩區域,則需要增加排水溝,每個苗床的長度以1.2m為佳,每個苗床間隔的溝寬度以60cm為佳。培育的營養土可采用山基土或者熟土,土與肥料的比例以茶樹品種的實際需求為主,不可過肥。茶樹培育時要做好茶園的遮陰工作,創設一個綠色生態的培育環境。
茶樹的管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從防蟲治病、修剪培育,到最后的采摘加工環節,一系列活動都需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是病蟲害的防止,利用科學技術有效監控茶樹的生長過程,發現茶樹有病蟲害時,第一時間使用相應的農藥進行處理,需要把握好農藥的使用量,避免茶葉上出現過多的農藥殘留,確保生態理念融入在茶樹生長與加工的各個環節中,實現真正的生態品質管理;茶葉采摘與加工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傳統的茶農容易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私自進行茶葉的制作流程,違背茶葉集約化管理理念。因此,在進行茶葉種植管理時,需要進一步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通過定期舉辦茶葉技術宣講大會,讓茶農認識到更多先進的產品與先進的技術。在每一個技術交流大會中,給當地茶農帶去更對新穎的管理模式與管理理念,改變茶農傳統的管理觀念,推動茶樹管理的科學發展。還可通過走訪交流的形式,帶領茶農去外地茶園觀摩學習,了解先進的栽培技術與管理方式,避免個人經驗主義給茶葉生產造成不良的影響;最后,茶園的管理需要定期開展,例如,每年進行2-3次的淺耕,達到除草培土的目的。每年7月份左右進行一次中耕,讓茶園土壤更加疏松。每年11月前需要進行一次深耕,將茶園的枯葉作為基肥翻入土壤中,為來年茶樹的生產奠定更好的生存條件。與耕地相似的管理是施肥,需要定時定量開展。在整個管理流程中需要注意茶樹的修剪工作,新種植的茶園需要進行三次定型修剪工作,不同生長周期選擇不同的修剪方式。
在智能技術的引導下,茶葉產業的種植與管理技術也逐漸智能化,為提高茶葉的生產量與品質奠定了基礎。在生態理念的引領下,茶葉生產的綠色健康理念也逐漸深入,形成了符合國民茶葉飲品需求的健康生態機制。在系統的栽培種植中,加大茶葉種植繁育的科學力度,規范茶葉園區機械設置,定期開展茶園管理工作,在技術與管理的相互融合與促進下,進一步提高茶葉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雖然目前我國茶葉產業發展建設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但在未來的茶葉種植管理中,通過進一步挖掘社會大眾的飲茶訴求,以生態理念的基本內涵為指導路線,茶葉產業一定會走上高速發展、可持續發展道路,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