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觀,關希楠,鐘嘉淇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香港學者馬家輝(2009)曾多次強調: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廳文化。可見茶餐廳在香港飲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隨著茶餐廳文化的興起,許多香港茶餐廳術語也由此而生,形成了獨特的香港茶餐廳點餐文化。但縱觀現今21世紀,這類文化特色正在慢慢消失。因此,本項目研究的內容是香港茶餐廳中點餐詞匯的替換詞匯及文化,目的在于找出此類詞匯的替換意義或原義,并試圖理解這些詞匯在日常生活中的含義和功能。再根據詞匯背后形成的原因,本項目進而探討香港的地方文化,同時也希望為后來的方言詞匯研究提供一定的記載和幫助,保留此類詞匯。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以及人們實踐領域的擴展,粵語詞匯也在不斷地更新。馬爾曾經說:“沒有交配過的(unhybridized)語言完全不存在。”90年代的香港,是個語言大雜燴,不僅有本地的粵語,還融入了大陸的普通話和各類外語,所以我們研究的餐廳點餐詞匯不免也受到這些影響。
社會的發展進步也大大地促進了餐飲類詞匯的發展。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正式開始了工業化革命。人們在尋求生計的基礎上不僅要解決溫飽的問題,還要注重用餐的效率,因此帶動了餐飲詞匯的誕生和發展。故由此形成的點餐詞匯融入了香港的時代特色。在此,筆者通過影視及資料收集等途徑以語言學的角度將點餐詞匯分為以下四類進行分析。
地理環境對于地區飲食詞匯文化存在一定的影響。優越的地理環境使香港人習慣于接受外來文化輸入。所以香港茶餐廳詞匯文化不僅有大陸文化的輸入,還有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
茶餐廳的詞匯文化有著屬于自己的特色,很多詞匯不僅保留了廣東粵語的口音,還結合了英語發音。如今我們常吃的的甜點“蛋撻”則是“音譯兼譯”中最好的例子,在粵語中“撻”這個詞其實就是結合英語中“Tart”餡餅的發音,而蛋撻的制作原料其中之一就是雞蛋,所以詞匯“蛋撻”在粵語中一般會說“蛋tart”。雞蛋餅在香港茶餐廳被稱之為奄列,是由omelette 這個英語單詞演變過來的。除此以外,吐司這個詞也是受外來影響產生的音譯詞匯,吐司就是來英文單詞“toast”。吐司,這類方便快捷的食物逐漸融入了香港的快節奏且高強度的社會生存環境。直到現在,吐司依舊會出現在茶餐廳的菜單上,這種食物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需要。除此以外,我們口中常說的香草,是當時西方傳入香港的一種香料制品,英文名稱為vanilla。通過音譯,vanilla在香港翻譯成了“云尼拿”。語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歷史的文化色彩,但與外來文化接觸時,它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從而與它本身所固有的東西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色彩。由此可知語言糅合的過程中也可窺探文化的交流。
在漢語中,借代類詞匯都是以相關聯想為基礎的,是人們思維活動的產物,是人心理活動的反映,借代的本質是借代思維。它的基礎是兩個事物之間的相關聯想,通過聯想使兩個事物發生關聯。當時的香港社會除了國際化以及工業化的發展之外,影視圈的發展也對詞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時香港的影視產業正處于輝煌的階段,香港人也開始借助了一些影視界明星的事跡或者名字等作為替代詞。例如,古天樂作為香港的一位活躍于影視及音樂界的多棲型影星,他的走紅不僅讓觀眾記住了他精湛的演技,還讓他黝黑皮膚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八九十年代快節奏的香港社會環境下,人們經常會用“古天樂”這個詞來代替茶餐廳中一款較為常見的飲品——阿華田。而使用原因也頗為有趣和經典,香港人認為阿華田這種用可可粉沖泡的飲品和古天樂的膚色一樣,其中當然也不乏存在夸張的成分。但從此以后,香港人對古天樂這個代替詞也一直保持約定俗成的狀態。
香港的茶餐廳是一種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產物,在包含中式文化的同時也有西方文化的色彩。例如說茶餐廳里所常見的飲品——熱咖啡。在當時的高強度工作下,咖啡幾乎是香港每一位打工人必備的提神飲品。所以熱咖啡在香港的茶餐廳是常見的飲品。而香港人會使用汪明荃(汪阿姐)代替熱咖啡,原因是汪明荃在當時有一首較為出名的歌叫《熱咖啡》,也因為她在影視圈的名聲和地位,人們都會親切地叫汪阿姐。所以大部分香港人都會用“汪阿姐”來代替熱咖啡。
從許多語言的習慣用語上,大多可以觀察到造詞的心理過程和該民族的文化程度。香港息影藝人黃夏蕙和香港著名藝人林蛟曾交往過一段時間。他們的感情故事也成為香港人平時閑聊的話題。而黃夏蕙和西多士有一定的聯系,是因為香港人吃西多士之前,都要在西多士上淋上糖漿,也就是糖膠,所以簡稱為“要淋膠”。“淋膠”和“林蛟”同音,而香港人為了可以節省時間,用林蛟代替加糖漿這個動作,同時因為林蛟和黃夏蕙的關系,黃夏蕙又順理成章地代表了西多士。顧名思義,“夏蕙姨林蛟”就是西多士加糖漿的意思。在那時的香港,娛樂圈的發展正如火如荼,所以在一道菜名上借用影視圈人名也不足為奇了。
在茶餐廳點餐文化里,還包含了一種特殊的來源,那就是數字諧音。我們通常可以聽到許多用數字來代替的飲品,例如說:0、7、06等。0即代表零,與粵語“檸”音相近,香港人為了節省時間則用數字零代表檸檬水。“7”即代表七喜,因為七喜這款汽水里面有一個七字,所以用數字七代替。“06”即代表凍檸檬可樂,因為在粵語里面0代替檸檬,而6代表可樂,所以用06 代替凍檸檬可樂。“306”也是同樣道理,因為3代表生姜,0代替檸檬,然后6代表可樂,所以306就是“生檸樂”即檸檬可樂加姜。“29”代表熱鮮奶,因為粵語讀法“2”和 “熱”同音,“9”在英語中讀nine和粵語的“奶”同音,所以“29”代表熱鮮奶。“9T”代表奶茶,剛剛提到“9”在英語中讀nine和粵語的“奶”同音,“T”是英語“tea”,翻譯成中文就是茶,所以9T代表著奶茶。C9代表鮮奶,是因為“C”是粵語“鮮”諧音,“9”在英語中讀nine和粵語的“奶”同音。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詞也使用諧音,例如“攬住”。“攬住”代表蛋治,它的全稱“雞蛋三明治”。由于在粵語里,“攬住”的音調和“蛋治”是一樣的,同時在伙計之間的玩笑過程中,“蛋治”就變成了“攬住”。還有另一個詞叫“咪嘔住”。“咪嘔住”代表咸牛肉三明治,“咪嘔住”這個術語同樣是屬于近音字類,在粵語中,“鮮牛”及“滑牛”中的“牛”字和“嘔”字是近音字,所以“咪嘔住”就代表了咸牛治。
茶餐廳在香港一直扮演著一個最草根、最本土化卻也是最重要的角色。茶餐廳來源于西式餐廳。英國殖民的掠奪導致香港地區很長一段時間都存在貧窮落后且受控制的情況,然而在客觀上卻又刺激著香港經濟的畸形發展。
一開始的香港高級餐廳只允許服務員說英語而不是當地的香港粵語,后來由茶餐廳演變的冰室更貼近香港的中底層生活,用粵語溝通的茶餐廳——冰室也在慢慢被更多香港人所使用,接著逐漸融入香港現代“快緊急”的生活狀態,誕生了很多只屬于香港茶餐廳的詞匯。例如“埋單”的出現是因為在香港茶餐廳,為了提高效率,服務員會提前把菜單埋在餐具下面或者夾在帶著一層玻璃的桌子中間,所以結賬的時候顧客會直接說“埋單”來表示結賬。
“撈丁”是香港人很喜歡使用的茶餐廳術語之一。“撈丁”中的“撈”有反復攪拌的意思,而“丁”則是一種方便面的品牌“出前一丁”,為了省時就簡寫成“丁”,兩者組合起來就有攪拌方便面——拌面的意思。
除了食物的簡稱,還有做法上的簡稱。例如“飛”“走”等的動詞在粵語里都表示不要的意思。“奶茶走冰”意思是這杯奶茶不加冰,“走青”就是說這碗面或者飯不加蔥。傳統意義上的“飛砂走奶”實際上只是指不加奶不加糖。還有“飛邊”是指面包不要面包邊,“走油”代表不要黃油的健康吃法 。
“底”一般來說指的是下面,底部的意思,所以是主食。“底”可以是飯,面和面包等等。“加底”就是加多點主食的分量,反之“扣底”就是減少點主食的分量,“炒底”是指將白飯換成炒飯。還有一些簡稱,“戴帽”是指在飯上加個煎蛋,“生春”是指太陽蛋。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詞體現了描寫詞的特點,如“打爛”的用法其實和烹飪方法有關。由于炒飯要加蛋,按照蛋炒飯的做法,為了避免飯炒焦,要先打蛋后炒飯,所以用“打爛”替代炒飯。還有“烘底”,“烘底”意思是將外層面包烤得暖熱香脆。“反蛋”意味著兩面煎荷包蛋。
語言中詞匯的變化最快,其次是語音,最后是語法。本項目論述了有關香港茶餐廳詞匯出現的原因和固有的表現形式,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到香港文化中獨特的一處——茶餐廳詞匯文化,使它不會因為時代的潮流而逐漸沒落,減少使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香港茶餐廳用語的流行,其實揭示了時代的變遷以及人們當時的生活狀態。正是因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用語,支撐起了香港市民的一片天,同時也給粵語的研究和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