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徐國亭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麻醉與圍手術期醫學科手術部,南陽 473000
宮頸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目前認為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為宮頸癌發病的危險因素。盡管近年隨著健康教育加強、HPV疫苗接種及宮頸癌早期篩查的推廣,其確診率逐漸得到控制,但有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宮頸癌發病率、病死率仍處于較高水平[1]。臨床會根據不同患者的腫瘤分期,對宮頸癌患者實施不同治療,外科手術為目前治療宮頸癌的主要手段。早期、中期患者經根治性子宮切除術治療后大多預后較高,而對于晚期患者來說,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也是其后續接受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重要基礎[2]。考慮到根治性手術在切除腫瘤病灶的同時會連帶處理子宮其他附件組織,可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損傷,積極的麻醉方案是確保手術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3]。但有研究指出,傳統的麻醉誘導及維持麻醉可能導致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術中鎮靜及術后鎮痛效果不佳是影響患者手術療效及預后的重要因素[4]。右美托咪定為一種α2-受體激動劑,具有較強的鎮靜、鎮痛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右美托咪定在宮頸癌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的影響。
選取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間至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擇期行手術治療的130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65例)和對照組(6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宮頸癌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001236)。患者均已知悉本次研究目的及內容,且均自愿參與此次研究。
納入標準:⑴符合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2019年版《宮頸癌臨床實踐指南》中疾病相關診斷要點[5];⑵符合腹腔鏡下根治性子宮切除術治療指征[6];⑶符合美國麻醉師協會(ASA)麻醉分級中Ⅰ~Ⅱ標準[7]。
排除標準:⑴其他婦科惡性腫瘤者;⑵宮頸腫瘤細胞已發生遠處轉移者;⑶已知對本研究麻醉相關藥物既往存在過敏病史者;⑷伴有精神、認知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⑸依從性較差不愿配合研究者。
2.1、術前準備囑所有患者術前8 h禁食、術前2 h禁水,經血尿常規、凝血功能、感染情況等生化檢測確認具備手術條件,入室后統一進行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手術大致步驟及相關注意事項,后囑患者平躺于手術床統一連接心電監護設備并開放外周靜脈通道,手術全程對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基礎生命體征進行動態監測。試驗組在麻醉誘導前經靜脈通道注射右美托咪定(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95,規格1 ml∶0.1 mg)作術前預處理,劑量為0.5μg/kg。
2.2、麻醉誘導及維持麻醉⑴麻醉誘導:用藥包括阿曲庫銨(杭州澳亞生物,國藥準字H20213438,規格5 ml∶10 mg)+丙泊酚(力邦制藥,國藥準字H19990282,規格20 ml∶200 mg)+芬太尼(人福藥業,國藥準字H42022076,規格2 ml∶0.1 mg),按每kg計,以上麻醉藥的用藥量依次為0.15 mg、2.5 mg、3μg;⑵維持麻醉:兩組均經靜脈泵入丙泊酚+芬太尼,同時吸入濃度為2%的七氟烷(貝特制藥,國藥準字H20080681,規格100 ml)維持麻醉,丙泊酚和芬太尼用藥量同麻醉誘導時用藥量,試驗組另持續泵入右美托咪定輔助,劑量為0.3μg/kg。
2.3、術后處理術后兩組均經靜脈注射羅哌卡因(齊魯制藥,國藥準字H20052716,規格10 ml∶75 mg)鎮痛,試驗組聯合右美托咪定鎮痛,劑量為2.0μg/kg,同時兩組均進行術后抗感染治療。
⑴于給藥前(T0)、給藥后即刻(T1)、給藥后10 min(T2)、給藥后30 min(T3)、術畢(T4)等不同時間點對兩組VAS[8]評分進行對比,VAS分值1~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明顯。⑵結合心電監護設備記錄并對比兩組術中血流動力學指標,主要包括血氧飽和度(SPO2)、動脈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平均動脈壓(MAP);統一采用規格為2 ml試管取患者外周靜脈血6 ml為樣本,經抗凝、離心后檢測兩組術后應激指標,檢測設備為貝登醫療提供的BS-2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方法為硫代巴比妥酸法(TBA),試劑盒為開曼公司提供的TBARS分析試劑盒,檢測指標主要包括過氧化氫(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皮質醇(Cor)等。⑶統計并對比兩組蘇醒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過度鎮靜、術后躁動等蘇醒相關風險事件以及認知障礙、呼吸抑制等藥物相關不良反應。
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 22.0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T0時V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T1、T2、T3、T4時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宮頸癌患者不同時間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宮頸癌患者不同時間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術中均予以常規麻醉誘導及維持麻醉,試驗組術中應用右美托咪定輔助麻醉。T0為給藥前,T1為給藥后即刻,T2為給藥后10 min,T3為給藥后30 min,T4為術畢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5 65 T0 2.52±0.11 2.55±0.42 0.557 0.578 T1 2.05±0.17 2.31±0.22 7.540<0.001 T2 1.82±0.33 2.17±0.45 5.057<0.001 T3 1.55±0.35 1.92±0.46 5.161<0.001 T4 1.62±0.47 1.98±0.72 3.376<0.001
試驗組術中SPO2、PaO2略低于對照組,PaCO2、MAP略高于對照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宮頸癌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宮頸癌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兩組術中均予以常規麻醉誘導及維持麻醉,試驗組術中應用右美托咪定輔助麻醉。SPO2為血氧飽和度,PaO2為動脈氧分壓,PaCO2為動脈二氧化碳分壓,MAP為平均動脈壓。1 mmHg=0.133 kPa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5 65 SPO2(%)98.44±0.27 98.62±0.74 1.842 0.068 PaO2(mmHg)95.15±0.41 95.34±0.72 1.849 0.065 PaCO2(mmHg)35.22±1.45 35.04±1.62 0.668 0.506 MAP(mmHg)84.41±2.23 84.15±2.12 0.681 0.497
試驗組術后CAT、GSH-Px高于對照組,MDA、Cor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宮頸癌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比較(±s)

表4 兩組宮頸癌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比較(±s)
注:兩組術中均予以常規麻醉誘導及維持麻醉,試驗組術中應用右美托咪定輔助麻醉。CAT為過氧化氫,GSH-Px為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MDA為丙二醛,Cor為皮質醇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5 65 CAT(U/ml)7.32±0.26 6.55±0.17 19.984<0.001 MDA(nmol/ml)5.25±0.24 6.44±0.62 14.431<0.001 GSH-Px(U/ml)135.37±10.88 132.62±10.41 1.472 0.143 Cor(ng/ml)40.35±2.17 43.37±2.26 7.771<0.001
試驗組蘇醒后不良事件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宮頸癌患者蘇醒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宮頸癌好發于40~50歲女性,但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作息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逐漸上升且呈越來越年輕化趨勢。對HPV感染患者進行早期宮頸癌篩查是提高患者確診率的重要途徑,也是指導患者盡早接受系統治療以改善預后、降低死亡風險的重要手段[9]。目前針對不同疾病分期患者臨床所實施的治療方案均存在一定差異,對于早期宮頸原位癌患者一般會在充分考慮患者個人生育需求及病情后實施對應手術治療,而對于中晚期、病灶已發生遠處轉移者,臨床也會在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后采取放療、化療方式延長其生存周期。盡管目前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實現了對宮頸癌患者的微創治療,但宮頸癌根治性手術的復雜程度較高,為避免病灶繼發轉移通常會將子宮完整切除,在術中選擇高效、安全的麻醉方案對降低手術風險、促進患者術后蘇醒及恢復均有重要意義[10]。傳統的麻醉誘導及維持麻醉用藥難以在產生鎮靜效果時兼顧圍術期鎮痛,且大量應用麻醉藥物也可導致患者產生不良藥物反應[11]。
右美托咪定是一種高選擇性的受體激動劑,經靜脈給藥后僅會對α2-腎上腺素受體產生作用,從而對患者的交感神經產生較強抑制效果,當可傳導疼痛的交感神經得到顯著抑制后,患者術中、術后疼痛反應均可得到相應緩解[12]。本研究兩組T0時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T1、T2、T3、T4時,試驗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在右美托咪定的選擇性抑制作用下,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可得到明顯改善,且此藥具有高選擇性,僅會作用于機體的神經交感系統,給藥后患者的腎上腺素可被活化,但對其心血管系統功能均不會產生明顯影響[13]。故研究中試驗組術中SPO2、PaO2、PaCO2、MAP等血流動力學指標與對照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宮頸癌手術可對女性生殖系統造成較大損害,盡管術中強效鎮靜、鎮痛可促進手術開展,但術后待麻醉藥效揮發后機體可自動產生一種應激防御機制,應激反應實質為一種藍斑-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傳導的興奮反應。研究指出,右美托咪定可通過直接作用于上述神經軸中的藍斑,從而對其神經傳導沖動進行有效抑制來緩解術后應激[14]。故本研究中,試驗組術后CAT、GSH-Px高于對照組,MDA、Cor低于對照組(均P<0.05)。陸文博等[15]研究指出,右美托咪定在宮頸癌患者術中應用效果較好,應用此藥輔助麻醉后,患者血流動力學未發生明顯變化,術后應激水平更低(均P<0.05),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右美托咪定為一種強效鎮痛、鎮靜藥,在各類外科手術的術前預處理、麻醉誘導及維持麻醉中均有較高應用價值,目前臨床認為此藥的麻醉效果較高,但其藥物本身仍存在一定不良反應風險。本研究中,兩組均出現一些過度鎮靜、術后躁動等不良風險以及認知障礙、呼吸抑制等藥物相關不良反應,但結果顯示,試驗組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邵曉妹和王拴文[16]研究結論近似,該研究中經術中應用右美托咪定后研究組VAS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更低。這提示右美托咪定的用藥安全性尚可,在保證患者麻醉效果及蘇醒質量的同時,并未明顯增加蘇醒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在宮頸癌患者術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輔助麻醉誘導和維持麻醉可增強鎮靜、鎮痛效果,可在不明顯影響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情況下,極大程度降低術后應激、蘇醒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具有較高應用價值。但本研究未對右美托咪定的安全用藥劑量進行詳細探討,因此研究中部分患者也發生了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為優化宮頸癌患者的手術麻醉方案,后續臨床可在本研究所得結論基礎上,針對右美托咪定不同用藥劑量下的有效性、安全性開展深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