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陽桂平,向 菲,楊麗瓊,侯小青,蔣紫艷
(1.資源縣林業局,廣西 資源 541400;2.資源縣資源林場,廣西 資源 541400)
油茶(Camellia spp.)泛指山茶屬植物中種子含油率較高,且有一定栽培經營面積的一類樹種[1],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在當前“雙碳”目標的情形下,發展油茶種植對于增加林地的經濟效益,特別是生態和社會效益,促進低碳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油脂油料的需求不斷增加:21世紀以來,中國油脂油料進口量迅速增長,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已由21世紀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2],油茶生產已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油安全[3]。2018年廣西全面啟動實施油茶“雙千計劃”,5年來廣西將“雙千計劃”落實到位,廣西油茶種植面積達54.9萬hm2,居全國第三位,年產量約20萬t,綜合產值高達317億元[4]。因此,國家層面提出了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的戰略,這不但可以維護糧油生產安全,還可有效帶動地方產業培育。廣西桂林市是我國首批油茶高產高效示范地區,種植面積大,生產質量好,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5]。資源縣作為廣西最北的縣區,歷史上有油茶種植歷史,據林業統計,在70年代開始自播苗種植油茶,面積約為370hm2左右,但因疏于管理,樹齡大,產量低,油茶病蟲害嚴重,大多砍伐后種植杉木或其他經濟林。隨著林下經濟及國家對特色產業的支持,資源縣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特色產業中帶動合作社或林農大力發展良種油茶種植,據不完全統計,資源縣油茶種植面積約260.0hm2,年產茶籽3.0萬㎏,茶油約0.6萬㎏,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對鞏固脫貧成果、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試驗林及示范基地為基礎,引種油茶良種湘林XLC15號、長林40號、岑軟3號為基礎,對油茶生長的主要指標進行觀測研究,總結了良種油茶的種植技術,篩選出適合資源縣種植的良種油茶,為該區域今后發展油茶產業提供理論指導。
引進了湘林XLC15號、長林40號、岑軟3號等3個油茶優良苗進行試驗,試驗時間為2020~2022年。上述良種油茶苗為廣西桂林市宜林農林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資源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是廣西的北大門,屬桂林市管轄,界于東經110°13′~110°54′、北緯25°48′~26°16′之間。境內有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發源地之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縣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年均氣溫16.7℃,極端最高溫度38.8℃,極端最低溫度-8.4℃;年均降雨量1736mm;光熱適宜,年均日照時數為1275h。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霜、雪、冰期最早、最長的縣份之一。資源縣是全區林業重點縣,林地面積155939.87hm2,是我國南方杉木、馬尾松、毛竹的中心產區之一。境內植被豐富,種類繁多,據森林資源調查資料統計,境內有原生植物164科,1120余種,其中資源冷杉、華南鐵杉、長苞鐵杉、南方紅豆杉、華南五針松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2.91%。本次試驗地點為資源縣梅溪鎮隨灘村,平均海拔為505m,在杉木采伐跡地上進行新造良種油茶。
選用對比排列的試驗設計,每個處理小區種植100株,共重復3次,3個重復分別位于上坡、中坡、下坡位置,每個小區用塑料牌做好標記。良種油茶苗木為2年生的大杯苗,定植時間為2020年3月。
1.4.1 保存率的調查
在定植后第3年進行保存率情況調查:即2022年10月12日進行調查。
保存率調查株數為每個小區實測50穴,以成活株的總數與總穴數的百分比計算為保存率。
1.4.2 開花率的調查
在調查保存率時發現大部分都有花蕾,因此同時進行了開花情況的調查,每個小區觀察成活的植株50株,將開花的植株和與調查的植株和相除即得開花百分率。
1.4.3 油茶生長量調查
2022年10月12日,在各小區分別實測20株,3個小區每個品種共調查60株。主要測量植株高及東西與南北兩個方面樹冠大小,用游標卡尺測定地徑大小。其中,樹高為種植梯地到植株最高處的數值,樹冠為東西與南北方向測定數的平均值。
各小區測定均設3次重復,數據處理及數據分析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處理分析[6]。
經方差分析,3個油茶良種的保存率有顯著差異(用百分數進行方差分析與反正弦轉換后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相同,為直觀采用百分數進行方差分析的進行表述),但開花百分比均無顯著差異(見表1)。
如圖4C所示,在處理過程中,增溫處理下美國薄荷葉片超氧自由基產生速率較對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處理7 d時,增溫處理下美國薄荷葉片的超氧自由基產生速率較對照下降了2.1%。而在處理 14 d時則較對照顯著上升了 15.5%(P=0.038<0.05)。且第14天測定的薄荷葉片的O2-·產生速率均顯著高于第7天,這說明后期的增溫處理引起的活性氧毒害作用加強。

表1 良種油茶保存率及開花率方差分析表
為研究不同油茶良種間的開花比例情況,進行了多重比較;從表2可知,湘林XLC15號的保存率最高,與其他油茶品種有顯著差異;保存率從大到小的順序為:湘林XLC15號>長林40號>岑軟3號;

表2 油茶保存率及開花率
開花率以岑軟3號最高,3個油茶良種無顯著差異,開花率從大到小的順序為:岑軟3號>湘林XLC15號>長林40號;
從表3可以看出,3個油茶良種的樹高、地徑、冠幅生長有顯著差異。

表3 良種油茶生長量方差分析表
經多重比較(表4)可知,3個油茶良種平均高最大為湘林XLC15號。高生長由大到小排列順序為:湘林XLC15號>長林40號>岑軟3號。湘林XLC15號與長林40號在高生長上無顯著差異,但與岑軟3號油茶生長有顯著差異;

表4 良種油茶生長量的多重比較表
油茶良種平均地徑最大為湘林XLC15號,由大到小排列順序為:湘林XLC15號>長林40號>岑軟3號。湘林XLC15號與長林40號及岑軟3號在地徑生長上有顯著差異;長林40號與岑軟3號油茶地徑生長有顯著差異。
油茶良種平均冠幅生長最大為湘林XLC15號,由大到小排列順序為:湘林XLC15號>岑軟3號>長林40號。湘林XLC15號與長林40號及岑軟3號在冠幅生長上有顯著差異;但長林40號與岑軟3號油茶冠幅生長無顯著差異。
種植時挖40cm×40cm×30cm的明坎,每株施10㎏有機肥,充分拌勻后回土,將坎邊緣上坡方向30cm內的表土培在坎的表面,待坎內土壤吸足雨水后種植,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油茶幼苗期加強土壤管理,對于促進苗木生長發育,盡快形成豐產樹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在每年每株施N:P:K為15:15:15 的復合肥0.1㎏左右,生長差的每株可追施尿素0.1㎏左右。在每年冬季結合施有機肥進行擴坑,每株施有機肥10㎏左右。
在油茶植株間種植大豆、花生等作物,采收后剩余物鋪在樹盤上,在這些剩余物分解后結合冬季施肥培到土層中。林下間種經濟作物,對于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種植者初期收益有重要作用。
油茶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煤污病、茶苞病等,主要害蟲有油茶毒蛾,茶蠶等。在防治上以農業防治為主:如做好撫育,冬季及時清園,將病葉、病果等集中燒毀等營林措施;對密度大的及時疏伐或修枝,促進通風、透光,促進樹體生長健壯,也可通過燈光誘殺進行物理防治。農業防治是生產上常用的防治方法,具有經濟、實用等特點,可結合生產靈活應用。
對于病蟲害發生較重的,應當及時使用化學防治。在進行化學防治時,應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藥,以生產綠色,質優的茶油產品。
根據引種試驗結果指標表明,3個良種油茶品種成活率都在85%以上,符合造林技術規程技術指標;樹高生長、橫向加粗生長、冠幅生長均正常,說明3個品種適合在資源縣生長。
但由表4可以看出,湘林XLC15號在樹高生長、地徑、冠幅等方面的表現最佳,在面積較小的油茶園,不宜引種太多的品種,以免開花成熟期相差大,造成生長上的困難,可以優先推廣種植湘林XLC15號。
在廣西桂林市油茶良種試驗一般集中在桂林市區較近的范圍,如張敏等的研究認為,引進的 10 個油茶良種,在相同的地理條件和管理方法下,品種間的樹高、地徑、幅冠生長量以岑軟 3 號、長林 4 號、長林40 號、長林 53 號樹體生長量高,適應性強,表現優秀[7]。但該試驗沒有引進湘林系列的油茶良種,且其試驗地點在桂林市,因此次試驗研究,一是增加了參試的另外一個湘林系列的油茶良種,二是將廣西的油茶良種試驗地往北移了140km左右,進一步完善了廣西良種油茶種植的區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