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翊婕,冷 天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鐵路是20世紀人們遠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時鐵路建設推動了城市發展,鐵路文化也成為重要的文化類型。21世紀以來,中國交通系統更新換代,除了鐵路在發展,航空運輸的發展也逐漸削弱鐵路在交通運輸的統治地位,伴隨著的是一些鐵路運輸線路失去火車交通的功能,從而成為城市廢棄鐵路的消極空間。廢棄鐵路建設時間較早,鐵路因城市發展,很多鐵路路線的位置由原本城市市郊成為城市中心,許多廢棄鐵路周邊已陸續建成小區,鐵路不僅對居民影響很大,也容易造成交通出行不便,且廢棄鐵路線路占地長,對地塊空間分割明顯,對大區域的發展有一定的阻礙。
目前,國內對廢棄鐵路更新改造應從簡單重建或直接推倒轉到重視文化場所重塑和自然環境修復的方向上,國內學者徐磊青①于2020年歸納療愈街道的定義并建立療愈街道模型,發展了社區街道療愈性更新的理論知識。
英國學者桑德斯(Lucinda Saunders)②在2016倫敦宣言中提出關于街道包容性、可達性、安全性、舒適度和吸引力需求的健康街道方法。隨著人們減少與自然環境的接觸,療愈環境的范圍擴展到對人們心理起到了積極作用的環境,包括城市環境、建筑環境等[1]。20世紀以來隨著療愈空間理論的發展,催生和促進了街道療愈性研究,徐磊青團隊提出了“療愈街道”的定義,并完成療愈街道模型的驗證[2]。
具有療愈效應的街道空間可稱為療愈街道,即具有認知和行為導向的環境健康且促進活力的街道空間[3]。對應馬斯洛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③提出的基本需求,活動需求表示為街道的可行性和可達性,社交需求是人類健康交往的基礎;視覺需求可以理解為人直觀感知環境從而引導人的行為[4],視覺愉悅可較大提高人們的積極態度;生理需求為街道環境對人的生理感受和生理健康產生影響的要素,生態環境通過安全感、視覺刺激等間接影響人類的生理感受;安全需求為行為活動中的安全體驗,安定的環境空間更適宜人居,以慢行為主的步行街道適合療愈性的營造[5]。
城市快速發展導致居民出現健康問題,城市更新近年來注重人、生態環境以及城市的健康和諧發展。“療愈街道”的內容是街道更新和街道的療愈性建設,其基礎仍是城市更新,本文對“療愈街道”的理念進行適當拓展,將適用范圍從城市街道拓展到城市線性空間的更新,通過局部街道更新帶動廢棄鐵路線性空間的提升。
本文在“療愈街道”的理念下提出城市廢棄鐵路療愈性更新需要實現自然環境修復、城市空間互通和場所文化復興三個層面,即修復城市生態環境、滿足居民友好交流需求、塑造鐵路線路場所文化,實現居民、生態及城市的健康發展。
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的“遺產廊道”④是美國對鐵路、道路和河流等線性遺產區域提出的戰略保護方法。1996年巴塞羅那國際建協19屆大會⑤提出城市“模糊地段”概念,表明鐵路等廢棄地段有保護更新的需求。2009年,紐約曼哈頓高線公園⑥由廢棄鐵路改造為公園的成功案例,帶動了其他城市的廢棄鐵路更新規劃。
廢棄鐵路產生的城市裂縫導致城市發展不均衡,城市舊城出現貧困人口集聚的棚戶區,棚戶區是指住房質量、結構和功能不宜居住或低于城市總體發展水平,房屋所在區域與城市形象不符合,不利于人們居住[6]。大城市的棚戶區居民類型多樣,往往集中大量外來人員,舊城建筑多老舊,設計施工水平差、風貌缺乏特色、歷史文化價值有限,居民抱怨生存環境差卻無力改變現狀。我國為改善棚戶區居民的居住環境發布了棚戶區改造政策,但仍局限于改善居住條件范圍,還沒有全面解決城市發展與棚戶居民的生存教育等問題。
3.2.1 區位分析
寧蕪鐵路自江蘇南京至安徽蕪湖,為中國最繁忙的單線鐵路。寧蕪鐵路位于南京城區中心地帶,分割鐵路沿線區域,對近鐵路兩側范圍的城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南京市“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擬實施寧蕪鐵路外繞計劃,寧蕪鐵路計劃用于地鐵8號線的建設,地下軌道成為連接各地塊發展的新交通系統,街道綠化及交通設施成為城市環境的新景觀。
南京市寧蕪鐵路秦虹段位于秦淮區秦虹街道,寧蕪線拆除后,該片區內可建設基地長1 430 m,南部寬26 m,北部寬47 m,中段的丁家園最寬處是115 m。根據上位規劃,該地段定位為南部新城的智慧創意板塊,憑借1865創意街區和秦淮科創特色社區,與南部新城相接成為服務創意產業區(見圖1)。

3.2.2 基地概況
本文以江蘇省南京市秦虹片區的寧蕪線(中和橋至應天高架范圍鐵路路段)及臨近軌道的棚戶區丁家園為研究對象。基地經過秦虹路和文安街兩條城市次干道。鐵路所在區域多為街巷,尺度較小,富有生活氣息。基地周邊以居民區為主,配以相應的餐飲商業和基礎設施,配套建筑為學校和醫院,確保居民就醫和教育的需求。基地業態主要為居民服務,以沿街商業為主,缺少綜合型商業。基地內部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僅龍蟠南路和秦淮河沿岸有景觀帶。基地因存在鐵路線僅有兩條道路供居民內部同行,同時也存在很多端頭路。公交線路穿越基地北側和東側,基本滿足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待建地鐵八號線沿鐵路軌道規劃,將為基地內部居民提供更大的交通便利(見圖2)。

3.3.1 自然景觀破壞
由于鐵路帶來的隔離,鐵路兩旁產生許多疏于管理的灰色地帶,棚戶區排污問題、居民垃圾亂扔及雜草問題破壞城市風貌。
3.3.2 城市空間割裂
秦虹生活區被鐵路割裂,周圍的小區與鐵路存在高差或者通過圍墻與鐵路隔開,各自為政,沒有聯系。鐵路分割同時也帶來交通割裂,鐵路將區域的道路隔開,無法隔開的,通過崗亭或者高差實現共存,但還是給通行帶來不便。據居民訪談,居民認為該區域因鐵路影響缺少年輕的血液且交通堵塞、公共生活空間不足,尤其丁家園棚戶區的居民反映現狀生活條件差,鐵路造成的高圍墻給居民長期的生活壓力,造成心理創傷。
3.3.3 場所文化消失
鐵路作為工業遺產,見證了城市發展的興衰,其文化代表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景象,鐵路空間更新是對城市歷史記憶的延續。隨著鐵路廢棄,許多老南京人生活場所逐漸被年輕一代遺忘,鐵路文化的傳承和場所記憶的再現成為需要擔心的問題。
對于寧蕪鐵路秦虹段存在的問題,本文以“療愈街道”理念為指導思想,按照療愈性更新的需求,從自然環境修復、城市空間互通和場所文化復興三個層面為切入點,對廢棄鐵路提出療愈性更新策略,改善街區環境,提高街區空間品質,形成以鐵路線為步行街道線,向周邊片區滲透的多個療愈性節點的生活空間結構。結合基地內存在的問題,將整個基地分成三段,每段解決一個主要問題。從南到北主要分為景觀片區、商業片區、文化片區三段(見圖3)。

3.4.1 自然環境修復
1)打造綠色廊道。
位于秦虹區的秦淮河沿岸步道被鐵路隔斷,無法與其他地塊的沿河步道聯系起來。為延續秦淮美景,鐵路綠廊可以連系城市中被破壞或廢棄的綠色地塊,形成連續的生態廊道。隨城市的規劃進程,將鐵路段沿岸步道聯系起來,結合秦淮河沿岸的景觀步道,在以景觀設計為主的基礎上打造一條綠色廊道,原本秦虹菜市場占據了秦淮河良好的風景面,而且將旁邊小區與基地隔絕。在景觀片區規劃,將秦虹菜市場改造成社區活動中心,建筑局部拆解,連通基地和社區。
2)修復生態環境。
通過有效整合景觀元素,提供一個與自然環境接觸的優質綠色城市空間,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舒緩生活壓力。結合街道療愈性更新的視覺需求,從秦淮區角度出發規劃河堤景觀,將秦淮河道的觀光人群引入鐵路線,形成綠色廊道的“線”;將被鐵路分割的城區道路連接起來,設置綠地廣場,優化環境與視覺感受,成為綠色廊道中的“面”;沿鐵路線的建筑設置戶外活動場地與小型綠化帶,形成綠色廊道的“點”。
3)植入節點花園。
利用道路節點植入節點花園,符合居民的活動需求。按照功能需求將整鐵路線分為三段,以景觀休閑、商業娛樂及文化體驗為核心功能展開設計。景觀休閑區以居民休閑的需求為主,居民點附近設置活動花園,打造開放、可達的公共綠地,既吸引秦淮一帶的觀光游客,又滿足居民健康生活的需求;商業娛樂區以年輕一代的商業需求為主,將閑置的秦虹農貿市場置換為面向鐵路線的商業街,在商業建筑沿街設置綠化帶和商業建筑屋頂綠化以增美觀;在文化體驗區利用保留的鐵軌打造運動空間,鐵軌的保留加深人們對鐵路文化的認知,結合軌道設置攀爬設施,軌道處設置沙坑,滿足到此體驗文化的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需求。
3.4.2 城市空間互通
1)修補道路系統。
加強鐵路線與周邊地塊的連系,以鐵路線為連通線,連接秦淮河線和應天大道,鐵路將作為該區重要的線性空間,通過景觀、商業及文化的活力場所的植入,會帶動片區發展,為秦淮區提供發展動力。修復被鐵路割裂的內部地塊,通過原本分開的道路重新連接來增加地塊內各個小區之間的聯系,確保居民活動需求的可達性。
2)建立慢行系統。
慢行優先的內部交通環境是為保障居民的安全需求,將無法通行的廢棄鐵路改造成為通行街道是街道療愈性更新的重要部分。鐵路人行步道解決了居民缺少活動場地的問題,同時作為秦淮河道的延申,吸引了游客、商戶等人群,為老社區注入新活力。
3)完善活動設施。
寧蕪鐵路秦虹路地塊的小區大部分為2000年前建造的老小區,存在缺少小區活動設施的問題,少部分為2000年—2006年建造的小區,存在文化場所缺失的問題,鐵路中部還有丁家園棚戶區,存在居住用房增加、基礎設施完善以及環境改善的需求。針對以上問題,鐵路線作為綠色廊道可根據居民需求設置活動設施,活動設施的完善結合節點花園的設置來促進鐵路社區的活力(見圖4)。

3.4.3 場所文化復興
1)保留肌理。
修復被鐵路破壞的城市道路肌理,設置小型公共空間節點與小區道路聯系。向周邊社區滲透,增強該場地可達性,并為居民提供便利的社交活動空間。作為景觀片區開端的中和橋以臺階和坡道解決中和橋路與軌道的高差問題,創造秦淮河道風景線;景觀片區和商業片區的交點秦虹路延續臺階的形式連接秦虹路與軌道,商業片區以沿軌商業建筑連系小區內路,更大程度保證居民出行購物的需求;商業片區和文化片區的交點同時也是丁家園出入口,將丁家園環繞路連接軌道與文安東街,解決丁家園原本道路狹窄的問題;文化片區末端應天大街將通過景觀大臺階引入游客。
保留軌道肌理,選擇性保留鐵路的痕跡,結合活動設施和綠化場將軌道、沙地和碎石等鐵路元素進行場地優化,延續寧蕪鐵路的文化。
2)建筑修復。
建筑肌理修復以新建建筑回應周邊居民區肌理為主,建筑界面順應沿軌道路,景觀片區沿用舊建筑改造為社區活動中心,為居民提供室內活動場所;商業片區沿用舊建筑作為商業建筑,大市場的二層建筑改造為面向鐵軌的商業建筑,沿軌另一側新建同類型建筑補充使用,形成一條商業街;文化區新建建筑作為文化展區使用,建筑實體順應軌道,便于游客在穿越建筑空間同時感應軌道空間。原本丁家園與軌道以實墻隔絕開,建筑功能為一層售賣低價食品或基本生活物資,二層生活居住,該區居民生活水平有限,以居民自營商業或租客手工業為主。棚戶區丁家園代表著老南京的市井文化,特殊的街巷道路和院落空間在經過改造后也能成為鐵路沿線一道風景線。保留丁家園原有的街巷肌理,去除不合理的零碎建筑,通過房屋修復、道路清理和圍墻拆除將其改造為鐵路民宿區。
3)記憶再現。
鐵路沿線可設置鐵路文化展示區,結合景觀設計設置場外展示平臺,或在建筑內部設鐵路文化藝術館,文化場所的增加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求。文化片區末端設置文化車站,鐵路文化區與1865南京創意園相呼應形成文化鐵路線,為基地帶來文化運輸。景觀區與商業區節點秦虹路設置帶有鐵路元素的橋上月臺,以錯落的月臺標志物鐵棚為秦虹路來往行人帶來視覺景觀,并為鐵路橋上的游客提供觀景空間。人們步行鐵路街道時即可參與鐵路文化的科普,可以感受鐵路發展與城市發展的變化。
鐵路隨著時間變化而導致功能衰退,但大部分鐵路鐵軌結構完好,仍可再次利用,減少城市經濟消耗,對城市經濟發展有意義。鐵路作為工業遺產,見證了城市發展的興衰,其文化代表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景象,鐵路空間更新是對城市歷史記憶的延續。本文基于“療愈街道”的城市更新理念,將寧蕪鐵路秦虹段作為社區觸媒的基礎設施,讓沿軌道空間成為周邊居民生活的城市空間以及未來居民游客休憩游玩的公共空間,讓軌道空間成為分割地塊的“縫合線”,從實現自然環境修復、城市空間互通和場所文化復興三個層面的目標探討療愈性更新策略,希望對廢棄鐵路的更新設計方法有所幫助。
注釋:
①徐磊青,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城市更新相關的療愈空間的研究。
②倫敦市長在2016年《倫敦宣言》中發布了健康街道策略,由公共衛生專家露西·桑德斯提出,這一戰略將公共衛生置于決策的核心,以創造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空間。
③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④美國議會在1984年將伊利諾伊和密歇根運河認定為國家遺產廊道,遺產廊道的保護屬美國國家公園體系,規劃保護有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
⑤國際建協第19屆大會在巴塞羅納召開,“模糊地段”是該會議“現在與未來——城市中的建筑學”主題的分主題之一。
⑥高線公園,位于紐約曼哈頓中城西側空中花園,原是1930年建鐵路貨運線,后于1980年廢棄,在紐約FHL組織的大力保護下,高線建成為空中花園走廊,成為鐵路更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