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棠
(廣東理工學院 廣東 肇慶 526100)
全域旅游是指政府及各地區將特定區域作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通過對特定地域的旅游資源及其他產業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和優化整合,構建“旅游 +”產業鏈,是推動新時代產業融合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理念和新戰略。隨著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建設粵港澳休閑灣區戰略的提出,休閑體育消費不斷提高,表明休閑體育正逐漸成為體育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方向?!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均明確提出促進濱海體育休閑產業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海洋休閑進入政策紅利釋放期,大灣區海洋體育休閑時代已經來臨?;浉郯拇鬄硡^11個城市中,濱海城市9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光熱資源,海域面積達20176km2,大陸海岸線1479.9km,海島1121個。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承擔著亞太海洋交通樞紐的作用,區域內的港口數量和航空市場位于全球的前列。目前灣區內濱海休閑體育產業整體開發程度較低,在“旅游+”和“+體育”的產業模式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濱海休閑體育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了廣東省9個珠三角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經濟特區特區,并稱“9+2”城市群,是典型的濱海城市群。根據《粵港澳大灣區主要經濟指標 (2020年)》統計數據顯示,深圳以27670.24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位于粵港澳地區第1,中山3151.59億元位于第9,兩者相差接近8.8倍;香港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2310元位于粵港澳地區第1,江門66984元位于第10位,兩者相差5.4倍。濱海休閑體育產業作為新型的體育產業類型,對城市的經濟基礎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城市間的經濟水平差異限制了粵港澳大灣區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一方面,高端的濱海休閑體育項目的設施情況不容樂觀,帆船、游艇等數量有限,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如,深圳七星灣游艇會(395個泊位),而江門江中珠游艇會(80個泊位);另一方面,交通基礎設施作為推動旅游業發展及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2018中國濱海旅游客流大數據報告》顯示,接近50%的游客出行的方式為公路,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公路線網正逐步完善,由于政策體制原因,港澳與大陸的往來仍受到關口政策的限制,大陸地區也未形成完善貫通的公路體系,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濱海休閑體育旅游產業造成了重大影響。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海濱休閑體育項目的主要開展形式有濱海觀光項目和濱海休閑體育項目兩種;在濱海體育賽事與表演、濱海體育用品制造、濱海休閑漁業等方面仍處于開始階段,規模小且發展速度緩慢。同時灣區內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城市出現了供給產品低端、供給無效與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例如,帆船帆板、離岸海釣、沖浪、海上滑翔傘、潛水等高端項目,大多集中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中。而其它地區仍以傳統的濱海休閑體育項目為主,如,海泳、沙灘漫步、游船、觀光等項目,缺乏創新,難以滿足日益發展的市場需求,導致游客們更傾向遠赴國外體驗新式的濱海休閑體育項目。濱海休閑體育項目需要根據自身資源條件,創新特色品牌,才能保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浉郯拇鬄硡^海洋資源豐富,但是產品結構單一,產業布局不合理,資源整體開發程度低,缺乏合理的規劃和利用。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部署的戰略綜合體,存在著兩種制度、三種文化。制度和文化上的差異阻礙了灣區的整體建設發展,港澳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實行不干預政策,旅游業發達,體育產業以體育博彩業和體育賽事為主,產業間關聯性較強,通過旅游業的刺激帶動了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擁有一批以帆船、潛水、高爾夫等為主的高端濱海體育項目。首先,香港澳門地區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具有很強的自主性,體育產業發展主要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因此國家和地方所頒布關于推進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方針,在港澳地區都難以落實到位,導致灣區內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步調難協調,嚴重阻礙了粵港澳大灣區濱海休閑體育的整體發展;其次,由于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重要的海運航道,尤其是港澳地區特殊的海岸關口政策,因此在濱海休閑體育項目的開發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包括濱海休閑體育賽事申辦及基礎設施建設上涉及到海事國防等安全問題,是影響著灣區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阻力。
隨著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濱海休閑體育人才除了需具備專業的濱海運動技能,如,潛水、沖浪、帆船等,還需要掌握旅游管理、運動休閑與健康、救生安全、體育賽事策劃管理、體育設施管理等豐富的理論知識。目前專門開設濱海休閑體育方向人才培養的學校主要有三亞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嶺南師范學院亞洲潛水學院等沿海高校,粵港澳大灣區中僅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一所。目前我國濱海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主要面臨兩方面問題:第一,濱海休閑體育的專業課程設立對教學場地及器械都有嚴格的要求,如,潛水運動的裝備和場地、沖浪的滑板和沖浪器等,專業的運動設備和運動場所嚴重制約高校濱海休閑體育專業的開設;第二,我國濱海休閑體育專業發展起步晚,培養方案以專業運動技能學習為主,忽略了理論知識的構建,導致人才培養體系單一化,復合型人才缺乏,限制了濱海休閑體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粵港澳大灣區是依托海域、海島、海岸帶共存的海洋優勢和聯系國內外的區位優勢而建立的世界級城市群。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加強粵港澳三地全方位的合作,進一步擴大藍色經濟空間?;浉郯拇鬄硡^是繼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及舊金山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自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以來,區域整體的經濟實力、創新能力、競爭力都有了重大的提升,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增長點。海洋經濟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個核心屬性,大力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調整海洋產業布局,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中重點發展方向。濱海休閑體育產業是海洋產業當中重要的一環,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海洋經濟崛起的時代背景下,必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供給側改革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是新時代下對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維持國家經濟穩定發展、促進國家經濟內外循環的實踐創新,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化,體育產業的供給側改革也正在不斷推進。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存在著內部休閑健身產業占比低,外部低質同質供給嚴重的問題,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已經嚴重影響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供給側改革不斷發展,“體育+”和“+體育”的多元化產業模式被提出,休閑體育符合新時代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向,濱海休閑體育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于海邊運動休閑娛樂的需求,對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改造升級具有巨大的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穩定發展的軌道當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李克強總理提出“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作為新的5大幸福產業,表明體育產業發展已成為促進人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國家相繼頒布的全民健身、“健康中國2030”戰略、體育強國、體教融合等一系列政策方針,都昭示我國即將迎來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浉郯拇鬄硡^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 署、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在發展規劃中已明確了粵港澳休閑灣區的戰略定位,在“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的建設目標引領下,濱海休閑體育產業作為比較高級的產業形態,契合粵港澳大區建設發展理念的產業形式,符合優質產業布局的要求,是國家所支持的朝陽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其發展與整個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標桿,“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產業融合布局”由此進入到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議大灣區協同發展體育事業及體育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將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納入總體經濟框架中,推動區域內產業供給側改革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通過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帶動其它城市建設步伐,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灣區內濱海休閑體育產業必將迎來整體快速發展。
基礎設施的建設、產品供給質量的高低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的重要條件。濱海休閑體育產業是新型的體育產業類型,對于基礎設施具有較高的要求。首先,當地政府應當加大資金的投入,科學開發當地濱海資源,合理規劃和修建濱海產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如,海邊浴場、沙灘運動場地、港口碼頭等;其次,完善的餐飲、住宿、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直接影響著產業的發展,政府應當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完善交通線網布局,提供優惠福利政策,引進餐飲住宿等商家的入駐,滿足游客日常休閑娛樂的需求;最后,積極推動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引進有經驗有實力的企業,創新運營管理機制,提高產品供給質量,根據自身資源和特點,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增加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產品的多樣性,如,打造帆船、海上皮劃艇、沖浪、潛水等高端項目。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底蘊、自然環境資源、基礎設施條件都有所差異,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創新地區特色濱海休閑體育產品,才能避免產品同質化現象。即一方面需充分了解自身優勢及周邊區域資源特點,結合市場需求,合理規劃體育產品類型。如,珠海的海岸線長691km,島嶼146個,是粵港澳大灣區海島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被譽為“百島之市”,可以利用萬山群島的海島資源,發展海島垂釣、沙灘排球、海島定向越野、海泳等一系列大型濱海休閑體育項目。同時,依托海泉灣、航展品牌以及游艇產業旅游資源基礎,打造溫泉、高爾夫、游艇旅游為核心的品牌形象和休閑度假產品,大力開發濱海生態體育文化旅游產品;另一方面需深度挖掘自身特色資源,如,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充分考慮消費者對濱海休閑體育的需求,創新濱海休閑體育產品類型,打造地區品牌,如惠州市大陸海岸線僅223.6km、內側海域面積僅4519.44km2,分別居廣東省第五和第六,而在雙月灣濱海旅游區內擁有平海古城等廣東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可大力開發海上休閑體育產品和游艇、水上體育等各類專項旅游,同時與文化遺跡相結合,打造濱海徒步觀光旅游等休閑體育特色項目及路線。
在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體育與旅游產業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了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國務院在2018年的《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正式將“全域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形成全域旅游示范區成為了熱潮。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濱海休閑體育示范區,必須將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實現產業域。首先,推動體育賽事旅游產業發展是實現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這需要體育部門與旅游部門積極配合,構建完善的制度機制,借鑒“體育+”和“旅游+”的產業融合發展經驗,如,爭取成為國際帆船、沙灘排球、海上賽艇等知名濱海體育賽事項目的舉辦點及分站點,提高產業融合效率,實現體育產業轉型升級,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濱海休閑體育示范區的重要條件;其次,需要對體育賽事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允許社會資本的融入,營造有利于體育賽事發展的政策環境,推動體育與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休閑體旅賽事綜合體的重要基礎。
人才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區域內高校應當充分了解當前地區對濱海休閑體育人才的需求,推動濱海休閑體育專業的建設。第一,對于開設了休閑體育專業的高校,如,惠州學院、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學院、深圳大學等大灣區內濱海高校,應充分整合學?,F有資源,加大對教學硬件的資金投入,開設濱海休閑體育相關課程內容,逐步完善教學體系和學科建設,開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保障濱海休閑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機會,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第二,濱海休閑體育作為新型的研究方向,研究基礎較為薄弱。應積極構建和完善培養體系,提升教師隊伍素質,豐富專業理論體系,進一步擴大培養規模和提升培養層次,建設國內外知名的濱海休閑體育人才培養基地,全面提升人才實力;第三,以高校為基礎,成立濱海休閑體育的研究小組和科研團隊,展開專題性和科學性的研討會,定期討論和解決出現的階段性難題,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濱海休閑體育研討組織。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廣闊的旅游市場,在國家戰略方針的支持下,“體育+”和“+旅游”產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逐漸建設粵港澳休閑灣區,體育產業正朝著休閑體育方向轉型升級。本文在全域旅游的視域下,探索粵港澳大灣區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路徑,如,根據自身特色資源條件,優化體育產品供給質量;提升基礎設施條件,積極構建體育旅游賽事綜合體;加快人才體系建設,培養綜合型濱海休閑體育人才?;浉郯拇鬄硡^濱海休閑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對于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