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蘇珍,潘 桃,黃金銀,王 華
社會急救是指由非醫療急救人員現場實施的救護病人的活動[1]。社會急救與急救系統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急救醫療體系。長期以來,我國由于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率低,急救設備如自動體外除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配置不足,社會急救環節處于明顯薄弱甚至缺失狀態。本文結合目前社會急救體系現狀、國內外研究成果和有益做法,從完善社會急救體系的必要性、當前社會急救體系存在問題、基于“互聯網+”的社會急救體系構建方案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旨在為進一步完善社會急救體系,提高急危重癥病人急救成功率提供理論參考。
社會急救,即公眾自救互救,其急救主體是公眾,發生場所可包括家庭、社區、校園、商場等居家環境或公共場所,是公眾在事發現場自發、志愿的自救互救活動。社會急救體系的功能包括開展廣泛的公眾急救知識宣傳及培訓,提供必要的急救物品以及將“第一目擊者”、病人、志愿者、急救物品、急救中心等各急救要素有機串聯等[2]。
我國每年心源性心搏驟停者高達55萬例,院外心搏驟停者的生存率不到1%,遠低于歐美國家的10%~12%[1]。社會急救環節的缺失是導致我國院外心搏驟停病人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心搏驟停發生后的4~6 min內是“救命的黃金時間”,而我國各大城市的急救反應時間大多需10min左右。若缺乏完善的社會急救體系,過度依賴救護車和專業急救人員,未能由高水平的自救互救來填補這10 min的“救護空白時間”,則可能錯過最佳救治時機,降低搶救成功率。為此,急救專家提出了現場救護3個“一”的核心理念,即在突發傷病與事件的“第一現場”,由受過救護訓練的“第一目擊者”,在“第一時間”實施有效救護,進而達到挽救生命、減輕傷殘的作用[3]。建立完善的社會急救體系,提升公眾急救能力和施救意愿,提供相應的急救物品,優化急救流程是落實3個“一”核心理念的關鍵。
3.1 公眾急救知識和技能水平不高,培訓覆蓋面仍需進一步擴大 據報道,我國合格的第一目擊者不足1%,歐美國家則達到30%以上[3]。國內學者的調查顯示,僅有25%的調查對象能說出AED的使用方法,2.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具備開展自救或互救的能力[4],僅有10.31%的大學生知道胸外按壓正確部位[5],可見公眾的急救知識和技能仍處于較低水平。急救培訓覆蓋率低是導致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中國紅十字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全國取得應急救護證書人數占總人口比例不少于2%。2021年浙江省出臺了《關于高水平推進應急救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5年持證救護員占戶籍人口比例8%以上,公安、消防、養老等重點行業領域一線從業人員應急救護持證率不低于50%[6]。由此可見,通過廣泛培訓進一步提高公眾現場急救能力迫在眉睫。
3.2 培訓形式仍需進一步優化,培訓質量有待提高 當前,公眾急救知識普及主要由紅十字會、急救中心、美國心臟學會培訓中心、醫療機構以及部分社會機構開展,其中,紅十字會是各地培訓的主力。傳統的紅十字救護員培訓課程需要16學時(通常為2 d)的理論及實訓學習,很多機構或人員由于工作等原因難以抽出系統的時間,進而影響其參與積極性。為此,中國紅十字會推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課程,總體培訓質量尚未有系統的報道。有學者針對有培訓經歷者的抽樣調查顯示,僅有55.0%的受訪者愿意為他人實施心肺復蘇,是否具備足夠的急救知識是其在決定是否施救時的首要考慮因素[7]。可見現有培訓仍未使學員完全達到“能夠救、愿意救”的目的。急救知識和技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遺忘,也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之一。已受訓學員若能定期復訓,能有效實現急救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和更新,提升施救意愿;反之,則可造成知識逐漸遺忘,技能逐漸消失,進而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因此,建立完善的復訓制度和復訓課程,也是提高培訓質量的重要途徑。
3.3 公共場所AED配置不足 早期使用AED除顫是搶救心搏驟停病人的關鍵。每延遲1 min開展除顫,病人的生存率可降低7%~10%。為此,美國心臟學會提出了“公眾電除顫計劃”(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即在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與大型社區配置AED,以便于在心搏驟停發生時由現場目擊者在第一時間實施除顫[8]。據報道,日本AED配置約為每10萬人394臺,其病人存活率由未實施PAD前的3%提高到實施后的19.4%;瑞典AED覆蓋率為每10萬人160臺,其首都由公眾使用AED進行了除顫的院外心搏驟停病人的1個月存活率高達70%[9-10]。深圳市自2017年開始實施PAD計劃,其AED配置率居于全國領先水平,目前已安裝完成14 158臺,每10萬人配置AED數量約為80臺[11]。2021年初,《杭州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杭州市率先在全國以地方立法形式規范公共場所AED配置和使用,計劃到2022年底AED配置水平提升至每10萬人42臺[12]。國內AED覆蓋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懸殊。
3.4 第一目擊者現場急救實施率低,急救成功率亟待提高 研究表明,2017年浙江省公眾第一目擊者心肺復蘇實施率為3.3%,搶救成功率為2.1%[13]。2021年1月—2021年12月浙江省寧波市急救中心的276例心搏驟停案例中,現場心肺復蘇搶救成功14例,搶救成功率僅為5.1%,遠低于英國和美國的28.3%和33.0%(美國部分城市甚至高達70.0%)[14]。第一目擊者現場急救實施率低是影響搶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除急救能力和急救設備外,信息不對稱使得具備急救能力的熱心公眾無法第一時間獲得相應急救需求,也是導致第一目擊者現場急救實施率低的重要原因。借助通信技術組建的急救志愿者平臺,可以快速查找并聯系意外現場周圍的急救志愿者,有助于病人及早得到急救。這一舉措在國際上已得到廣泛推廣,國內也有相關成功運用的報道[15]。
社會急救體系是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也需要政府部門的統籌協調。建議參照發達國家和我國部分城市的有益經驗和做法,不斷提高公眾急救能力,強化急救物品配備,充分利用高新技術輔助完善,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社會急救體系。
4.1 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深入推進社會急救體系基礎建設
4.1.1 政府主導急救培訓,提高培訓覆蓋面 將公眾急救培訓納入政府應急隊伍體系建設管理。可由紅十字會或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應急管理部門牽頭負責公眾急救培訓工作。明確急救培訓的具體實施部門,負責開展師資隊伍建設、培訓組織與管理等。其他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將急救培訓納入相應人員教育體系,如教育部門負責推動急救培訓進入校園,組織教師參與培訓,將急救培訓內容納入學生課程;文體旅游部門負責組織相關管理及服務人員參與急救培訓;各街道辦事處負責轄區內相關社工及部分居民參與急救培訓。以重點人群為切入點,先行覆蓋,繼而推廣至全人群。采用政府購買服務、制定相應激勵政策等形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急救培訓事業。
4.1.2 加大AED配備力度,優化AED布局 參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指南(試行)》的要求,以政府出資為主,加大公共場所AED配備,實施公眾電除顫計劃。明確公眾電除顫計劃主管部門,統籌AED購置、布點、維護、更新等事宜。制定鼓勵政策,動員社會力量參與AED配置和捐贈,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機構自主配備AED。在AED數量尚不足的前提下,應分析本地區歷年院外心搏驟停大數據,優先在事故高發地點,公共交通、警務執勤車輛等流動交通工具配備AED,以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對于農村等偏遠地區,還可在基層醫療機構、村鎮文體活動中心等場所設置配備AED等急救設備的急救志愿服務車(電動車、自行車等出行方便的交通工具),不斷提升AED配置輻射面和利用率。
4.2 依托互聯網平臺,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公眾急救普及體系
4.2.1 建立區域心搏驟停數據庫,明確區域內培訓重點人群 借鑒心肺復蘇Utstein(烏斯坦因)報告模式,構建本區域內的心搏驟停數據庫,基于數據分析明確本地區心搏驟停高發人群和區域,以便針對重點人群開展培訓。
4.2.2 建設形成適用不同人群、教學與評價一體的線上急救培訓課程 應根據群體特點和學習需求選用不同的課程內容,可采用“1+X”的模式,即將心肺復蘇及基礎的止血、包扎技術設為“1”,為必選內容,將常見急癥、意外傷害及特殊職業情境所需的救護技能設為“X”,根據人群特點酌情選擇。課程還應注重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最終生成學習報告。學員可憑借學習報告報名參與線下培訓和考核,進而獲得救護員證書。
4.2.3 打造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線上管理平臺 該平臺應融合急救知識普及、急救培訓報名、線上課程學習、線下培訓教學管理、救護員證書發放與管理、救護志愿者管理、培訓師資管理等功能。
4.2.4 強化培訓督導和監管機制 加強對培訓工作的統籌管理與指導,定期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檢查評估,嚴把教學質量和考核發證關。
4.2.5 著力開展師資隊伍建設 培訓覆蓋面的擴大必然帶來師資的緊缺,師資隊伍是培訓質量及培訓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將參與急救培訓納入醫院參與健康中國建設、開展“健康知識普及行動”的考核指標。在醫療機構組建培訓師資團隊,設組長或聯絡員負責本單位師資的選拔推薦、統籌安排等工作,所有師資均由培訓實施部門統一管理和調配。將參與培訓作為醫務人員,尤其是基層醫務人員參與健康教育的評價指標之一,提高其參與積極性。
4.2.6 強化線下急救培訓的可及性 在各級醫療機構、醫學院校、成人教育機構、社區學校等開設培訓基地,基地可在上級部門的統一監管指導下開展急救培訓,構建便捷可及的急救網絡。靈活培訓組班、開班機制,采用送教上門、團體開班、個人合班,開設夜間班、周末班等形式,便于公眾參與學習,打造現代化、便捷高效的急救培訓形象。
4.3 探索建立聯通公眾與急救中心的高效社會急救網絡
4.3.1 建立急救志愿者網絡平臺,串聯各急救要素 招募急救志愿者,加入網絡平臺統一管理。意外事故發生時,由急救中心通過平臺呼叫鄰近志愿者并提供附近急救物品(AED等)信息,由此實現事件目擊者、傷病員、急救志愿者、急救物品、急救中心等急救要素的有機串聯。
4.3.2 營造“人人學急救,人人愿施救”的社會氛圍 急救志愿者是社會急救網絡最核心的元素。可通過動員醫務人員、警務人員、退伍軍人、現有志愿服務團體、社區工作人員等群體,先行組建急救志愿者隊伍,打造急救志愿者“專屬形象”,形成“特色品牌”。再通過推廣與宣傳,吸引更多人員參與。同時,出臺急救志愿者管理辦法,明確其權利與義務,減少急救后顧之憂。此外,還可制定激勵政策,對符合條件參與急救培訓者給予一定經濟獎勵或招工政策優惠;對于積極參與現場急救者,加大表彰力度,并在社會信用評分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健康需求貫穿于人的一生,在突發急癥或意外事件的情形下,是否夠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挽救生命,減輕傷殘,是保障“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條件。依托信息技術,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社會急救體系,是推動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