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海第一中學 鐘建松
隨著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浪潮的奔涌向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對此,筆者就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在研究高中地理教學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主要從進行多元分析、開展多項比較、導入具體實例和布置實踐作業四個方面入手,展開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以期為地理教學發展添磚加瓦。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時勢所需,也是時代教育更進一步的體現。地理是一門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然現象與社會人文現象形成原因的重要學科,是學生正確認知世界、洞悉世界現象作用機理的重要方式。隨著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和人地關系日漸突出的矛盾,地理學科被賦予了更多內涵,在原有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行了強調與要求。這種情況下,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研究勢在必行。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通過地理學習,能利用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含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緊密關聯。其中,人地協調觀是地理核心素養的根本,綜合思維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表現出來的思維,區域認知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思想,地理實踐力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動力。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之下,我們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遇到難題迎難而上,多維度地培養地理思維與地理敏感度,將所學的地理知識內化,要讓學生主宰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人作為一種擁有較高主觀能動思維的高級生物,對地理的認知應該是相對多元、相對全面的,對地理現象的認識與理解不應該局限在某一觀點上,更不應該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地理現象。這是因為地理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當中,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應該對地理現象進行多元分析,挖掘地理現象的多種關系,樹立辯證看待問題的意識,培養其綜合思維。
譬如,在學習了人教版《地表形態的塑造》后,筆者就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華山、長江三角洲等地的形成原因進行多元分析,并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分析結果,其他學生可以對分析結果提出不同的意見或進行適當補充,最后通過集體的力量,整理出一份相對多元、合理的分析報告。這個過程中,有學生從地殼運動、山陰陽面、積雪融化后的流動軌跡等角度,分析了華山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有學生從長江的搬運、泥沙的堆積和板塊的運動等方面,分析了長三角形成的原因;其他學生則從其他角度對分析結果進行了補充,并在此基礎上,將結果中的成因按重要性排列、匯總。隨后,筆者讓學生繼續分析,如果導致地形形成的主因繼續進行下去,會對原有地貌產生什么影響,進而讓他們總結分析地理問題時,應該從哪些角度考慮。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考慮問題的多元思維和動態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目標。
地理具有區域性,不同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不同地理現象的出現,同一地理現象在不同的地區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適時地開展地理現象的比較,可以是同地域內部不同現象的比較,也可以是不同區域間的比較,在這個過程中深化學生理解,培養其區域認知。
譬如,在學習必修二的相關內容后,筆者就讓學生對珠三角的城市與農村、內陸區域(寧夏平原)和沿海區域(環渤海)的開發、鞍山與攀枝花等進行多角度的比較,并結合實際,給出不同的區域開發方案。這個過程中,有學生以列表的形式,從人口密度、空氣清新程度、環境美化程度、交通情況、經濟發展情況、衛生醫療狀況等角度入手,對城市與農村進行具體比較,在此基礎上,按照目的不同,給出了兩者不同的開發方案;有學生以兩圈相交的形式,從氣候、植被、水資源、交通方式、產業結構狀況等多個角度入手,對寧夏與環渤海進行比較,其中兩者相同的區域是兩圈相交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在兩者不相交的地方,借此給出不同的區域開發方案;有學生以橫縱軸的形式,比較鞍山與攀枝花的礦產、氣候、交通、政策等情況,并給出了針對的開發方案,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具體比較六份開發方案的不同,從而增加學生對區域地理的理解程度,培養其區域認知素養。
人類數量的增加和各類活動的頻繁,給地球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導致各地地理環境被破壞的問題頻出,人地關系趨于緊張,時至今日,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高中生是國家儲備人才,未來會高舉國家發展的旗幟,培養他們的人地協調觀,是大勢所趨,是其良性發展的要求,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對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導入具體實例,讓學生分析、探究,借此培養其人地協調觀念。
譬如,在學習人教版《環境與發展》時,筆者就利用網絡信息媒體,先向學生展示了諸如被污染的河流、霧霾籠罩的城市等人類面臨的迫切環境難題,闡述了這些環境問題對生物生存的危害,令他們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接著,就給出了諸如石家莊霧霾多發、海平面上升威脅毛里求斯等海上國家的存亡等實際例子,讓他們先嘗試分析具體實例,探究問題出現的原因,并給出具體的解決策略,思考應該如何看待當下的人地關系;然后,讓學生具體學習教學內容,結合更多實例,理解有關知識;最后,讓他們根據所學,檢查自己之前對實例的分析結果,完善相關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引導他們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一步闡述應該持有的人地關系觀念,導入更多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成因,落腳到人地關系的處理上,進而優化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
實踐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地理是一門對理論與實踐都有較高要求的學科,傳統的以書面作業為主的作業形式已經難以滿足地理學科進步的要求和學生內在成長的訴求。要想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優化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作業布置形式,增加實踐類的作業,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鍛煉、培養與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譬如,在學習人教版《人口分布》時,除了讓學生學習相關內容外,筆者還向他們布置了如下作業:收集學校所在地區、自己家庭所在區域等的人口分布情況,思考“哪些屬于密集區域,哪些屬于稀疏區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要求他們親自動手繪制具體的人口分布圖,進一步分析這種人口密布格局對周圍商業等方面的影響。在學習“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時,筆者就同樣向學生安排了“調查學校、家庭附近的交通狀況,探究他們對城市布局的影響,制作具體的交通分布圖”的任務,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結合以前所學人口分布時筆者特意讓他們保留的分布圖,比較兩者的異同,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親自到學校、家庭等周圍區域進行觀察、記錄等,展開具體的實踐,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程度,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他們收集、提煉與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其認識到知識間的關聯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需要注意的是,實踐作業并不是一味地讓學生實踐,而是要讓學生進行適當且合理的實踐,兼顧知識考量與能力培養的雙重目的,這樣的教學實踐才是有效的,才能在較高程度上促進學生發展。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契合了時代教育縱深化發展的要求,有利于滿足學生內在的學習訴求。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研讀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多元分析,培養綜合思維;開展多項比較,培養區域認知;導入具體實例,培養人地協調觀;布置實踐作業,培養地理實踐力,在此基礎上,開展有效的地理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地協調觀念,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與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