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軍紅
2006 年2 月我從教育部門進入沙河市政協,迄今已有16 年了。16 年來,政協情懷永志心田。它使我懂得了如何做好工作,并在工作中增長了才干。
初進政協,我懵懂無知,不知政協做什么工作,我便從學習入手。政協領導和機關老同志稱呼我“小姚”,他們常常帶我參加一些活動,我也樂意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時間不久,我切身感到,彼此之間甚是和睦,政協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工作深入后,隨著參加政協會議和調研視察等活動越來越多,我發現政協委員是社會各界的精英,他們身上都有許多閃光點和值得學習的地方,自己如果沒有協商議政的能力和一技之長是不行的。我暗自思忖并告誡自己,必須要從頭開始從零學起。于是,我找來有關書籍和文件認真學習,研讀《鄉音》,向老同志虛心請教,慢慢地,我對政協的性質定位、主要職能以及日常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我開始融入并被政協所接受。
我最先在辦公室,主要從事宣傳報道工作。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在《鄉音》“政協會堂”的“信息窗”上發了一條70 多字的小信息,題目是《沙河市政協大力宣傳委員先進事跡》。那是我到政協的第三個月,看著那條消息和自己的姓名,欣喜之情難以言表。辦公室工作,無論是一個電話通知還是服務全委會議,也不管是下基層走訪群眾還是起草文件,處處都有學問,歷練無時不在,要求我務必做一個有心人。我逐漸養成了寫工作日記和留存文件資料的習慣,這對我以后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幫助。
2012 年12 月31 日,根據沙河市政協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后在辦公辦文辦會方面發生的一系列新變化,我寫了一篇300 多字的通訊稿發表在《人民政協報》,主席看過以后非常高興,并要求《沙河報》加編者按予以全文轉載。2013年、2014 年連續在《人民政協報》刊發《沙河市政協獻計城市管理》《沙河市政協組織委員視察鄉級敬老院》《沙河市政協建言設施農業》等稿件5 篇,得到領導的肯定。10年間,我撰寫通訊報道、社情民意、委員風采、大會發言、領導講話等各類稿件多篇,采訪委員和“沙河好人”近50 人次,多次參與調研、視察、慰問、“三下鄉”等活動,僅沙河市組織的演講比賽、國學誦讀、征文活動就有9 次獲獎。政協給了我鍛煉的機會和平臺,增長了我的才干。
2017 年,我由辦公室調整到教科文史委,主要做文史編輯工作。當年我參與《沙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編輯工作。2018 年,我擔任副主編,牽頭編寫《沙河傳統村落探訪》,教科文史委擬定編寫提綱、召開座談會、廣泛征集專家意見建議,我們編寫組入農家、爬屋頂、鉆橋洞,拍碑文,拉家長、話村史,挖掘潛藏在歷史深處的記憶和第一手資料,如期完成編撰地域文化書籍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人民政協成立70 周年的2019 年,是政協沙河縣委員會35 歲華誕。為做好慶祝活動,市政協教科文史委在《沙河報》開辦《我和人民政協》征文活動。該項活動先后收到各類稿件120 余篇,作者中有年逾八旬的老者,有二十出頭的小伙,不僅有本省本市人,還有廣東、山東等地人員寄送稿件,可以說參與人數較多、作品質量較高,活動效果較好,其中有數篇作品在《邢臺日報》刊發。最終,我負責把優秀征文編輯成冊,名為《獻禮70 年》。
去年,沙河市政協在全市范圍內牽頭組織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觀摩交流活動,得到市委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和贊譽,取得圓滿成功。我作為該項工作專班成員之一,親歷了這次觀摩活動的全過程,深感榮幸。近年來,教科文史和機關宣傳方面有關工作,尤其是涉及編輯或報送稿件事宜,有關領導不時簽批“由軍紅同志落實”。
今年1 月,為響應中央、省市政協建設“書香政協”的要求,沙河市政協成功舉辦“新春委員誦讀”活動;九屆市政協為全面提升政協隊伍的政治素質和履職能力,專門印發《中共沙河市政協黨組關于在政協機關集中開展思想作風紀律整頓的實施意見》《中共沙河市政協黨組關于在政協組織開展學習“深細實快嚴”五字工作法的通知》等文件。為持續助力鄉村振興,在新聞媒體播發5 期《鄉村振興——委員在行動》專題報道……這些活動和工作中,我都積極參與、跟進,付出自己的努力。
16 年來,在政協我從“小姚”變成“軍紅同志”,從三十出頭的小伙走到近知命之年,做了一些事情,在歷練中不斷成長,并獲得一些榮譽,都要感謝政協這個平臺這個溫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