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華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守在中央蘇區和南方各省紅軍部隊及黨政機關人員,打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圍剿”,最終取得了三年游擊戰爭的勝利。其勝利的原因很多,關鍵的一條是,執行正確的戰略思想是奪取勝利的根本。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正確的戰略思想是指導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1934年10月,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給留守紅軍發指示,要他們堅決保衛中央蘇區,保衛土地革命成果,并在中央根據地及其周邊開展斗爭,使侵占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敵人無法立足,同時在適當的時候配合紅軍主力在有利的條件下進行反擊,以恢復中央革命根據地。不難看出,臨時中央政治局的這一指示,顯然是要留守紅軍守攤子,保地盤,用死打硬拼的辦法對付重兵“圍剿”的國民黨軍進攻。在這條左傾主義路線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區區不到2萬人馬的紅軍游擊隊,硬是和幾十萬精銳的國民黨軍對壘,采取正面阻擋,四面防堵,打正規戰、陣地戰,結果使中央蘇區節節喪失,紅軍部隊大量減員,人民群眾遭受殘害。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臨時辦事處及中央軍區機關不得不轉移到瑞金、會昌、寧都、于都4縣交界的狹小地帶。
出現重大轉折的是在遵義會議之后。1935年2月5日,項英、陳毅收到中央書記處發來的“萬分火急”電文,指示“南方紅軍應在中央蘇區及其附近堅持游擊戰爭,要立即改變組織方式和斗爭方式,使之與游擊戰爭的環境相適應”。2月13日,中央書記處又針對改變組織和斗爭方式作了具體布置,要求蘇區紅軍化整為零,分散作戰,指出“一連左右的紅軍游擊隊應是基干隊的普遍方式,這種基干隊在中央蘇區及其附近應有數百支”“較大地區設置精干的獨立營,僅在幾個更好的地區設置更精干的獨立團,依次布置之,把多余的獨立團營,都以小游擊隊的形式有計劃地分散行動”“龐大的機關立即縮小或取消,負責人隨游擊隊行動,得力干部到地方去,發動群眾,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
項英、陳毅和南方紅軍游擊隊接到這份電報,猶如旱苗逢甘雨,暗夜見光明。他們立即在江西禾豐地區召開中央分局和蘇維埃臨時辦事處會議,討論研究落實措施。其實,陳毅曾提出過分兵游擊、不死守硬拼的建議;項英也有過疑慮,但由于他身兼中央蘇區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和南方游擊隊總負責人的特殊身份,很難不執行臨時中央政治局的指示精神。在接到二月來電后,他們才真正把握住了南方游擊戰爭的真締。根據中央新的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他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定,如印發布告,充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號召民眾組織起來與敵人開展游擊戰爭;精兵簡政,壓縮黨政機構,疏散家屬,輕裝上陣,以適應游擊戰爭的斗爭需要;堅壁清野,把各項物資、材料轉移或掩埋,防止落入敵人之手,盡量減少資財損失;建立新組織,實施分兵突圍,用游擊戰爭的組織方式和斗爭方式開展游擊戰爭。經中央分局討論,決定新成立粵贛邊區特委和特委軍分區,作為中央分局和辦事處新的落腳點和指揮中心。同時將紅二十四師和蘇區黨政機關人員分為9路,立即向閩贛、閩西、東江、贛南、湘南、湘贛、粵贛等地突圍,與當地紅色武裝結合,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由于紅軍游擊隊根植人民之中如魚得水,依據山林,游擊襲敵,掌握了斗爭的主動,從而使紅軍游擊隊真正擺脫了左傾主義路線的干擾和被動挨打的局面,走上了由正確戰略思想指導的斗爭道路,保證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順利開展并最終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