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瑞 馮雪梅 王 鵬 謝 昊 曹 亮
(河北醫科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7)
農村干部是長期耕耘在農村的管理者和服務者,是村莊發展的“領頭羊”。深刻認識和把握當前這類群體的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于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求農村干部具有多元化的知識和才能,具有較強的政治素養、豐富的知識、敏銳的思維,具備靈活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應變能力等,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能否在農村有效落地關鍵看農村干部。他們對這些政策是否理解到位、宣傳到位、應用到位直接關系到政策是否真正惠民利民,關系到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農村干部是黨和國家政策的傳播者,是全體村民堅定社會主義信仰、擁護共產黨領導的引路人。他們的政治素養關系村莊的發展方向,關系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是否牢靠。因此,農村干部必須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一定的理論水平,不斷加強政治學習,帶領農村黨支部、村委會、各村級組織及全體村民不斷堅定社會主義信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鄉村振興涉及多個方面,如發展農業生產,建設基礎設施,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第二、第三產業,推進村務治理,調解鄰里糾紛,弘揚傳統文化,建設文明風氣,發展教育醫療,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因此,農村干部要想管理好村務事項,就要具備法律、科技、文化、市場、種植、養殖、經營、管理、歷史、財務和計算機等各類知識。農村干部只有見識廣、涉獵多、懂得多,在處理起各類事務時才會從容不迫,才不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農村事務多種多樣,村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統籌規劃村莊發展、治理好村務、管理好村民需要高智商、高情商的管理者,需要管理者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因此,村兩委干部需要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深刻領悟黨和政府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要旨,審時度勢,科學制定符合村莊實際情況的工作措施;需要具有分析形勢、掌控大局的能力,時刻把集體利益和村莊長遠利益放在心中,處理任何事情以大局為重,促進村莊長遠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觀念,執法、懂法、守法、護法,教育和引導廣大村民恪守法律底線并依法辦事;需要具有改革創新、把握市場機會、分析市場風險的能力;需要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直面困難和勇于抗壓的能力等。
2.1.1 文化知識水平整體偏低。根據2021年對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某鄉鎮下轄13個行政村兩委換屆后的干部隊伍基本情況的調查統計,該鄉鎮共有74位農村干部,其中47位為初中學歷,20位為高中學歷,5位為小學水平,2位為大專學歷。整體來看,該鄉鎮農村干部學歷較低。學歷不是考察治理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但學歷高低影響管理人員的眼界、思維、認知水平、戰略決策等。相對而言,具有高學歷更有利于管理人員管理好村民、治理好村務。
2.1.2 主動學習意識不強。由于思想觀念、知識結構陳舊,干事創新、服務奉獻精神缺乏等,部分農村干部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對時政要聞的關注度不高。由于閱讀理解能力有限,或懶于動腦、怠于思考,部分農村干部很少主動解讀上級文件的真正含義,一般都是被動地等待鄉鎮政府的安排布置,等待包村干部或駐村干部的帶領學習。這樣造成的后果是錯過搶先發展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時代發展步伐。這顯然與新形勢、新任務對新時代農村干部綜合素質的要求不符。
2.2.1 教育培訓制度不健全。針對農村干部的教育培訓并沒有被置于“非常重視”的位置,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村干部培訓甚至仍然停留在無制度化、無組織化階段[1],教育培訓存在隨意性、不確定性。教育培訓不系統、不全面、不科學、不規范,不利于逐步、穩健地提高農村干部的綜合素質。
2.2.2 教育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相關管理部門為完成工作任務或追求工作業績,往往會集中時間組織農村干部舉辦大規模、大范圍的學習培訓,如縣里開展全縣村干部培訓會、鄉鎮舉辦全鄉鎮村干部培訓會。培訓會議一般采用專家授課方式,即組織幾位相關專業人員,利用一天或半天時間集中為參訓人員授課。有的授課內容理論性太強,由于講解枯燥、不生動,對參訓人員的吸引力不強;有的授課結合有相應的實踐活動,但并不適用于所有參訓人員,即授課內容缺乏針對性,對參訓人員開展實際工作指導性不強,不能引起參訓人員足夠的興趣,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難以保證培訓效果。
2.2.3 教育培訓方式單一。農村干部教育培訓方式主要有集中脫產培訓、實踐考察培訓及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培訓。部分集中脫產培訓側重完成任務,不考核培訓成效,忽略了培訓的目的和效果;實踐考察培訓涉及交通、食宿等費用開支,實踐中這種培訓方式使用較少;目前,網絡培訓方式應用較為普遍,但是農村干部普遍反映網絡講座內容冗長、枯燥,培訓效果不佳。教育培訓方式不夠豐富,培訓過程存在形式化問題,不利于提升農村干部的綜合素質。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通過求學、務工等方式定居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較好的教育、醫療等條件,基于結婚等需要,很多適齡農村青年在縣城買房并落戶。也有一部分年輕人在村內蓋房結婚,但常年在外地務工,僅逢年過節才回到農村與家人團聚,村里常年見不到青壯年勞動力。綜上,多方面原因導致農村僅有“389961”群體留守(“389961”群體意指婦女、老年人和兒童)[2],大量鄉村逐漸呈現出“空心化”特征[3]。
隨著鄉村呈現出“空心化”特征,青年農村干部較少,后備干部儲備不足,干部隊伍出現“斷層”現象,干部隊伍配優配強困難[4]。盡管在近兩年村兩委干部換屆中,加強了對年輕干部的吸納,甚至有些地區明確規定“不超過35周歲”等年齡要求,但整體來看,年輕干部依然占少數[4]。以河北省阜平縣某村為例,該村兩委班子成員共6人,其中50歲以上4人,40~50歲1人,30~40歲1人,存在明顯的“斷層”現象。等到下一次村兩委干部換屆時,該村村委現班子中4位老同志同時退休,由于年輕干部儲備不足,缺乏對新鮮血液的培養和吸納,新兩委班子組建及今后的村務治理面臨很多問題。
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比,特別是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開啟鄉村振興進程之后,農村干部隊伍激勵保障機制建設尤為落后。政策體系有待完善,物質激勵手段有待優化,精神激勵力度需要加大,崗位績效考核結果運用不足[5],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2.4.1 經濟待遇較低。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全部完成,村民住上了舒適的單元房,但生活成本(用水、用電、取暖、物業等費用)隨之增加。農村干部的工資雖經幾次調整,但漲幅不大。以河北省阜平縣為例,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主任一肩挑)每月工資3 000元,其余村干部每月工資1 200元,這樣的薪金顯然不能滿足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需求。這種情況必然導致農村干部兼職副業,從而造成精力分散,不能保證全身心投入村務管理。另外,績效考核和獎勵缺乏,不能有效地調動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2.4.2 政治機會較少。黨和國家有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選拔鄉鎮領導干部的政策,也有優秀村干部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制度,但名額較少、機會較少、條件標準較高,對于學歷較低的農村干部來說難度較大。縣、鄉黨委和政府一般采用表彰的方式對優秀村干部進行精神激勵,也給予其擔任市、縣“兩代表一委員”的機會,但多數情況下只有村黨支部書記才能獲得,其他副職干部基本與此無緣。隨著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委主任政策的施行,村兩委副職干部晉升的機會變得更少,晉升渠道愈加狹窄。
2.4.3 生活關心不夠。在落實具體政策的過程中,往往是村干部扛起了巨大的壓力,沖鋒在最前面,即使面臨老百姓甚至親戚朋友的不解。例如,在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時,需要做大量的群眾思想工作,部分農村干部開啟了“5+2”“白+黑”“早+晚”的入戶走訪模式。在艱難繁重的村務工作面前,縣、鄉黨委、政府應給予村兩委干部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幫助其解決具體問題。領導的關懷、支持和幫助,是村兩委干部不遺余力、潛心做好村務工作的強大動力。但當前針對農村干部的生活關心不夠。以河北省阜平縣農村干部為例,他們沒有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享有的“五險一金”待遇,也不能享受一年一度的醫學體檢政策,僅有每月的固定工資,這與繁重的村務工作不相匹配。
基于上述問題,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主要著力于3個方面:一是加強教育培訓,豐富知識結構,提升農村干部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育,引入高學歷、高水平的知識分子,培養優秀的農村干部接班人,進一步充實隊伍力量;三是完善激勵機制,為農村干部全身心投入鄉村提供保障。
參加教育培訓是提高認識、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增強能力、豐富知識的重要方式。無論是理論性質的講解培訓,還是實踐性質的體驗參觀,對于農村干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激勵作為都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強化頂層設計,組織上要高度重視對農村干部的教育培訓,將其擺至重要位置。黨中央、省市層面可出臺宏觀的指導文件,提出加強培訓、提高干部綜合素質的要求??h、鄉作為決策的落實者,要出臺具體、可操作、可執行的文件,明確規定開展教育培訓的時間、次數、內容、方式方法、參與人員、預期效果和效果評價等,并切實抓好組織、管理和監督工作。二是強化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要選擇村干部重點關注的內容作為培訓題材,強化培訓內容的針對性,提高其參訓積極性;加強政治理論培訓,組織學習黨和國家有關農村發展的方針政策,提高農村干部的政治素養和戰略眼光,確保治村理政的社會主義方向,堅定其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三是豐富培訓方式。充分考慮農村干部的認知能力,盡可能選擇其樂于接受的培訓方式。不拘泥于理論層面的授課,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引領,加強使用實地參觀等培訓方式,以增強體驗感;可采用線上培訓方式,但堅決杜絕高深、晦澀、冗長、枯燥的培訓內容;可選取短視頻、微課、慕課等方式,增強農村干部學習興趣;針對學歷較低的村干部,可聯系相關大專院校開設成人大專班,幫助其獲取大專學歷繼續教育資格證書,提高農村干部的學歷層次。
3.2.1 加強人才引進。當前很多農村干部歲數偏大、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知識結構單一,不能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需求。為改變這一現狀,適宜選任年輕有為、思想先進、認知開闊的青年才俊充實干部隊伍。一是通過政府為農村分派有志向、有擔當的大學生村官;二是引導本村在外地發展成功人士返村,如大學生、退役軍人、創業有成者等。這些人往往學歷較高、見識較廣、知識豐富、思維敏捷,能夠與時俱進。當地政府可通過提供一定的條件、落實一定的待遇、給予一定的保障,使這些人扎根農村、建設農村。
3.2.2 加強人才培育。從地緣、血緣、業緣、人緣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本地人更適合從事本村村務管理工作?;凇翱招拇濉钡某霈F和大量年輕人外流的情況,從農村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必須加強對村干部的培養和選任,特別是要培養好“帶頭人”。要推行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的“三個培養”機制[6];注重將年輕有為、年富力強的青年人吸納至村干部隊伍,形成年齡結構合理的村干部隊伍,杜絕出現村干部換屆后隊伍青黃不接的情況。
有效的干部激勵能釋放推動鄉村振興的正能量,紓解基層干部的焦灼情緒[7]。完善農村干部隊伍的激勵機制是加強隊伍建設的必然路徑。一是提高薪酬待遇,如漲工資、增加津補貼或發放慰問品,也可將農村干部收入與村集體收入相掛鉤。二是增加職務晉升的機會,如將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政策進一步向農村干部傾斜,給予其較多的晉升機會。三是提高生活保障,如將村干部納入職工醫療保險或每年給予一次免費體檢機會,同時進一步提高離任干部補助,提高養老待遇。四是強化榮譽激勵,如在政策和經費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實施榮譽表彰,滿足村干部被認可和尊重的心理需求。五是增加情感激勵,如縣、鄉黨委、政府要增加對農村干部的關心關愛,在解決其家庭困難等方面積極提供幫助。六是給予提升激勵,如相關部門盡量為農村干部創造外出學習和參加培訓的機會,以滿足他們自我提升的需求。